本刊编辑部
-
特别企画 Feature
关于运动,我说的其实是……
运动,不只是力量与速度的角逐,它还是一种语言,诉说文化与群体的故事。在「关于运动,我说的其实是」专题中,我们尝试跳进这场运动的跨界碰撞,从极限运动、走路、跑步、足球等运动形式出发,探索当代编舞家如何以这些运动为灵感,创作出打破常规、挑战极限的作品。 此外,也深度解析法国编舞家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的《无涯之躯》与丹麦编舞家麦特.英格瓦森(Mette Ingvartsen)的《滑板场》,透过这两件作品看编舞家如何带给观众身体与运动的视觉冲击,更提出了关于社会连结与个人突破的深刻思考。而台湾创作者╱表演者陈彦斌、陈履欢与张汶皓则从自身的运动经历与创作出发,为我们拆解运动与舞蹈、剧场如何互动,并激发出独特的艺术能量。这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剧场本质的深刻探索。 这些创作者们透过不断地实践,诉说运动的真正意义,不仅是竞技,更是对身体无穷可能的再发现你准备好与我们一起踏上这场身体冒险了吗?
-
焦点专题 Focus
当我(们)拿起相机的那一刻
虽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但一张照片,则像是在川流不息的光阴中,凝结片刻,记录当下的存在。这份记录的意志,落实在剧场的时刻,简直像是在黑暗中舞动的人──为了尽可能不干扰现场演出,剧场摄影师经常在幽暗的观众席跳著单人舞,努力跑动、张望,以镜头代替双眼,将片刻的精采转化为永恒。本次专题,采访了5位台湾活跃于表演艺术圈的摄影师,让他们透过自己照片来说话,说起他们如何拿起生命中的那台相机,说起他们如何将焦点朝向剧场之中。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4年度现象盘点
我们身处一个怎样的年代? 经历了COVID-19疫情,余悸犹存,但终于无法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疫情,票房惨淡却依然盘据了2024年的其中一个关键词,但又将如何重新建构属于这个时代的剧场生态?长销剧、舞台平台、舞团转型、台湾焦点、周边讲座与活动、离岛场馆、小剧场精神、分龄剧场与儿童音乐节等,既新、也旧,是回顾过去与现况,亦是激发未来的动力与可能。 「面对现实,积极面对」是台湾剧场2024年的年度现象的最佳写照。 除了编辑部归纳整理的 〈2024表演艺术十大现象盘点〉外,其他仍有几个年度事件罗列如下,亦是值得后续观察: #行政法人20周年 #李远担任文化部长 #台湾歌仔戏中心成立 #表演艺术台语主流化计划扩大办理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由王文仪、王诗尹分别担任董事长、执行长 #首届台北戏剧奖举办 #台南400大型户外歌仔音乐剧《1624》,再创歌仔戏明星同台历史 #台湾文化前进巴黎奥运 #台湾、瑞士共制《这不是个大使馆》揭示台湾外交处境 #文策院投资国际合制表艺首例《囍宴》音乐剧首演 #作曲家赖德和正式将音乐作品著作财产权全数无偿让与台湾音乐馆 #指挥家梵志登担任长荣交响乐团驻团艺术家 #北艺大跳Pina Bausch《春之祭》,该作首度由非德国的学院制作演出 #《劝世三姊妹》热潮不减,将走向纽约外百老汇 #胡耀恒、卓明、吕福禄、陈剩等剧场前辈辞世
-
特别企画 Feature
年度人物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4
年度人物,是编辑部透过整年度的观察,以及咨询从业人员的建议,经激烈讨论后所产生的人选既肯定他们在2024年的表现,同时也展望他们的未来性。 舞者出身的编舞家王宇光带著自编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岛》走向国际,并持续推动「到处舞蹈」长期共融计划,将身体能量融入日常。演员王肇阳稳定且不间断的表演动能,让他在2024年获得剧场、影视等方面的奖项肯定,并于作品里体现他对社会的关怀。现任国家交响乐团单簧管副首席的赖俊谚,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受到肯定,2024年更筹备首届台湾国际单簧管艺术节,用自身的经验与行动鼓励年轻学子。 他们都在开创自身能量与积累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积极面向「自身以外」的更多可能,因此编辑部共同推荐他们为2024年的年度人物。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王宇光:盛开的舞蹈新星,点亮国际、在地创作动能
曾为云门2舞者的王宇光转型编舞家后,自2019年与生活、创作伴侣李尹樱创办「微光制造」已迈入5年,并首度入选国艺会TAIWAN TOP演艺团队。王宇光长期发展「关系三部曲」在2024年也走到了第二部曲,自编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岛》在国内外累积了许多好评与奖项,更在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的新设奖项中获选为3个全球舞蹈新星之一。不只在创作、演出,甚至在舞蹈推广能量上,2024年度的王宇光可说是名符其实、身体力行地在国内外「到处跳舞」,微光所照之处皆炙热强烈,让人期待「关系三部曲」的最终章与「微光制造」未来在舞蹈圈内圈外各处点燃的火焰。
-
特别企画 Feature
王肇阳:用表演碰撞自由的真实与想像
将自己定位为「自由演员」的王肇阳,以表演为业,活跃于剧场、影像等不同类型。自中国文化大学戏剧学系毕业后,于第一档正式售票演出《迷彩马戏团》(2011)开始,14年来演出未曾间断。他穿梭于不同演出规模、诠释角色、演艺团队之间,持续用「自由」的身分,找寻他在表演里的自由,以及与自己所处的这块土地对话,穿透剧场的魔幻,碰触真实的界线,逐渐走向自身的不同阶段。2024年,验证了王肇阳在表演方面的成绩,参与演出的《感谢公主》荣获第22届台新艺术奖年度大奖、短片《女神》斩获桃园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期待他持续深掘人物、也开发表演广度,走在一条属于自己的演员之道。
-
特别企画 Feature
赖俊谚:为自己、也为后辈寻找舞台
现任国家交响乐团(NSO)单簧管副首席的赖俊谚,高中毕业即负笈法国、瑞士,2019年毕业于法国国立里昂高等音乐院。在学期间积极参与乐团考试以及国际赛事,累积曲目与经验,并且在期间熟识同侪、指挥及作为评审的演奏家,于密集自我训练之下提升能力。2021及2024年夺得国际大赛之后并无单飞,反而持续留在乐团工作。由于感佩前辈的提携,于是尝试承接传统,为延续良性的循环而举办单簧管艺术节。在台湾资讯匮缺之下,艺术节的规划不仅提供演出、大师班,更举办座谈提供参与国际比赛、出国留学、职能跳板等建议,团结及活络单簧管同好。赖俊谚曾说他喜欢不同形式的演出,不管是独奏、室内乐、交响乐团,甚至连比赛也是如此看待。在替自己寻找舞台之时,也替后辈寻找舞台,堪为2024年出色的年度人物。
-
焦点专题 Focus
电玩的音乐世界
电玩音乐,不仅仅是游戏的一部分,更是许多人童年与成长的重要陪伴。从红白机时代的简单旋律到现代游戏的交响乐规模,电玩音乐记录了每个世代玩家的回忆。那段通关《超级玛利兄弟》的激昂,那曲《萨尔达传说》的悠扬旋律,成为无数人生命中的背景音。 电玩音乐不仅呈现多样风格,更伴随玩家一同成长。对于许多人而言,这些音乐见证了从孩提时的好奇,到成年后的怀旧,甚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今,电玩音乐不仅停留在萤幕内,更走进音乐厅,成为文化舞台上的焦点。如同2014年起,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玩奖项典礼之一,被誉为「游戏界的奥斯卡」的The Game Awards(简称TGA),奖项即涵盖了最佳配乐和音乐奖、最佳声效设计、最佳演出及玩家之声等,在2023年典礼吸引了1.18亿人次收看,突显出音乐在游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其中,日本作曲家则在这段历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透过独特的创新性与情感深度,创作出既能触动玩家心弦,又能超越游戏的音乐作品。为此,我们将聚焦5位极具代表性的日本作曲家,了解他们如何用音乐为游戏增添灵魂,并深刻影响全球的音乐与游戏文化。 此外,电玩音乐的魅力不仅局限于游戏玩家。YouTuber 海牛(本名许崴)认为电子游戏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态「整体艺术」,小提琴家曾宇谦谈及音乐与电玩的情缘,陈锐更分享了他的人生哲学与游戏体验,在在展现电玩如何超越娱乐,成为艺术与哲学的交集。在前述背景下,本专题将带领读者回顾电玩音乐的多样性,探索其如何与我们共同成长,并且打动我们的情感。 (本专题特别感谢编辑顾问Damon Li)
-
焦点专题 Focus 默默为表演艺术付出的人
志工的真心话&答客问
人们真的能够毫无条件地付出吗? 在启动这个专题以前,各种常见的疑惑铺在眼前,例如:志工是退休才能做的选择吗?志工是为了某些利益而行动吗?志工难道是时间太多不知道如何花用吗? 诸如此类,各种问句听起来虽然刺耳,却也是这次受访的志工们经常听到的询问。然而实际走访不同场馆、认识戏剧节或团队的几位志工后,还真是全面性地颠覆了这些疑问。 原来,正是因为时间宝贵,所以才选择成为志工。 生命中有太多人要你朝一个明确的目标笔直向前,但志工不然,志工的目标不再彼方,而在自己的胸臆之间。 两厅院的导览志工姜佩德,依循母亲的建议,亦步亦趋地踏上与母亲仿佛的志工之路,她说认为这是少数可以让自己忘记身分地位的存在,不用执著于「我是谁」,而是把心意放在观众身上;另一位两厅院志工耿豫安甚至将志工看作一种叛逆的举动,他说:「我认为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啊!」又或者是,年仅20岁出头的李思纬,早在高中时期就加入志工行列,甚至在北艺中心尚未启用前,就带著工地帽认识场馆,如今已是元老级的导览志工;而草草戏剧节的赖宥任,更是在投入之后,发愿:「只要这个活动继续办下去,我就会每年参加,每年付出。」最后,聊到纸风车剧团,他们的志工甚至不是主动对外招募,而是由一群追著纸风车表演的「追风者」自行组织,每每活动将至,不必团队提醒,就开始彼此确认「排班时间」。 身为志工的他们,多有其本职,或者从商,或者教育,或者还在追寻生活的意义。然而,成为志工的共通点,甚至不是因为「对于表演艺术的热爱」有多深切,倒不如说,是因为怀抱著对生活的爱吧? 想把时间花在自己真的喜爱的事情上,无论是那件事情是对于建筑的欣赏,对于办活动的热忱,或是其他。本次的专题,我们从5位受访者身上,邀请读者从另一个面向,看见爱的本质。
-
焦点专题 Focus
开箱!历史建筑变身剧场的前世今生
历史建筑的「活化」,一直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活化」一词其实是多元、复杂与歧义的,站在不同立场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与做法包含怎样做才称得上「活」?保存与利用又如何达到最有效的平衡?这些问题往往纠结著这些历史建筑的身分,从过去拉扯到现在,然后可能影响到未来。不过,近年将历史建筑修建成为剧场,倒是替历史建筑找到一条活化的路线,同时也替台湾在「大剧院时代」之后开启另一种剧场形式与用途,让更多团队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头,进一步活化剧场的生态与环境。 这次,我们走访了新北板桥的「板桥放送所」、桃园旧城区的「米仓剧场」与高雄左营的「中山堂剧场」,除开箱它们的内部空间之外,也梳理了它们的前世今生。 下一次,就一起走进历史建筑里,看一场戏,也参与它们现在的全新身分吧!
-
焦点专题 Focus
进击的台湾文化力
今年10月台湾国庆,印有「Taiwan」的巨幅广告挂上法国夏佑国家剧院,在巴黎街道上方飘扬。布拉瑞扬舞团等11档台湾展演,首登法国国家舞蹈殿堂「夏佑体验:台湾焦点」(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相隔一个月,《这不是个大使馆》亦登上巴黎秋天艺术节(Festival d'Automne Paris),展开法国巡演。 台湾表演艺术团队究竟有何魅力,让法国唯一的国家舞蹈剧院的艺术总监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要大力让巴黎观众「体验台湾」?巴黎秋天艺术节总监法兰西斯卡.可和娜(Francesca Corona)又为何在只在收到《这不是个大使馆》提案的情况下,就大胆决定共制这件处理台湾议题的作品?法国观众怎么看台湾的表演艺术作品?台湾文化如何在近年流向世界?国家两厅院在这样的跨文化对话中,有何策略协助台湾创作者走上国际?以下是来自法国巴黎的现场传真。
-
焦点专题 Focus
一座城市的交响曲
松本市,一座充满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城市,与音乐的联系深深扎根在每一个角落。2024年的夏天,虽然与过去不同,但参与的每一位成员,都没有感觉到「他」「小泽征尔松本音乐节」创办人、知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离去,这个音乐节依然再次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这座日本名城,带来震撼心灵的音乐飨宴。 今年,正逢斋藤纪念管弦乐团成立40周年与音乐节的第32个年头(注),透过这个专题,我们将探索松本市与音乐节间的深厚连结,并走进音乐家的世界。从音乐节的第一位首席客席指挥冲泽和佳,了解她对音乐节的看法与未来展望;同时,也采访小泽征尔的女儿小泽征良,藉著她独特的视角,了解父亲的音乐理念,一同感受音乐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激荡出动人的乐章。 注:小泽征尔松本音乐节原名「斋藤纪念音乐节」,创立于1992年,于2015年小泽征尔80大寿时更名为「小泽征尔松本音乐节」。
-
焦点专题 Focus
我的日常与歌剧的距离
带著沉重的假发与厚重的衣服,歌剧的表演者动辄「重装」上阵,仿佛与日常隔了一堵墙。然而,实际走近声乐家的生活之中,以不同的角度认识歌剧,发现那些看似高大上的艺术,竟似成为了写意的乡土剧、脱俗的八点档?本次专访3位台湾各具代表性的声乐家,带领读者,走近一步,探索歌剧的魅力。 (本文出自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
-
焦点专题 Focus
第四届香港中乐团「国际中乐指挥大赛」特别报导
自2011年香港中乐团「国际中乐指挥大赛」首度举办以来,这项赛事即承载著发掘新一代指挥家的重任,逐渐成为推动国乐艺术创新的重要平台。历经数届比赛的洗礼,这场盛会不仅展现了国乐指挥的多元与创新,更映照出香港中乐团对艺术发展的深厚坚持。在今年(2024)的赛事中,香港中乐团的音乐总监阎惠昌与行政总监钱敏华联手领导整个团队,精心策划每个环节,让整场比赛如同一首完美的乐章。从初赛、复赛,到准决赛与决赛中的精采表现,令人振奋,而参赛者经历的过程,则折射出比赛对年轻指挥家的深远影响。本专题将带领读者走入这场音乐盛事的幕后,感受香港中乐团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推动中乐指挥艺术的未来。
-
焦点专题 Focus 从银幕到舞台的变身惊奇
说起改编,我们想谈的其实是⋯⋯
剧场是一张网,能够容纳各式奇想的题材,无论是电影或者音乐元素,这几年皆有大量改编制作在舞台上出现。而若以剧场的角度谈起改编,总有些浪漫的情怀夹杂其中,是现场共在的交流,也是五感全开的体验。本专题从交响音乐会、戏剧改编的角度与创作者深入谈谈这段改编的路途,同时特邀专文分享电影走入剧场的几种可能性。 (本文出自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
-
焦点专题 Focus
国家青年交响乐团国际首航!
2023年起,由国家交响乐团(NSO)主导成军的国家青年交响乐团(NSYO),在短短时间的集训及演出后,已获得极高的评价。历经去年两度的办理,今年暑假已经来到第3届。为了拓展青年乐团名声与眼界,NSYO由NSO音乐总监准・马寇尔亲自率领,以「梦响・巡礼」之名,在台湾进行巡回演出后,更跨出国门,于新加坡及泰国展开演出,分别呈现室内乐与经典管弦乐作品。 在跨国巡演的过程中,NSYO所展现的不只是一个国家的音乐发展与培育现况,更是表现了各国人民对于艺术的重视程度和对音乐的热爱。在这个专题中,让我们随著NSYO的脚步,前往新加坡和泰国,亲身见证他们的成长和表现,并展望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期待。
-
焦点专题 Focus
2024/2025乐季最前线:国内篇
2024/25年台湾各大交响乐团的节目规划引人入胜、令人目不暇给,而国乐团也不甘示弱,精心挑选了富有传统韵味和创新精神的曲目,展示国乐的独特魅力。这些节目涵盖了从古典到现代的多样风格,无论是对音乐有深厚兴趣的爱好者,还是希望探索新声音的听众,都能在这些演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当然,每位爱乐者心中都有圈选的名单。今年,本刊也特别邀请了几位专家及爱乐者,共同推荐他们最喜爱的演出。 比对专家与自己的名单,您会发现既有共同喜好的经典之选,也可能有意外的发现。这是一个探索新音乐和扩展音乐视野的好机会。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些音乐盛宴,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动。
-
焦点专题 Focus
2024-2025乐季最前线:国际篇
回顾2023下半年至2024上半年,全球面临了一系列显著的变革与趋势。经济上,各国纷纷加强对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以求在数字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环保和永续,依然成为各大企业的重要议题。政治方面,随著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未来面临严峻考验。当然,人工智慧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进步,正重塑各行各业。 在这样的环境下,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疫情之后的古典音乐领域往来与合作更是层出不穷。「明星」、「大师」在世界各地终究屹立不摇,但是随著影音串流技术的普及,如何打破疫情间乐迷们习惯的非现场聆赏,仍是持续的挑战。而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古典市场中,「女性」的势力在无声无息间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样态。展望至2025,哪些指挥有了新动向?哪些作曲家被纪念或庆祝著?什么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就让国外动向先行,再由国内专家、学者、乐迷、评论者为大家挑选心目中最想看的节目,让您在行事历上,也留个享「乐」的位置吧!
-
专题
我心平静之所在
传统艺术的绵延,其所仰赖的是现代创作者的推陈出新。且所谓的「新」,往往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身处现代,谨守初衷,却无惧各种未知挑战。然而,如活水一般泉涌不息的心,如何在其中得到平静的能量呢?本次企画邀请当代歌仔戏艺术家孙翠凤与陈亚兰,从「我心中平静之地」出发,讨论作为一名传统戏创作者,在纷扰的世事,如何取得心理的安定?
-
特别企画 Feature
街舞,及其所创造的
霹雳舞(Breaking)于今夏首次成为奥运的比赛项目之一,备受国际瞩目。 究竟这项源于街头的舞蹈是如何跃上国际运动赛事的殿堂?作为本届奥运主办国,法国占地主国优势,他们的街舞发展有何底气与各国Battle?目前全球街舞大国的发展,在体育赛事与艺术文化等各层面的样貌为何?街舞又是如何影响表演艺术领域,在台湾的发展现况为何? 街舞,改变了什么?又创造了什么?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刊在「2024巴黎奥运霹雳舞竞赛」篇中,专访台湾奥运霹雳舞教练苏志鹏、首位国手孙振、奥亚运国家霹雳舞培训队选手杨加力与2024巴黎奥运霹雳舞项目全球负责人陈柏均,一窥奥运赛事评分标准与选手的训练重点,看街舞在运动赛事与艺术创作表现中互为表里的紧密关系;在「全球街舞地图」篇则精选5个街舞大国,分析其国家的艺文政策如何影响街舞表现,而街舞又对该国的社群产生何种影响;我们也透过小事制作杨乃璇、新生代创作者洪翊博、编舞家张可扬这3位与街舞有深厚渊源的舞蹈创作者,来看看他们的心头好清单中,有哪些当前最引人注目的街舞舞者、创作者,并拆解当代编舞家中的街舞元素。 最后,在「台湾表演艺术圈的街舞囝」的篇章中,则由艺评人╱街舞研究者吴孟轩、李桥河分别针对台湾表演艺术中的街舞表现、街舞对于原民身分认同与性别气质塑造等主题撰文评述;我们也专访了小事制作杨乃璇、新生代创作者洪翊博,从他们与街舞切不开关系的创作历程中,看台湾的街舞囝们在剧场中创造了何种新风景! (特别感谢本专题企画顾问吴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