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
焦点专题 Focus
2023「ACPC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精选讲座侧记
第3届的「亚洲连结:制作人工作坊」(ACPC,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在经过两年疫情期间的远距授课,今年终于得以邀请导师与学员们齐聚台北的国家两厅院,为这场由新加坡、韩国、日本与台湾4地场馆共同支持的3年计划暂画下美好休止符。在9月12日至16日为期5天的工作坊中,密集安排了艺术行政课程讲座、一对一面谈、提案诊断及台北文化实体探查。本刊特地从中挑选了3场课程:「作品沟通里的留白艺术」、「表演艺术中的市场机制」及「与艺术家并肩同行」进行侧记,以飨读者。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3-2024新乐季抢先报╱国内篇
在国际各大交响乐团的动荡趋于平稳之时,国内交响乐团也逐渐能够踏稳步伐。许多出色的节目安排亟欲与观众们分享,却碍于些许细节仍未能对外公布,然而本刊率先取得国内乐团本乐季的上半场节目安排,邀请达人们选出心中的5大不可不看的节目(顺序按照姓名笔画排列),并告诉你内行的门道。要将时间预定下来了,您已经准备好日志了吗?
-
特别企画 Feature
2023-2024新乐季抢先报╱国际篇
新乐季回来了! 气势磅礴且表现多样的交响乐,是当今世上编制最庞大、也是最复杂的音乐表现型态。它的表现力无可取代,却也因为众多演奏家同台的关键要素,让疫情阻挡了它的去路。幸亏经过漫长与艰困的路途,疫后的音乐界以各种形式强势回归音乐总监的大风吹、新作品的初登场、性别平权的潜在议题、古典音乐家的庆生与纪念各国不同的新趋势让爱乐者雀跃不已。在这欢欣的时刻,本刊特邀专家们为读者们综览国际变化,再请达人们推荐国内不容错过的节目。让等待已久的乐迷们,不用出国,也能掌握乐坛动态!当然,也可以开始规划出国旅游度假PLUS欣赏音乐会的知性之旅啰。
-
特别企画(二) Feature
这个Moment,让我们线上演出!
Covid-19自2019年底在中国武汉首次被发现后,于2020年初迅速扩散,全世界目前已有超过一亿人确诊。而在整个产业链里,艺文产业往往被视为「非必要工作」,且在禁止群聚、社交距离等要件下,导致剧院关闭、演出暂停,让表演艺术产业瞬间停摆,惨淡之景,首当其冲。直至近期,部分国家疫情有趋缓之势,陆续将剧场开放;但维持将近一年稳定生活与剧场演出的台湾,却在5月初急转直下,确诊数拉升,加零的变成是剧场演出,取消、延期成为节目表的唯二字样此时,不管是停摆、或是缓步复苏,线上演出作为疫情下的权宜之计,似乎正开放了剧场的空间限制。本次的特别企画将以台湾、香港与新加坡的线上演出案例,让我们一起在线上群聚,找下一次相会于剧场的契机。
-
编辑室碎碎念 Editorial
编辑室碎碎念
「亚洲」是近年表演艺术圈的热门关键字,各大场馆、平台、计划无不以此定位自己、呼朋引伴。虽然提及亚洲,多半人们脑海中的世界地图特定区块都能亮起灯;但作为文化概念,却总是说不清楚又暧昧模糊。论者大致的共识是,亚洲作为「欧洲制造」的概念,是现代欧洲自我指认的他者。而今我们体认到,这片总面积约4457.9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人种、政治、宗教是如此分殊差异,要如何跳脱框架,在理论典范和文化政策移转中重新「感觉亚洲」,以开展出有别于欧美中心的世界观,是现下值得重省的议题。 本期特刊以表演艺术为切面,重探冷战后至今的东亚、东南亚至南岛地缘政治中的文化生产。我们以「地缘」、「身体之间」、「机构现场」这3条路径进入,尝试在亚洲与台湾的复杂牵扯中抽丝剥茧,透过跨国、跨区域的参照视线,一窥剧场创作者、编舞家、编剧、制作人、策展人、机构等,是如何透过身体实践、区域组织,重认自己;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展出「在南方」的感觉之道,以地理空间的重构,梳理不同族群和文化认同的身体感知与展演。 这些精采的案例让我们看见表演艺术工作者们是如何持续地在他们所身处的不同现实中,观察、思考、测量己身不同位置出发的文化生产动力,演绎出多样叙事与多元感官维度。或许正如本期受访者之一的姚立群所指出:「没有什么亚不亚洲,终究只能相信自己的能量。」
-
青春说What is a Youth――非常林奕华舞台映画2024台北.前导讲座
当我们想到「戏剧」两个字,如果要列出五大相关词汇,「莎士比亚」四个字很难不在其中。然而,当我们想到莎士比亚的时候,大多会想到的是他用十四行结构写的独白,又或是他在史实与杜撰之间游走,创造出戏剧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又或者是他对于人性、权力晦暗又深刻的描绘。
-
特别企画 Feature Y│Yes, I do
一周永续挑战
都说剧场是一个作梦的地方,但永续却不时地闪著红灯警示。谈了这么多理论,如何落实在现实世界里?我们邀请了几位表演艺术工作者写下他们一周的永续挑战,赫然发现他们早有自己的做法。NSO音乐总监准.马寇尔(Jun Mkel)原本就习惯携带环保餐具,在开季巡回演出期间每日拨冗撰写心得;樱井弘二夫妇则笑称不知道如何「挑战」,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剧场的永续从哪里开始?听听他们怎么说。
-
特别企画 Feature
剧场永续 A to Z
2023年7月3日,科学家研究机构计算结果,宣告这一天是有人类纪录以来最热的一天。触目惊心的是,在我们惊讶于这个最热夏天的同时,几乎也可以说这是未来最凉爽的一个夏天了!当国际媒体也逐步以气候紧急状态(Climate emergency)这个名词来取代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反映气候危机迫在眉睫之际,你可曾意识到「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时代已结束,取而代之是全球沸腾(global boiling)」?这番出自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nio Guterres)的话令人不寒而栗,但我们无从喘息,因为他接著说:「这只是个开始!」 回顾2023年,热浪席卷全球,世界各国被极端高温笼罩、历史高温纪录不断加速改写。乾旱、野火、乃至暴雨、台风等气候灾害伴随而来。这样的威胁,没有任何人能置身事外。以往,我们或可温婉地呼吁环保爱地球,然而现在,已经面临到要为生存而战斗了。 于是「永续」,成为我们觉醒行动的下一步。 在联合国宣布了「2030永续发展目标」后,包含减缓气候变迁、消除贫穷、促进性别平权等17项SDGs目标,指引全球共同努力,更获得近两百个国家的签署。而表演艺术圈里,台湾的表现也不遑多让,两厅院不但受邀参与由瑞士洛桑维蒂剧院(Thtre Vidy-Lausanne)和比利时列日剧院(Thtre de Lige)发起的「STAGES永续剧场联盟」,与14个包含剧院、剧场协会和大学中结盟。而在台湾,表演艺术联盟、台湾艺术永续联盟(TASA)等组织更在相关议题中推动。而有趣的是,许多台湾团队在以上策略尚未开展前,便以一己之力为永续尽心尽力却不为人知。为此,本期封面故事「剧场永续A to Z」,彻底从国际、在地、个人、组织等各个方向挖掘,整理林林总总的资讯,让杂志像一本字典一样方便查找,献给热爱永续议题的你,以及我们热爱的这片土地。
-
OPENTIX年度数据分析发布 2022疫后消费回温
随著2022年下半年疫情趋缓,口罩禁令解封,消费逐步回温。根据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统计,2022年当年度演出节目票房销售总额达11.4亿,近乎2021年6.4亿的两倍,而售票活动场次高达8,078场,售出票数达157万张,皆显示了市场逐步复苏,整体消费已接近疫情前水准。
-
新古典舞团创办人刘凤学博士辞世 享寿98岁
新古典舞团创办人、行政院文化奖得主、编舞家刘凤学博士于今日(2023年5月17日)辞世,享寿98岁。 刘凤学的一生是一部珍贵的台湾舞蹈史。生于中国黑龙江,幼时学习芭蕾,大学时接触边疆民族舞蹈,开启她对舞蹈传统与创新的思考。1945年随国民政府迁居来台,此后一生致力于台湾舞蹈发展,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舞蹈学识,对台湾舞蹈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曾任教、任职于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今台艺大)与国家两厅院。从事舞蹈创作、教学、研究,创作超过130支作品,不仅在国内赢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也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广泛赞誉。创作初期致力于探索中国传统舞蹈并发展中国现代舞,《十面埋伏》(1958)为此时期的代表作,随后她赴日本、中国深入硏究中国古代舞蹈,以唐宋乐舞符号重建出《入舞》等12支作品。数十年间,她发表「中国现代舞宣言」(1967)、成立新古典舞团(1976),带领舞团足迹遍布世界各国,为无数舞蹈工作者、爱好者带来了无尽的启发。 此外,她亦长期涉猎原住民乐舞研究,50年代前往兰屿探索达悟族礼俗乐舞外,亦在70年代受政府委托进行田调与演出,此经验亦扩增其艺术表现内涵,呈现如《海猎》(1957)、《沉默的杵音》(1994)、《沉默的飞鱼》(2007)、《云豹之乡》(2009)等作。 刘凤学的作品从中国传统出发,开创出现代美学,亦有深层人性探讨与关怀,她的辞世,可说是台湾舞蹈界的重大损失,而其对台湾舞蹈的奉献与成果,相信将令人们永远怀念和崇敬。 刘凤学博士在遗嘱中表明身后不设告别式,后续治丧事宜将由财团法人新古典表演艺术基金会、财团法人台湾原民文化志业基金会、新古典舞团、唐乐舞等单位处理并统一对外公告。
-
万座晓剧场量能迸发 舞动艋舺迎向国际
万座晓剧场以万华为基地,在2023年起始就展现扎根在地、串连国际的能量及目标。艺术总监钟伯渊表示:「期待万座可以集结万人的力量,随著疫情解封,让更多人来到艋舺,并从艋舺走向国际。」今年4月21至23日的艋舺国际舞蹈节转型「艋舺国际舞蹈节暨交易平台」,串连万座晓剧场及周边共16个场地,首度策划「公开征选单元OpenCall Program」、「国际交流单元Exchange Program」、「策展人单元Curator Program」,并邀请英、德、卢森堡、日、韩、新加坡、寮国、港澳等12位国际策展人来台,总计共42组国内外专业团队74场节目,为台湾表演艺术环境注入新活力。一票到底的舞蹈节护照passport,于今日(2/21)正式启售。
-
特别企画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22
2022音乐年度人物 周善祥 Kit Armstrong 2022戏剧类年度人物 萧东意 Kurt Hsiao 2022舞蹈年度人物 苏威嘉 Su Wei Chia
-
特别企画 Feature
周善祥 质、量双具的音乐壮游 掀起台湾乐坛旋风
从前年底、去年初到今年中,台湾乐坛吹起了一股「周善祥旋风」,而且一次比一次加剧。音乐会场次不仅一再爆量,全台巡演更是口碑甚佳。最难能可贵的是节目的规划尤为令人惊艳,他以「分享」为初衷,大胆地跨越时空介绍不同风格的乐曲,并以精湛的琴艺翻新观众对古典音乐作曲家与作品的定义。周善祥为这块土地带来的微妙变化,无疑是革命性的!
-
特别企画 Feature
萧东意 展现喜剧演员的价值 不囿限表演角色与类型
萧东意,是擅于喜剧表演的剧团「嚎哮排演」的创意总监。2011年与黄建豪成团,便拿下当年台北艺穗节佳作,至今的创作数量与内容稳定、扎实,且持续尝试不同媒材。萧东意同时也是接案演员,参与不同类型的舞台剧、影视演出;特别是在2022年进入爆发期,产量提升且挑战更多元的角色路线,突破过往对喜剧演员的框架,充分表现个人风格,打造每个亮眼人物,令人期待他的未来发展,迎向更多可能与不可能的挑战。
-
特别企画 Feature
苏威嘉 「自由步」即将迈入10周年 共融、开展身体的各种可能
今年是苏威嘉10年「自由步」编舞计划迈入终点的前夕,我们看见这位编舞家在创作过量的时代,不动摇地用自己的速度,恳切地踏上探索舞蹈的旅途,诚实面对路途中相遇的不同领域、年龄、族群的身体。他敏锐感受不同个体的差异,也不放弃透过舞蹈「在一起」的可能,让人好奇也期待明年,与他的下一个10年。
-
特别企画 Feature 号外!
二○二二表演艺术年度回顾
2022年,台湾虽面临COVID-19本土疫情升温,但全球也逐步摆脱病毒的阴影;与此同时,乌俄战争持续延烧,冲击全球供应链,也对台湾民生造成剧烈冲击。此外,气候暖化问题日益严重,「永续」成表演艺术圈的新关键字,从此延伸出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希望表演艺术圈能有什么样的未来? 本期特刊,总结以下10大表演艺术重要现象,借由事件回顾,盘点后续影响与意义。 现象01:国表艺三场馆艺术总监首度全员留任 现象02:共融、永续,表演艺术圈新价值 现象03: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启用,能否跨出文化台北的下一步? 现象04:大剧院时代正式到来,致使创作生产过量? 现象05:台新艺术奖迈入20年,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表演艺术专业奖项? 现象06:3亿元特殊补助专案「艺术未来行动」,真能引领更美好的未来? 现象07:音乐剧爆量,市场准备好了吗? 现象08:「阶段性呈现」爆量,是触及观众、剧场永续解方? 现象09:COVID-19延烧下的市场挑战 现象10:全球通膨下的制作成本与票价提高,艺Fun券「常态化」有解?
-
特别企画 Feature
真的、好想再看一次!2020-2022看不腻的表演清单
您在2020至2022年中,最印象深刻、并且希望再看一次,让创作团队重演的演出是哪一场呢? 端著这个问题,我们邀请了各领域台前幕后的专业观众,先是进行了第一轮的5件作品提名,再进行了第二轮每位推荐人各10票的交叉投票,激烈厮杀后还超出预期地进行了第三轮投票,才汇整出4大领域(戏剧、舞蹈、音乐、戏曲) 看不腻的推荐清单。(注) 透过这份清单,我们尝试勾勒疫情3年来(2020/01~2022/09)表演艺术各团队的不同意志,与作品映射出的时代风景。尽管市场低迷,但这份向宇宙下的订单,依然可见创作团队丰沛、动人的创作能量。 我们相信,这份清单仅是一个切面,绝对有让您读了这个单元,暗自嘀咕「天啊!你们真是什么都不懂!怎么会漏了这个作品呢?!」的清单,因此也希望邀请您一起回顾您的2020至2022年,您向宇宙大喊「真的、好想再看一次!」的作品又有哪些呢? 注:4份清单不分名次,皆依演出时间先后排列。
-
特别企画 Feature
寻找台湾爵士乐
爵士乐的诞生,就是一种混血。 一个多世纪前,美国纽澳良的非裔美国人,将蓝调与Ragtime揉合欧洲的军乐发展而来。这轻松自由的乐种受人喜爱,迅速地从社区逐渐传递到世界各地,在南美、在中东、在亚洲,甚至回传到欧洲⋯⋯美式的自由一路收放,吸纳了当地风土民情,说出新的音乐语汇。相似的路途,爵士乐旅行到台湾,经过乐手们的接力、传承、创作、推广,成为今天的模样。在乐迷们享受即兴摇摆之际,是否想过这一来一往间,有多少成分是所谓的原汁原味?或者说,我们创造了多少本土的风味? 事实上,在台湾,爵士乐的行家不少,在唱片、广播、明星乃至于各地的爵士乐节推波助澜下,每年更吸引了新的乐迷跨入这个领域。多年来,国际巨星来台每每掀起活动的高潮,刺激了观众的视听神经,然而这一来一去,究竟为台湾留下了多少养分?而今适逢疫情,阻绝了外来的喧哗,才惊觉台湾乐手的能量已然丰沛,说著更熟悉的语言。这次,让我们一起从「爵士在台湾」到「台湾的爵士」,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
焦点专题 Focus
场馆╱国际共制怎么「共/kóng」?
#怎样的内容可以登上国家剧院? #为什么要痴迷于国外知名导演? #年轻创作者值不值得登上国家剧院? #改编该不该对原著作者负责? #决策者的背景能否决定不同类型的节目? #场馆的制作能力受到考验? #场馆是否在制作前期就得介入? #节目烂是不是乱花纳税人的钱? #资源运用是否集中在固定团队? #制作规模与剧场空间的配合是否合理? #选择制作的评审过程是否公正? #顾问制度要不要介入创作? 今年4月,几部由国家级场馆推出的大制作在线上掀起超乎预期的「讨论」波澜,从黑特剧场、表演艺术评论台到各种自媒体,从寥寥数字到千言万语,都开启不限于正反两方的战场,甚至在文字发表的彼此渗透、歪读与诠释后,也同时溢出与作品本身不一定相关的言论。 在战火蔓延之后,我们试图清理烟硝弥漫的战场,在以上提问中,找寻到其中一个关键词#共制。 何谓「共制」?从这个基本问题,本刊尝试梳理台湾剧场「共制」的两种型态,并进一步剖析不同角色如国内外机构、独立制作人、评审机制等,在涉入「共制」这复杂的过程中,将触发并延伸哪些问题?另一方面,理想的共制又会是什么模样呢?我们试著重新开启「讨论」,深入探问:共制怎么「共/kng」? 注:「kng」为「讲」的台语,与「共」的话语相似,故取其谐音,表示共制怎么共同进行,以及怎么讲述。
-
特别企画 Feature 这间「图书馆」最厉害的是……
打开,两厅院表演艺术图书馆
在数位剧烈加速度的时代,读者面貌、阅读习惯已然转变,表演艺术图书馆将如何打造新的体验模式?面对有限的空间,将如何延展出新的典藏法?图书馆的建筑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为何?在数量庞大的典藏品中,图书馆员又该如何梳理出属于自身时代的观点,回应所处现实?当代科技、数位资料库建置将如何影响未来图书馆面貌? 本期封面故事将带领你推开9间表艺「图书馆」大门,尝试回答以上问题。 我们从台湾到欧美、东亚,从线下到线上,盘点此些类型各异、各有所长,但都以典藏表演艺术知识为己志、连结过去与未来的专业机构,看它们如何严守其独特性与价值透过典藏法、转译法、展示法、空间设计、数位技术应用等门道,重新与使用者建立连结,在时代变化中站稳脚跟,产生创新的变革。 未来已经到来,只是还未流行。让我们先走进厉害的图书馆,一探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