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慈
-
专题
杨士庆 逛街找灵光 「有趣」就是我的关键字
打开杨士庆的作品集网站,浓厚的手作感马上抓住观者的视线,拼贴物件与手写手画的文字与线条,似乎更触动人心底层根本的想望。从唱片封面到演出海报,杨士庆的设计会从逛街开始,在各种材质的集散地寻索创意灵光。 曾为动见体《不好意思,可以帮我们拍个照吗?》、台南人剧团《大动物园》与杨景翔演剧团《我为你押韵情歌Revival》等演出打造主视觉,杨士庆说他喜欢做表演艺术的案子,因为相较其他类型的设计案,案主在乎戏剧作品要传达给大家什么,愿意接受设计专业的新想法,对画面的接受度高,设计师的发挥空间也相对丰富。而他也希望透过幽默、有趣的设计得以让更多人、甚至越过同温层的门槛,愿意出门进剧场看戏,或购买一张实体专辑。
-
专题
陈世川 以简驭繁 「客观」帮创作者面对市场
操刀过《我的少女时代》、《刺客聂隐娘》、《行者》等多部电影的海报,陈世川以个性独特的主视觉标准字与简约的画面令人眼睛一亮,成功让作品在观者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为布拉瑞扬舞团舞作《没有害怕太阳和下雨》而写的标准字,是他脑中一直想著海边奔跑的布拉舞者肩上的漂流木,再转化为充满个性的线条,力道十足。 扛下主视觉重任的设计师得综合行销与创作两端的意见,陈世川说:「我可以用很理性客观的角度看创作,又能很自恋地去创作,我可以站在中间。」这个客观就可以体现在视觉上面,也较有机会成为更吸引人的画面,而设计要做的,就是帮创作者想像面对市场的个性,帮助他转换和翻译。
-
特别企画 Feature 88岁,踩高跷表演者
邱树嘉:自娱娱人,玩转耄耋不受限
「我踩高跷从60岁退休一直到现在,将近30年了。」 有时是去安养院关怀老人家的关老爷、有时是过年发红包给贫困者的财神爷、大多时候是扮小丑彩衣娱众的高跷爷爷,从踩街活跃到小巨蛋,获邀至电视综艺节目、甚至国外演出,近年累积百场高跷演出,人称「不老顽童」的邱树嘉,平常都使用脸书Messenger接洽邀约。 采访这天,跟邱树嘉约在汐止火车站。一出车站票口,就看到他一身亮眼的马拉松跑衣,盈盈笑著,手上高举一张写有欢迎字样的A4白纸。原本联系不上的担忧,转变成享有接机待遇的惊喜。他快步领著我们走向采访地点,难以想像这是88岁爷爷的脚程,但我已经可以理解为何深夜12点多,他还能挂在脸书上回覆讯息。 征战各地路跑,花甲之年自学高跷 会固定在住家社区慢跑1小时的邱树嘉,年轻时曾在空军服役,每日跑3千、5千公尺的基本训练,养成他终生爱跑的习惯。退休前还在电子公司任职的他,下班时经过学校看见慢跑的人群,遂点燃了跑步的动力,开始天天至操场报到,结交不少跑友,后来更加入高雄的爱跑俱乐部,办过多次聚跑活动与健走,跑出兴趣后,更跑出不少佳绩,从5K到全程,常拿到分组前3名的好成绩。 问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慢跑,邱树嘉从包包里拿出一个奖杯,是67岁那年至波兰参加国家公园路跑比赛的战绩,他将10K跑了73分12秒的纪录写在奖杯下面,彼时2月份冰天雪地的路面有多湿滑,都还历历在目。「家里还好多跑步奖杯啊,很多都前三名!」讲到跑步整个话匣子大开的邱树嘉,满满成就感之外,更跑出让他在高跷上一站就是1、2个小时的好脚力。 投入慢跑之余,60岁退休后的邱树嘉偶然在报上看到屏东国中有高跷队游行,他便去电联络,跟对方交换了一副高跷回来,开始在住家附近的学校运动场自主训练。上高跷除了绑腿有劳太太协助之外,踩高跷的技巧全都自学。而后夫妇随儿女就业迁居至台北,邱树嘉注意到汐止梦想文教基金会有踩街游行活动,他十足行动派,随即拿著广告单按地址找到协会,发现协会有练习场地跟多副高跷,燃起他继续学习高跷的热情,从此亦成为梦想协会每年踩街游行的固定班底。 邱树嘉曾传来一张他上报纸的照片,附注说道:「这张搞笑照片是19年前,69岁参加台北国际马拉松留下的。」问他为什么穿著小丑装跑步?
-
特别企画 Feature 这间「图书馆」最厉害的是……
图书馆建筑空间与阅览方式演进小史
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曾说:「建筑形式是分析建筑物本质后得出的结果。」图书馆建筑的本质为何?这如何影响图书馆的建筑形式?人、书本、建筑空间的关系是如何建构又重构? 本刊邀请目前任教于台北科技大学、长期研究图书馆建筑的吴可久教授分享古今中外的图书馆建筑空间演进,与时代趋势下的公共图书馆的转型之道,期能从图书馆建筑的各层面观察,梳理人和图书馆的空间关系。以下概分为4个不同阶段:
-
话题追踪 Follow-ups
回应当代社会 展现世代新态度
第十八届「台新艺术奖」于六月六日公布得奖名单,从十七组入围作品中选出并颁发三项大奖:视觉艺术奖由陈以轩个展《委托制作》拿下,表演艺术奖颁给王世伟主创的《群众》,年度大奖则由再拒剧团《明白歌|走唱白色记忆:未竟的故人事与未来歌》夺得。本届的创作作品彰显了一种「世代的新态度」,展现出当今创作者「面对严肃议题,以直面真实的手法,带给观众巨大的想像和开放的解释空间」。
-
特别企画 Feature
廖小子 整理是我的艺术
说起廖小子的设计,常听到的形容词是「很台」,但却又有著独特的美感,熟悉又疏离。小子的作品元素常取材自生活角落,他说,街头上的东西看久了其实很有趣,并非不存在所谓的美感,而是美感没被雕琢出来,「将自己生活周遭的观察转译后带入作品,是一个『找不完』的过程。就像在淘金一样,要是没经过淘洗的过程,这一切可能就是大家眼中的废土,可是如果我在里头找到一两颗金子,那就是附加价值啦!」小子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