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青春版。(赖慧君 摄 国光剧团 提供)
新锐艺评 Review

舞台语言的互文性

评《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青春版

国光剧团《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青春版

2025/6/7 14:30

新竹县政府文化局演艺厅

王熙凤被视为《红楼梦》中极具权力与手腕的女性角色,因此观众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容易以「阴险狠毒」、「心狠手辣」的标签去框定她的形象。那 么,如果观众带著这样的第一印象走进剧场,青春版的王熙凤是否也会被固著在某种「程式化」的想像中,而失去改变的可能?

打破标签的王熙凤?

在青春版演出中,王熙凤的情绪转变打破了这样的预设。当她面对情感背叛时,并未失控地怒骂,而是冷静地谋划。她以宽容大度的姿态重塑自我形象,让众人误以为她为了家庭、为了丈夫,成了一位体贴夫君、贤慧的夫人。但这样的善意只是表象,她真正的心思则是紧密布局、步步为营:从放任街坊邻居知晓风声,到用药使尤二姐失去孩子,再到最后设局让秋桐借刀杀人,每一步都是为了保留权力所做出的自我保卫。

或许放在今日的道德观来看,她的手段令人质疑;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里,王熙凤的选择无疑是女性以理性与谋略,去应对体制的一种方式。这样的角色演绎,让我们看到的她并不只是「机关算尽」,而是一个能感受到爱与愤怒、伤与狠的活人。

这次青春版所呈现的,是一个重新被诠释过的王熙凤。正如魏海敏认为「在现在这个时代,推著他去传授下一代的王熙凤,不是魏海敏。」(注)当戏曲角色若仅以传统方式复制,就容易流于形式;而当代演员重新进入角色、注入自身经验,便有可能让「她」再次活过,成为既经典又贴近当代的王熙凤。

《王熙凤大闹宁国府》青春版。(赖慧君 摄 国光剧团 提供)
陈思宏谈《少年Pi的奇幻漂流》广告图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剧精采片段抢先看广告图片

舞台元素的互文性

Julia Kristeva 在 1969 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意思是:「每一个文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本之间进行对话、呼应、重构。」在青春版的王熙凤里,不同媒介元素之间也有互相呼应意义的方式,例如:王熙凤的服装,反映出了4种角色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粉色的安逸、到大闹宁国府的白色、尤二姐将死和秋桐介入夫妻感情时哀伤的藏青色、最后一石二鸟除去心头大患时所穿著的正红色。

比如下半场王熙凤下令要小厮杀人的段落,灯光以红绿照射在背景、加入蓝色打在舞台上。情绪展现以光的三原色「红、绿、蓝」能刺激人体眼中最敏感的锥形感光细胞。由此可见舞台上灯光不只是照明,同时呼应、呈现出角色心理,或场景氛围。

在空间设计上,舞台背景以巨大的房门作为主视觉,不仅呈现荣国府大气的氛围,也为场景转换埋下了象征层次的伏笔。上半场描绘尤二姐居住的花枝巷时,房门始终紧闭,仿佛暗示这段关系的隐密与见不得光;而当场景切换至王熙凤所在的荣国府,房门则大开敞亮,表现其正室夫人的地位。这样的布景设计是否也传递了某种潜藏的语言——尤二姐与贾琏的关系宛如被关在门后的幽微情感,而王熙凤则是在社会地位与名分的「门前」,以绝对的可见性掌握整个局势。

在音乐层次的呈现上,并不仅是文场四大件的传统诠释。除了由京胡领奏、展现京剧代表性音色外,板鼓所掌控的节奏快慢更是整体气氛推进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编曲巧妙融合了西洋乐器——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它们与阮、古筝等传统乐器共同演奏丰富的和声层次。在演员情绪高涨的段落中,更与板鼓相互呼应,强化唱腔的重拍与力度。这样的声响设计不仅能引导观众的听觉,也更直观地感受到角色内心的起伏与波动。

戏曲素来强调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但当代新型戏曲形式的出现,何尝不是一种「互文性」的演出语法?不再只是对古典的复述,而是成为不断生长的艺术。当《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的文本交付给演员,他们将个人经验与对角色的理解注入其中,形塑出属于这个世代的王熙凤形象。这样的创作,不只重构了一个人物形象,更提供了戏曲走向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注:《王熙凤大闹宁国公府》青春版节目册。

玩翻戏剧院导览活动的宣传广告图片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7/11 ~ 2025/10/11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