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第27届的台北艺术节即将于9月11日至9月28日登场,今年以「超限动」(Reeling Hyperreality)为主题,共有8档售票节目横跨剧场、影像、舞蹈、装置与实验展演,参演艺术家来自日本、印尼、赛普勒斯、德国、菲律宾、台湾。另有「北艺人物」和「北艺笔记」系列讲座,邀请观众与创作者乃至于整个城市、世界对话,并感受剧场所能带来的真实体验。售票节目7月7日北艺中心会员预购起跑,7月14日全面启售。
2025/9/11-28
台北艺术节策展人林人中表示,剧场策展作为集体协作的社群实践,台北艺术节亦成为面向国际当代表演网络的制作型艺术节,今年多部国内外首演作品,来自多个国际艺术节伙伴的支持、共制,作品横跨AI实验、亲密关系、生态神话、表演与语言的多重维度,每场演出都是无法截图的「限动」,邀请观众关掉滤镜,暂离手机,在剧场见。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节目部经理林采韵提及,2025台北艺术节集结多地的优秀创作者,北艺中心也逐步拓展「亚洲共制中心」角色,这里不仅是作品的展演场域,在国际连结等面向上亦展现出我们的文化活力,本届8档节目中,国际共制的制作就高达5档,其中有和国际机构的合作,也有以跨国艺术家为核心的创作计划,如《暗宇之感》《旅行的舌头》《黏著的手、缝合的山体》等。使不同文化背景与议题得以同台共构,体现剧场不只是表演,更是「共创与共生」的场景。

科技x身体感 数位生存的感官解码
德国别具代表性的剧场导演苏珊娜.甘迺迪(Susanne Kennedy)与艺术家马库斯.塞尔格(Markus Selg)的《安琪拉拉拉(无限循环中)》(ANGELA (a strange loop)),展示著看似在镜头前完美的网红生活,日常巨细靡遗的无尽循环,既是一场映照人类数位生存处境的镜子,也是一趟深入后人类意识核心的感官旅程。
艺术家苏文琪与YILAB一当代舞团 《暗宇之感》邀请观众潜入黑暗、释放五感,感受人类身体感失重消融后,意识依然可以起舞与漂浮,且每一次呼吸都会触发细微的变化,「体感」是这趟旅程的核心,是一场身体的深潜与感知的航行。日本刚左小组(contact Gonzo)即兴结合打斗、武术元素的演出形式,与艺术家yang02将人工智慧、机器学习融入艺术创作的《演算混乱ㄐㄧㄑㄧˋㄖㄣˊ》(jactynogg zontaanaco ジャkuティー乃愚・存taアkoコ)透过 AI 机器伙伴的转译视角,重新诠释人类日常中习以为常的认知,开启不同的思考可能。
记忆x地景x身分 情感解构与再编织
《旅行的舌头》集结台湾剧场导演李铭宸、作家温又柔、日本剧场导演张碁(Jang-Chi)和菲律宾艺术家奈丝.萝柯(Ness Roque),以「食物」为主题开启,思考食物如何乘载国家和地方身分在不同文化中转化与交融。《黏著的手、缝合的山体》由泰雅族视觉艺术家林安琪Ciwas Tahos与日本舞蹈艺术家松本奈奈子,以「迭马哈霍伊」和「山姥」两个分属不同脉络的传说,为女性力量赋权。
历时4年创作的《FAMILY TRIANGLE:二生三,三生万物》,由3位艺术家洪千涵、洪唯尧、曾睿琁彼此的真实关系为起点:姊弟、伴侣、姻亲的角色,在姊姊向弟弟借精生子后会产生何种家庭角色的交错?看似生殖技术的选择,实则牵动著情感、伦理与责任的细线。

身体x关系x视觉 混沌诗学与静止仪式
印尼国宝级行为艺术家麦拉蒂.苏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的《断片》(LAPSE)制造了一个暂时的避难所,在这段时空的间隔中,引领观众关注当代社会秩序走向混乱、连结逐渐消失的状态;也将混乱与失败转化成诗意的能量,让感官引领众人经验一场深刻的扰动与释放。
来自赛普勒斯、现居纽约与雅典的艺术家玛丽亚.哈萨比(Maria Hassabi)将空间与身体视为整体,观众眼前所见的一切,既是过程,也是结果。玛丽亚.哈萨比如雕像一般,极其缓慢地以肢体释放讯息,透过肢体发出的沉默讯息,让观众一同进入这份安静与专注,《此时此地》(On Stage)不只是一支舞作,更像是一场集体凝视的行为艺术。
第27届台北艺术节,8档精选作品横跨剧场、舞蹈、影像等多元形式,展现当代表演艺术的深度与广度。透过科技、身体、记忆、地景的交织,邀观众走入剧场,感受无法复制的真实经验,重拾感官与思辨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