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晓俐
乐评人
-
音乐
一个「东西」 各自表述
台北中央C室内乐团(后简称中央C)成立于2014年,作为一个结合东西乐器的新型编制团队,它在过去10年间持续委托创作并演出新创作品,做了多元且丰富的尝试,试图透过新声响的开发,让「作品代表国家到国际上」(注1),今年3月初举办的「创.典」音乐会为期两天,第一天演出7首国人新「创」作品,第2天重现了历年演出过的5首经「典」作品,为创团10周年交出了一份颇具分量的成绩单,就最终结果委创作品的展演观之,国外作曲家们以各自视角切入,但对东西混编乐团的声响可能性仍有其想像局限,台湾作曲家们则在声响陌生化的大方向上找到个人的取舍。 典 且先讨论第2日「典」音乐会,其中演出了来自奥地利Claus Ager、美国Oren Boney、韩国任钟㝢及两位台湾作曲家潘皇龙、董昭民的作品,有趣地呈现了不同程度的东西融合想像。 如Claus Ager作品《七条在H.的道路op.106》与任钟㝢的《Beyond the frozen memories..》都使用了极具歌唱性的旋律为作品基底,前者安排了许多器乐间(大提琴与中国笛或小提琴)的线性叙事抛接,节奏上一度使用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来统整,后者选用了韩国民歌曲调为素材,并设计了快速的琶音片段穿插在两两歌谣乐段间,营造出非常有新意的曲式,然而两个作品在东西器乐的声响融合与整体的织体经营上,其实著墨不多。 Oren Boney作品《Sprout》可说是写给古筝的小协奏曲,想来作曲家对古筝演奏家右手拨弦左手调整音高的奏法极有兴趣,以一整个乐段探讨了该技法的操作可能性,有趣的是这作品并没有让右手使用绵密的摇指,而是刻意营造颗粒分明犹如机关枪连续发射子弹般的强拨奏,作品后段并以闷音及敲击琴体的方式展演了一段「纯打击」声响,为古筝摹画出与以往非常不同的语汇。 两位台湾作曲家的作品显然深具主场优势,尤其潘皇龙作品《东南西北VIII》在音乐素材与东西器乐声响的统合都有超越既定印象的处理,作品的大叙事以碎片化的方式分配于各乐器之间,乐念的形成、持续、消逝在演出者彼此接力之
-
音乐
暗室中的黑猫
当代台湾乐坛有许多将琵琶、古筝、阮咸、笛/箫等国乐器连同钢琴、提琴等西洋乐器并置演出的先例,以交响乐团协奏国乐器,或以国乐团协奏西洋乐器的演出,也已不再是新奇之举,如此混搭编制所产出的作品成功者有之,但也常因律制不同而未能在声响上成功融合,或因尚未寻得合适的方式沟通彼此所承载的文化意涵,即使克服了技术层面的难处,语境上仍显得尴尬,2022新点子实验场:三个人「催化效应融・共感」(简称「催化效应」)中委托创作的3首作品为混搭编制的声响呈现找到了新方向,但也如暗室中的黑猫般形迹难定。
-
音乐
「混种」歌剧中的纯粹,《天中杀》映照出的台湾意象
歌剧《天中杀》改编自黄灵芝同名短篇小说,在台湾中生代歌剧主创群的巧手下,杂揉入多种本地语言及多元的音乐风格,虽名曰「混种」歌剧,实则从过往近半世纪的台湾社会中咬下了一块生猛鲜活的庶民生活映像。 语言混血的小宇宙 歌剧启始于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尔后慢慢加入戏剧、舞蹈、美术等元素,并在19世纪末由华格纳以「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概念统整为一门综合性质的表演艺术,但在历经几百年令人眼花撩乱的演化后,人们常忘了歌剧也关乎语言的高度艺术化呈现,尤其许多语言自带声韵规则,在入乐的过程中势必会影响作品最终的形貌。 黄灵芝的小说《天中杀》原以日文撰写,经阮文雅翻译成华文后,再由此作的编剧暨导演鸿鸿改编为歌剧文本,然而在原典转换至文本的过程中,各角色使用的语言出现了有趣的演变,赋予了她╱他们较原著中更生动的形象,也在无意间(又或许剧作家本意如此)呈现出台湾人无奈为之的多语实践。 由各角色的唱词与念白观之,男高音林义伟饰演的故事主人翁黄桑的母语为台湾台语(注1),因此即便对外交涉多使用华语,在面对同样背景的友人尤律师,或呈现内在思维时,仍以台语为之,而黄桑迷恋的对象许家英、被拖欠装潢费的地痞卢嘉运则是以华语(注2)为主要语言,但两人仍有尝试说台语的时刻,如许家英在告知黄桑退租一事时,用别脚的台语大大卷舌说了句「歹势」,又如卢嘉运为了讨债,以逞凶斗狠的姿态操著外省腔飙出一大串台语国骂。 考量《天》剧事件发生的时代应是落在台美断交后(注3)约为1980年代初期,意即国民政府迁台后强力施行「国语政策」30年后,台湾庶民阶级因应如此政策发展出的多语生态让歌剧文本摇身一变成了语言调色盘,除了将各角色透过口条呈现出的族群背景与生命经验揉进黄灵芝的原创故事中,也隐隐点出台湾经历过的语言遽变,那些父执辈彼此讲台语但转过头来就训练孩子们说「标准国语」的本省家庭,那些众人各说各方言却仍设法「听懂」彼此的混居社群,或许对于年轻世代的观众来说已是难以领会的昨日种种,甚至造成观赏及理解剧情的困扰,但在本土语言重建尚无法追上退化速度的今日,《天》剧企图描绘出的多语社会弥足珍贵。 另一方面,在此语言混血的小宇宙中,音乐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虽说在旋律经营及声
-
特别企画 Feature
向宇宙下订单>>音乐类
台北室内合唱团「中南美弥撒」 2020/12/10 高雄 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音乐厅 2020/12/11 屏东演艺厅音乐厅 2020/12/12 嘉义市政府文化局音乐厅 2020/12/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成立于1992年的台北室内合唱团今年恰巧迈入第30周年。历年来合唱团从早期音乐到现代作品,从人声重唱、室内合唱团到交响合唱团,台北室内合唱团均展现出高度艺术性。「中南美弥撒」是合唱团2020年度的旗舰制作。音乐会精选芬兰作曲家J. Mntyjrvi、P. Kostiainen、J. Linkola当代美感的无伴奏合唱,以及法国作曲家F. Poulenc《荣耀颂》及阿根廷作曲家A. Ramrez《中南美弥撒》两组饶富民族特色的大型宗教作品。作品地域从极北到极南,风格文化也呈现强烈对比。 推荐人 林伯杰 回想已非常遥远的上个世纪,当我还是大学生,著迷于男高音卡列拉斯所录制的发烧名盘《中南美弥撒》,便许愿能现场聆赏这种充满民族风情的现代宗教音乐杰作,没想到隔了几十年,台北室内合唱团居然把此曲搬上国家音乐厅。 虽然我目标是锁定《中南美弥撒》,但整阕演出长度不到25分钟,所幸台北室内合唱团的曲目安排总能让人大开耳界。上半场全是我个人没听过的当代合唱曲目,像是芬兰的J. Mntyjrvi、P. Kostiainen、J. Linkola等作曲家,他们的作品好陌生但又好好听,颇是意外的收获。 下半场排了法国的浦朗克《荣耀颂》与阿根廷的拉米瑞兹《中南美弥撒》,我著实佩服台北室内合唱团如此精准地掌握不同语汇与风格的坚强实力。虽然在《中南美弥撒》的器乐伴奏上,精简了作曲家原先设定的南美洲民俗乐器,然而请来男高音林健吉是非常棒的选择,或因他的原住民血统,让演唱些许脱离学院派气息,多了些狂放的自然风情。 指挥家陈云红已离开台北室内合唱团艺术总监职务,但先前连续3年「红红夫人的异想世界」系列,无论是伯恩斯坦的《奇彻斯特诗篇》、
-
音乐
四人四管,单挑舞台
2003年两厅院夏日爵士派对首度以音乐节的方式,将爵士乐带入国家音乐厅,广邀世界一线爵士乐明星来台献艺,引起阅听大众对这个乐种的关注。近年因疫情使然,台湾本土爵士乐手顺势跃上主要舞台,然而在一阵欢腾喧闹中,2022年国家音乐厅的演奏厅里悄悄出现了一支萨克斯风四重奏队伍TSJO Saxophone Quartet,以「古典编制X爵士演奏」为方向呈现了一场主要演出国人创作的音乐会,如此横跨古典、爵士两乐种的举措对台湾乐坛来说,有何意义? 这场音乐会最初吸引笔者前往聆听的重点是国人创作发表,在更进一步讨论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释题:何谓「古典编制X爵士演奏」?由字面上看,可解读为: 一、使用来自欧洲传统的古典音乐演出编制,意即同一家族乐器组成的重奏团体,在这场音乐会里指的是萨克斯风四重奏。 二、使用爵士乐的演出手法来实践音乐作品的内容呈现,笔者估计此项指的是大量常见于爵士乐的演出套路与即兴演奏。 前述两者的结合在台湾的表演艺术领域中鲜少得见,考量TSJO这支演出团队乃由4位熟稔爵士音乐语汇的乐手组成,音乐会演出内容又以团员创作为主,因此可将之视为台湾本土爵士乐的新发展,亦是乐种演化进程中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如此判断所来为何? 爵士乐手vs.古典编制 单簧木管乐器萨克斯风(Saxophone)在1840年代由比利时人Adolphe Sax发明,虽说最初是为交响乐团及室内乐演出而设计,它更被广泛使用于军乐队及行进乐队中,也因缘际会与发源于美国的爵士乐产生连结,成为众多爵士乐手使用的乐器。自早期纽奥良爵士的Sidney Bechet,到摇摆时代的Coleman Hawkins、Ben Webster,再到Bebop时期的Charlie Parker、Cannonball Adderley、Gerry Mulligen等族繁不及备载,但与之搭配演出的除了铜管乐器小号与长号之外,通常是节奏组,四重奏的编制反倒不常见。 萨克斯风四重奏作为演出编制于19世纪末期即有记录,但得等到20世纪上半叶开始才有较多横跨演出、作曲双领域的萨克斯风演奏家为之拓展曲目,如Marcel Mule与
-
艺号人物 People 美国爵士女歌手
洁丝米雅.虹 没要唱情歌给你听
拥有天赋好歌喉的洁丝米雅.虹,不只是想像前辈女伶精采演绎爵士乐曲,她在接受访问时说:「社会教导我们温驯,尤其是黑人女性,人们不想听我们说话。但当我站上舞台,我就不只是个黑人女性。舞台是属于我的,那是我的帝国。」音乐让她能够高昂发声,她不在音乐中讲叨叨絮絮的爱情故事,而是要藉著作品反映她所栖身的世界、身为一个非裔美国人每天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