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th Saunders
-
焦点专题 Focus 澳洲名导莫辛斯基致敬电影大师费里尼
威尔第《弄臣》 从经典到当代的对话
在歌剧史上,威尔第(Giuseppe Verdi)的《弄臣》(Rigoletto)一直被视为划时代的作品。它旋律优美,戏剧张力强烈,更因尖锐揭露人性与权力的黑暗面而广受关注。今年台中国家歌剧院将以《弄臣》揭开「遇见巨人系列」的序幕,带来已故澳洲名导伊莱亚.莫辛斯基(Elijah Moshinsky)的经典版本。这部作品自1991年于澳洲歌剧院首演后巡演逾30年,至今仍是国际舞台的常青树。而这一次,它将以崭新的角度,向义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致敬,并与现代观众展开深刻对话。 作为威尔第「中期三部曲」的第一部,它以强烈的戏剧冲突与细腻的音乐语言,探讨了爱与背叛、权力与人性的矛盾。台中国家歌剧院艺术总监邱瑗补充:「这次的版本,不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品,他谈论的主题还是16、17世纪的题材,这么遥远得时空如何让现代人感受其中要讨论的价值观是什么?」她相信,透过莫辛斯基的重新诠释,《弄臣》不仅能唤起观众对经典的共鸣,更能引发对当代社会价值的思索。
-
焦点专题 Focus 歌剧经典的背后——
由「诅咒」到《弄臣》
1850年4月,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和威尼斯的凤凰剧院(Il Teatro la Fenice,或音译为翡尼翠剧院)签下合约,将为剧院在1851年的嘉年华、四旬期间推出一部新作,剧本由皮亚维(Francesco Maria Piave,1810-1876)执笔。约虽签了,但一切还在未定之天。4月28日,威尔第在给皮亚维的信中提到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的《国王取乐》(Le Roi s'amuse),对其中的曲卜列(Triboulet)大表欣赏,并要皮亚维立刻在威尼斯进行有关上演许可的事宜。在皮亚维听说6月应会获得批准的讯息后,两人开始工作,并有共识,若雨果原作名不被准许,歌剧将以「诅咒」(La Maledizione)为名问世。8月里,情况有所变化;12月初,威尼斯传来禁止这个作品演出的消息,威尔第大怒之余,开始思考备胎,凤凰剧院总监和皮亚维则决定继续努力,与主管此事的委员会中一位委员讨论,在3人努力下,于12月30日和威尔第签下备忘录。根据这份备忘录,威尔第的《弄臣》(Rigoletto)有了今天的外貌:原作中的法国国王转为曼图瓦(Mantova)的无名公爵,曲卜列成了里戈雷托(Rigoletto),布兰辛(Blanche)成了吉尔达(Gilda),其他角色的名字亦全部义大利化,并避开威尼斯仍有后代的家族名;原来打算以「诅咒」命名的歌剧,则改以主角的名字代替。1851年1月26日,皮亚维告诉威尔第大功告成的好消息。看似抹去法国王室背景的剧本里,当公爵对吉尔达谎称自己是个穷学生时,用了法文假名,杀手自称来自法国的勃根第,应皆不是剧作家和作曲者无意的安排。1851年3月11日,《弄臣》在威尼斯首演,大获成功,至今依旧是全球各地经常上演的剧目。 相较于《弄臣》自首演起即打响名号,其剧本来源《国王取乐》则命运坎坷。雨果原剧于1832年11月22日在巴黎首演,次日即被禁演,至1882年始解禁。《国王取乐》虽不能搬上舞台演出,文字却得以付梓印行;雨果写了一篇长大的前言,除对禁演令表达强烈抗议外,更阐述了该剧的文学戏剧理念。比对雨果的前言与《弄臣》,可看到歌剧彰显了雨果的诉求:主角是位身障人士,更是位父亲,他在朝廷恃宠而骄、促使国王做坏事的面目狰狞和回家面对女儿的仁慈关爱形成强烈的对比。在面对
-
焦点专题 Focus 导演的魔法
听歌剧与看歌剧——以《弄臣》为例
相较于之前300年的发展,20世纪歌剧创作与演出的情形明显有两大相异点,一为新歌剧创作的数量锐减,一为歌剧演出剧目主要为既有歌剧,至今依然。不仅如此,20世纪以降,歌剧演出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歌剧史上前所未见,甚至列入新创歌剧的考量,作曲家与歌剧导演、舞台设计携手,共同规划作品的世界首演,几成常态;精采的首演制作也能遮掩作品本质的不足,是否能被一再演出,进入常演剧目行列,还是取决于音乐。随著歌剧制作日益重要,歌剧导演亦走向专业化。 「歌剧导演」一词源自德文Opernregisseur,意指主控歌剧整体制作的人,严格而言,系20世纪以后才有的名词。在此之前,歌剧演出并无专业导演,系由歌者依剧本的内容自行发挥,或依著剧本中写明的场景及动作来演出。19世纪最后30年里,华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藉其创立的「拜鲁特音乐节」,以其自身的作品付诸实验,展现人声、乐团与舞台合一的剧场作品理念,其中,音乐为主要的推动力。20世纪初,受到话剧剧场革命的影响,歌剧创作在叙事手法及戏剧结构上,都有相当大的改变,歌剧不再只是以人声唱出一个剧情的方式,「音乐剧场」的雏形隐然可见,也挑战传统的歌剧演出方式。另一方面,亦是20世纪初,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在维也纳歌剧院进行诸多改革,与舞台设计罗勒(Alfred Roller,1864-1935)的合作是亮点之一;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与霍夫曼斯塔(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借助剧场奇才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1873-1943)之力,确保《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1911)成功首演,都显示指挥家、作曲家对舞台演出的重视。(注1)
-
焦点专题 Focus 「演奏最重要的就是发自内心重现音乐」
阿胥肯纳吉 追求自由的音乐之路
国人相当熟悉的俄裔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阿胥肯纳吉(Vladimir Ashkenazy),暌违台湾已经数年,将于十一月中与儿子沃夫卡(Vovka Ashkenazy)来台举办难得的父子同台钢琴二重奏音乐会。趁此机会,我们再次来认识这位国际大赛长胜军、钢琴录音天王、知名指挥家,在他的人生与音乐路上,是什么信念让他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