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orgia Bertazzi
-
艺号人物 People 德国小提琴家
特兹拉夫 音乐,是以心交心
第一次听特兹拉夫(Christian Tetzlaff,1966- )拉琴,是20多年前,在柏林爱乐的一个协奏曲之夜。这位来自汉堡的天才小提琴家,当时留著一头清爽的发型,戴著一副徐志摩般的文青眼镜,笑容腼腆。他的琴声一如他中规中矩的外表,乾净、清爽而谦卑,仿佛清澈透亮的山泉,抑或隆冬一片银白的雪。2017年9月,特兹拉夫第3度推出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录音,并获得德国唱片评鉴「年度最佳唱片」的荣衔。这张CD 的封面,只见一位波浪卷发还蓄著胡的粗犷中年人,手里握著小提琴正低头沉思。不仅是外型与气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连他的琴音也完全不同于当年。新专辑中那充满张力的诠释,除了音色变化多端外,还平添了几分真挚、深刻与热烈。不得不说,在这20年间,特兹拉夫有了令人惊艳的蜕变。 明年3月,特兹拉夫应两厅院之邀将首度来台举办独奏会,于2023TIFA艺术节中演出,趁此机会,本刊特地越洋独家专访这位小提琴大师,提早与乐迷分享他对音乐与这次演出曲目的想法。 Q:您曾经三度录制出版了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对您而言,巴赫音乐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A:巴赫这套作品,有许多不同的面向。特别是慢速乐章,传达著许多深刻与美丽。整套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描写的是一个暗夜的旅程,这个旅程至〈夏康舞曲〉(即第二号组曲的最后一乐章)到达了高峰。〈夏康〉之后,则是从悲伤中走出来。或许对于巴赫而言,借由信仰找到希望,让人在面对死别的伤痛时,仍有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最后的一首组曲,甚至藉著舞曲表达出对于「生」的欢欣与雀跃。我们知道,巴赫的一生也是如此热烈地活著,他并不是那种独坐桌前为自己创作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都是为世人而写的。巴赫之所以写下这套作品,或许是因为他的妻子在那一年过世了。失去挚爱的巴赫,透过创作来抚平伤痛,同时也借此向世人传达他对人生的感悟:人可以持续哀伤,但不能任由它击垮生活。尽管有死亡,人依然能凭借信仰对生活抱持期待。我们可以选择将逝者埋藏心中,永远怀念,这也是那首〈夏康〉的意义。但我们不能说,一切实在太痛了,所以我决定将全部遗忘。相反的,我们要学会与痛苦共存,并持续不断去发掘世界的爱与
-
即将上场 Preview 德国小提琴教母坐镇
维特哈丝与台弦 精湛呈现《升华之夜》
在「王者之师」音乐会中,台湾弦乐团特邀德国小提琴教母安缇儿.维特哈丝担任客座首席,将演绎荀贝格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并将和维特哈丝合作演出海顿的《C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并在她的带领下,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三号弦乐四重奏》,维特哈丝的精湛琴艺将与台弦如何激荡动人乐音?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