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TIFA
力晶2023艺文飨宴 特兹拉夫小提琴独奏会
2023/3/1 19:30 台北 国家音乐厅
第一次听特兹拉夫(Christian Tetzlaff,1966- )拉琴,是20多年前,在柏林爱乐的一个协奏曲之夜。这位来自汉堡的天才小提琴家,当时留著一头清爽的发型,戴著一副徐志摩般的文青眼镜,笑容腼腆。他的琴声一如他中规中矩的外表,乾净、清爽而谦卑,仿佛清澈透亮的山泉,抑或隆冬一片银白的雪。2017年9月,特兹拉夫第3度推出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录音,并获得德国唱片评鉴「年度最佳唱片」的荣衔。这张CD 的封面,只见一位波浪卷发还蓄著胡的粗犷中年人,手里握著小提琴正低头沉思。不仅是外型与气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就连他的琴音也完全不同于当年。新专辑中那充满张力的诠释,除了音色变化多端外,还平添了几分真挚、深刻与热烈。不得不说,在这20年间,特兹拉夫有了令人惊艳的蜕变。
明年3月,特兹拉夫应两厅院之邀将首度来台举办独奏会,于2023TIFA艺术节中演出,趁此机会,本刊特地越洋独家专访这位小提琴大师,提早与乐迷分享他对音乐与这次演出曲目的想法。
Q:您曾经三度录制出版了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对您而言,巴赫音乐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A:巴赫这套作品,有许多不同的面向。特别是慢速乐章,传达著许多深刻与美丽。整套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描写的是一个暗夜的旅程,这个旅程至〈夏康舞曲〉(即第二号组曲的最后一乐章)到达了高峰。〈夏康〉之后,则是从悲伤中走出来。或许对于巴赫而言,借由信仰找到希望,让人在面对死别的伤痛时,仍有活下去的勇气与力量。最后的一首组曲,甚至藉著舞曲表达出对于「生」的欢欣与雀跃。我们知道,巴赫的一生也是如此热烈地活著,他并不是那种独坐桌前为自己创作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都是为世人而写的。巴赫之所以写下这套作品,或许是因为他的妻子在那一年过世了。失去挚爱的巴赫,透过创作来抚平伤痛,同时也借此向世人传达他对人生的感悟:人可以持续哀伤,但不能任由它击垮生活。尽管有死亡,人依然能凭借信仰对生活抱持期待。我们可以选择将逝者埋藏心中,永远怀念,这也是那首〈夏康〉的意义。但我们不能说,一切实在太痛了,所以我决定将全部遗忘。相反的,我们要学会与痛苦共存,并持续不断去发掘世界的爱与美!我认为,这些就是巴赫在音乐中尝试告诉我们的。
Q:您这次来台,特别挑选其中的第三号奏鸣曲(BWV 1005)来演出,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或意义吗?
A:巴赫这首C大调奏鸣曲处于整套作品的中心点,它紧接在〈夏康〉之后,并以一种少见的温柔音调写成。第一乐章才开始不久,就重返d小调(即〈夏康〉的调性),早前的音乐元素又在这里再现。当然,如果能够听到整套作品会更圆满,但是,单从这首C大调奏鸣曲中,特别是在进入赋格后,亦能感受到整个黑暗世界突然转为光明的美好。这首奏鸣曲的赋格表达了生之喜悦,同时又能展现小提琴的技巧;而慢速乐章,则常常令我感到心碎,所以我很喜欢演奏它。此次音乐会,我也会演奏巴尔托克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巴尔托克当年正是受到巴赫这首C大调奏鸣曲的启发,进而创作出他自己的作品。两首曲子中,有许多相似之处。
人物小档案
◎ 曾任首尔爱乐、德勒斯登爱乐、柏林爱乐驻团艺术家及伦敦威格摩尔音乐厅驻院艺术家。
◎ 2015年以「特兹拉夫四重奏」获得金音叉大奖;随后2018年以《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获得德国唱片评鉴年度最佳唱片奖。
◎ 当红作曲家﹑指挥暨单簧管演奏家魏德曼(Jörg Widmann)曾为他创作小提琴协奏曲并于2013年由他世界首演。
◎ 现使用德国现代制琴师格莱纳 (Stefan-Peter Greiner)为他量身打造的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