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cale Cholette
-
特别企画 Feature
关于运动,我说的其实是……
运动,不只是力量与速度的角逐,它还是一种语言,诉说文化与群体的故事。在「关于运动,我说的其实是」专题中,我们尝试跳进这场运动的跨界碰撞,从极限运动、走路、跑步、足球等运动形式出发,探索当代编舞家如何以这些运动为灵感,创作出打破常规、挑战极限的作品。 此外,也深度解析法国编舞家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的《无涯之躯》与丹麦编舞家麦特.英格瓦森(Mette Ingvartsen)的《滑板场》,透过这两件作品看编舞家如何带给观众身体与运动的视觉冲击,更提出了关于社会连结与个人突破的深刻思考。而台湾创作者╱表演者陈彦斌、陈履欢与张汶皓则从自身的运动经历与创作出发,为我们拆解运动与舞蹈、剧场如何互动,并激发出独特的艺术能量。这不仅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更是对剧场本质的深刻探索。 这些创作者们透过不断地实践,诉说运动的真正意义,不仅是竞技,更是对身体无穷可能的再发现你准备好与我们一起踏上这场身体冒险了吗?
-
特别企画 Feature 关于极限运动,哈希德.乌兰登说的其实是……
化险为夷,成为从容自在的《无涯之躯》
试想看著攀爬至高空的表演者,随著他的动作,视线逐渐升高、身体渐渐远离椅背,被动的观看是否成为主动的行为?他们命在旦夕的举动是否感染了置身在外的观者,营造出共感的氛围?愈来愈多当代编舞家舍弃优美或夸张的姿体形态,转而从运动汲取灵感。他们不仅企图寻找动作的另一种可能,也企图创造一种观演体验共融的现场。 从弱势族群汲取生命动力 法国编舞家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擅长从相异的身体形态中挖掘个人的独特性。身为阿尔吉利亚移民后裔的他从街舞起步,并一路跃上法国舞蹈的最高殿堂,担任夏佑国家剧院(Th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haillot)总监。从非主流逐步迈向主流的他,认为文化应该兼容并蓄,才能反映出当代社会的多元价值。在创作路径上,乌兰登持续关注不同的历史叙事及族群处境。无论是郊区青少年、移民后裔、酷刑受虐者、天灾幸存者(注1),他的作品通常以弱势族群为主角,融合他们的生命经验和特殊的身体形态,触动观众的同理心,发展出影响社会的舞蹈形式。从他们身上,乌兰登企图挖掘一种「脆弱的可能」,让人意识到存在的韧性:如何超越障碍,并将其化为生命的力量。
-
焦点专题 Focus 法国夏佑国家剧院艺术总监
哈希德.乌兰登:让主流与边缘,在国家剧院皆宾至如归
2023年,哈希德.乌兰登(Rachid Ouramdane)因「Taiwan Week两厅院台湾周」来到台湾;隔年,在他的主导下,位于巴黎铁塔正对面的法国国家夏佑剧院高挂起「夏佑体验:台湾焦点」(Chaillot Exprience#2: Taiwan)的旗帜,让布拉瑞扬舞团跳上法国最高舞蹈殿堂,写下新历史。 但这不是哈希德首次接触台湾,早在2012年,他就在关渡艺术节演出《世界博览会》(Exposition universelle),以舞蹈结合日常声响、灯光、舞台空间与影像等强烈体感,震撼了台湾观众。那时的他,借由作品探问:「什么东西是史书做不到,但舞蹈却可以。」(What can dance do that history books can't?)10年后,他成了法国唯一的国家舞蹈剧院艺术总监,承担起接纳主流与他者,以舞蹈为剧场写下历史的责任。 哈西徳长期关注主流叙事之外的故事,贴近少数与边缘,这与他身为难民二代的身分脱不了关系。他的父母因故乡阿尔及利亚爆发战争,在1960年代逃难到法国。他在移民社区成长,自小作为「他者」,面对社会异样眼光,让他一度困惑于课堂上所习得的历史迥异于家族故事版本,并认知世界是由多重观看维度所构成;成年后,他作为编舞家,著迷于身而为人的脆弱与力量,与运动员、难民、弱势青少年、老人和残疾人士合作,让他们用身体说出自己的历史与故事。 如今,作为法国夏佑国家剧院艺术总监,哈希德又是如何思考剧场的当代社会责任?如何与艺术家、观众沟通?如何规划一系列相关活动,让舞蹈传达难以用语言表述的讯息?他为何邀请布拉瑞扬舞团《我.我们》来到法国,并规划系列活动让法国观众「体验台湾」?以下是哈希德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