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tthias Jung/Deutschen Oper am Rhein
-
焦点专题 Focus 卫武营歌剧里程碑
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罗恩格林》首现台湾舞台
在我们习以为常沉浸的歌剧中,华丽的咏叹调、明确的分幕与耳熟能详的旋律,构筑出义大利歌剧的魅力与亲切。然而,当一座剧院历经10年耕耘,累积了观众的欣赏品味与艺术实力之后,是否能勇敢地踏出熟悉的范畴,迎接一位被视为不容易认识透彻,却又极具深度的作曲家?2025年夏天,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以下简称卫武营)将用行动作出回答透过一部从德国莱茵歌剧院引进、风格大胆、设计深刻的《罗恩格林》(Lohengrin),开启一场穿越古今、横跨现实与神话的美学对话。 10年磨一剑,15部剧作铺路而来 卫武营自2015年成立推动小组促成与德国莱茵歌剧院及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的合作以来,卫武营便将「歌剧共制」纳入长远蓝图。从2018年开馆至今,15出义大利经典与现代诠释的歌剧已陆续登场。涵盖《创世纪》、《惊园》、《杜兰朵》等国际共制,也包括全本的《茶花女》、《诺玛》、《魔弹射手》,《费黛里欧》、《尤金.奥涅金》、《憨第德》等音乐会形式,更有当代歌剧《天中杀》及前卫歌剧《创世纪》等作品,参与团队横跨全球多达 20 个剧院与团队。 一一数来,艺术总监简文彬与团队发现:「大家可能对义大利风格的歌剧作品比较熟悉,经过这些之后我们想,现在好像可以和观众一起挑战一个更具重量的作品。」 回望与前行:《罗恩格林》的时代意义 「事实上,如果搜寻史料,就会发现《罗恩格林》在华格纳所有作品中,是最有义大利风格的一部。」简文彬总监指出,这部1850年首演的歌剧,在音乐风格与戏剧结构上,仍保留著传统义大利歌剧的特质。反过来说,《罗恩格林》对其他作曲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威尔第自己也说过,包括《罗恩格林》里的配器,在他自己的作品里也可以找到几乎是平行的对照。」简文彬说,这样的影响在《阿依达》开场的序曲特别明显,甚至可以说那段音乐逻辑与《罗恩格林》的序曲几乎如出一辙。这样的观点也突显出华格纳与威尔第这两位19世纪歌剧巨擘之间潜藏的相互对话。 此外《罗恩格林》更是华格纳风格转变的分水岭。「这是华格纳最后一出以『歌剧』来称呼的作品,之后他就全面转向『乐剧』。」简文彬认为,相较于《指环》这类庞大乐剧,《罗恩格林》既具备可辨识的段落结构
-
焦点专题 Focus
「在那远方,你们走不到之处」:华格纳的《罗恩格林》(下)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03-1969)在他的《试论华格纳》(注1)一书中,由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华格纳其人其作品,并批判其歌剧创作,对20世纪后半以降的华格纳研究有著指标性的影响。在〈色彩Farbe〉一章里,阿多诺以罕见的语气高度赞诵华格纳的「配器艺术」前无古人,他使用乐器有如画家使用颜料,自行调配出需要的色彩,用以作乐。阿多诺并引述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的话语,称华格纳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其个别的配器风格,亦即有其独特的「乐团」,既使在看似风格统一的《指环》里,4部作品亦各有其声响个性。阿多诺清楚指出,「配器师」华格纳的「乐团艺术」始于《罗恩格林》,如同史特劳斯的建议,初学者要好好学习该剧「精细的木管混合方式」。透析《罗恩格林》前奏曲,即可明白阿多诺的赞叹。 《罗恩格林》前奏曲的声响结构 《罗恩格林》前奏曲开始的4小节在A大调和弦上展现一个没有时空感觉的声响。其手法为将乐团分成3组:4部小提琴为一组、两支长笛与两支双簧管为一组、4支拉奏泛音(Flageolett)的独奏小提琴为另一组,3组以不同的时间先后进入。因著重叠进来的方式,各组个别开始的时刻被遮盖掉,这亦是这几小节音乐结构的原则,要压抑制造出声响的乐器本身的特质。之所以选择A大调之原因应在于小提琴拉奏泛音效果的技术条件,A大调亦是《罗恩格林》的调性。接著,在一个完全由高音、没有低音的声响带构成的光环中,小提琴呈现了圣杯动机。藉著和声手法,让音乐上的时间结构得以维持在飘荡状态;阿多诺称其为「时间魔幻的停滞」。 当木管群进来时,首席长笛、首席双簧管和首席单簧管组成一个混合声响,抹去个别乐器的音色特质。在木管乐器之后是一个由中提琴、大提琴及法国号完成的混合声响;最后是重的铜管乐器。每当新的乐器群演奏著主题进来时,原来为主体的乐器就会退居音型伴奏的地位。因之,木管群的混合声响进来时,小提琴即退居伴奏,扮演水平的音色结构的仲介者。依此类推,当铜管乐器进来时,中提琴、大提琴则归位传统的弦乐4声部,成为乐团的基底功能。 这个看似配角的仲介者,其实一直向前或向后移动著,维持了整个音乐进行天衣无缝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法国号和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