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6.05 電子報 No.064
把「演員」放在職業欄的第一位
當舞者、劇場表演、影像設計、音樂設計、幕後技術人員等都可以是李祐緯,「難以定義」是種謀生優勢,「但我看到一些跳舞很厲害的人,就會知道他們花了多少心思在這件事情,認識很多演員,也知道他們的堅持跟付出的心力——我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好像各方面都有點快追不上大家。」 直到2022年,他在臺北藝穗節發表《一個人也要很快樂A.K.A Lonely God》,這個由他一個人「扮演」表演者、前台、音樂設計、影像設計等所有環節的獨角戲,好像才豁然開朗。
-
2024.05.29 電子報 No.063
以數據凝視表演藝術的回溫
2023年,台灣表演藝術總算完整脫離為期3年的COVID-19疫情,似乎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除了長銷定目劇等持續發展,更出現了如《勸世三姊妹》開售全面秒殺的現象,乃至於臺北市文化局宣布設立「臺北戲劇獎」,似乎呈現了台灣當前表演藝術的「榮景」。但這個感覺,是否真的反映台灣表演藝術的真實情況?或者,反映到什麼程度?以下僅透過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售票系統之數據,以量化方式更細緻地檢視台灣表演藝術「蓬勃發展」的狀況。
-
2024.05.22 電子報 No.062
3國巡演7場音樂會
繼去年在美、日巡演後,今年NSO同樣以台灣愛樂為名,踏上瑞士、德國及法國國土。一來展現樂團的實力,二來在歐巡末站也為了2024年7月台灣即將在巴黎舉行的「文化奧運」暖身。為了突顯台灣的文化底蘊,曲目從台灣作曲家李元貞所創作的《美濃之道》開場;目前懸缺的首席則特邀現任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首席的台裔美籍小提琴家林冠羽擔任。在安可曲之前,音樂總監馬寇爾總在不同場次以當地語言向觀眾介紹台灣的風土、包括背後音樂家友善的台灣民情等。
-
2024.05.15 電子報 No.061
愛得夠深通常不會出錯
如何讓觀眾於舞池中流連往返,不再感受被現實的時間所捆綁,如何使現場的音樂重新組織眾人的體感時間,關鍵便在於DJ所營造的氛圍。這世界上有千千萬萬首歌,你如何交織成為自己的歌單?看著現場的人潮狀況,而機動性的決定下一首歌應該播放哪一首,歌曲之間如何疊加、分開、滑入,每一個DJ都是在現場的經驗中,找到自己最自在的播音樂路徑。這件事情無法事先預習,也沒辦法獨自思考,完全是有機的生長。對我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創作。
-
2024.05.08 電子報 No.060
平安健康很難,善惡的分野卻又更難
生存本來就最重要的,善惡都是後話。成長過程中,我們也看過太多經驗,或是作品裡也都談過——溺水的時候,不管旁邊是誰,就算是按著別人的頭或肩膀,也想趕快爬起來吸一口氣。你說的善惡,大概更像是一種事後諸葛吧?人要平平安安以後,才能夠反省我們做過的事情是否正確。但善惡這種東西,真的能具體去定義嗎?
-
2024.05.01 電子報 No.059
在妝容裡的小世界 平衡著戲夢人生
「我對自己的認識是,我需要大量的個人空間,有點社恐。」李佩穎這麼說。這也與「表演」這件事情有點矛盾,卻意外契合。「我會害怕上台,可是我對歌仔戲的喜歡,好像有蓋過(害怕上台)這件事情。」她說:「我現在被人觀看,還是有點緊張。」不過,除了劇場燈光導致演員並不會看到觀眾,更重要的是妝容。我們都畫濃妝,因此「戲曲」對我來講是有個保護作用的。這個妝容、頭套、扮相等,我都戲稱像是我的「假身體」,讓我蠻有安全感的。
-
2024.04.24 電子報 No.058
有沒有一個聲音,能讓我們認出彼此?
「唱一首小時候聽過的兒歌,用你習慣的語言。」這是編舞家周書毅在新作《我所起舞的地方》給9位表演者的第一個練習。 表演者們分別來自新加坡與台灣,國籍明確,Asian Chinese(亞洲華人)。但要是將他們的血液交付基因測試,結果又好比八國聯軍;即便是唱一首〈小星星〉,彼此的慣用語版本也是大相徑庭;更不用提多元混融的成長背景,以及文化身體。他們不是精挑細選的標準舞者,卻是不厭其煩挖掘自身起源的創作表演者。
-
2024.04.17 電子報 No.057
這一次,讓我們獻上內心恐懼為祭品
追隨前人《春之祭》的腳步,的確為伊凡帶來些許壓力。現居德國的他,自然感受到「無所不在的碧娜.鮑許」。相較碧娜較為戲劇性的舞蹈劇場詮釋,光譜另一端也有如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模仿指揮動作」的純粹概念。兩者之間,於是為伊凡打開無限空間:「既向前人作品致敬,卻也不受其局限,不害怕嘗試新東西,得以開創出另一種創作自由。」在這兩首樂曲組成的作品中,伊凡更想呈現「屬於我們的當代傳說」。
-
2024.04.10 電子報 No.056
惦記著誠實,是否就遺忘了慾望
改編自川端康成小說《睡美人》,將於4月底登台的《誠實浴池》,光是名字似乎就縈繞各種慾望的想像,本次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再次牽起台日共製的緣分,與日本庭劇團PANINO合作,是為谷野九郎與王嘉明導演二人雙雙編劇、導演的作品。浴池的空間概念,結合台日共生的日常,融入童話氛圍與不言自明的慾望在其中。本次對談,邀請兩位導演從創作想法、空間元素,以及核心理念,抽絲剝繭地為讀者揭開一個窗口,打探《誠實浴池》是一個怎麼樣的作品?
-
2024.04.03 電子報 No.055
「挖掘」木魚與鑼 探索各事物間的「拍頻」
賴奇霞與林煒傑兩位主創者回憶:最初看到做木魚的影片,兩人隨即抱著熱情前往拜訪。身為擊樂家與作曲家的他們,體驗的全是西洋音樂的視角,直到了工廠才真正發現,原來一向被視為法器的木魚,竟然有那麼豐富的聲音美感。對他們來說,原本最直接的就是辨識音高,然而工藝師一邊敲一邊調整木魚,那個聲音的悶響度、明暗度、漏音等音色,卻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的。鑼也是,敲完之後的尾音長度、泛音、嗡嗡聲等,都能夠經由師傅的手藝調整。
-
2024.03.27 電子報 No.054
登一座山,拜訪彼此的想像力
春麵樂隊的編制,是台灣樂團中相當特別的一個存在,由單簧管楊蕙瑄、低音單簧管高承胤、吉他葉超及主唱賴予喬4人組成,作品將客語入詞,曲調溫柔中帶有暴風的兇猛,在近年來引發不小的討論。而今,他們將在國家兩廳院演出「後現代登高指南」音樂會,並且邀請編導全才的戲劇女伶徐堰鈴擔任導演。葉超說,整個排練過程「就像是小小登山團,大家一起呼吸、調息節奏,一同經過岔路、迎向未知,每一刻都是一場冒險。」
-
2024.03.20 電子報 No.053
傳遞和諧、吶喊與關懷的琴聲
從小跟隨父親習樂的阿傑德大師,是邦加煦音樂世家第六代傳人,音樂資歷超過半世紀,早從1960年代之初,他便受邀至各國演出,並開始發行唱片。承接家族榮光的阿傑德,巡迴演出之餘也致力傳承,在他的教導下,兒子阿曼與阿亞安亦成為沙洛德琴演奏者,並已成為國際矚目的新生代藝術家;阿亞安的兩名兒子阿貝爾與左哈安也開始向祖父學習,並已透過視訊初試啼聲。本次2024TIFA的專場音樂會,將由阿傑德、阿曼、阿亞安父子3人連袂演出。
-
2024.03.13 電子報 No.052
工具,還是對手?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1920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中,「機器人」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如果我們把人類到底多不該存在先放一邊,這類故事原型正好讓我們一窺大眾對 AI 的終極想像。
-
2024.03.06 電子報 No.051
讓我們一起重新定義表演藝術
從1992年創刊以來,《PAR表演藝術》致力於搭建表演藝術與觀眾間的橋梁,藉由閱讀開拓劇場的疆界。「數位轉型」確實是個變革,卻不只是不得不的轉變,更在展現我們的態度:《PAR表演藝術》從未將自身定位於一本雜誌。自始至終,我們都在嘗試開發雜誌的多元閱讀,然後去接受更多閱讀習慣與群眾,甚至能引導讀者的閱讀方式與視角。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回應國家兩廳院「不只是一座場館」的策略,如何在雜誌的編輯、發行與營運中實踐。
-
2024.02.28 電子報 No.050
野村萬齋狂言劇場
狂言劇目種類中有以僕人為主角的「小名狂言」,《附子》正是其中的代表作。即將出遠門的主人喚來僕人吩咐他們看家,尤其不可靠近裝有劇毒「附子」的桶子以免喪命,交代完主人便出門了。留守在家的太郎冠者對裝有附子的桶子充滿好奇心,不但說服次郎冠者幫助自己一探究竟,甚至還在闖禍之後想出妙計來圓謊,整個過程令人捧腹大笑。這個作品藉由機智的語言與詼諧的動作,呈現出人性中的小奸小惡,將狂言滑稽詼諧的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
-
2024.02.21 電子報 No.049
追尋真實與虛構的魔幻瞬間
奧文文本與肢體雙線進行的創作形式,也令人好奇他是如何和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表演者工作。「我想我一定是被寵壞了,一直以來都是和最優秀的舞者工作,也包括好幾位來自台灣的舞者,他們細膩的動作質地讓人印象深刻!我的舞者不只是舞者,也都是好演員。」奧文說:「不管是哪個領域出身,其實到頭來都是一樣的,你得花時間認識他們,而我更在意的是人性與真誠,是否願意全然投入,讓我們看見動作內在的那個『人』」。至於如何讓作品與表演者切身相關,傳遞他們以語言、動作表現的自我聲音,「這就是我作為編舞家的責任」。
-
2024.02.14 電子報 No.048
創造讓音樂和舞蹈自由的世界
《界》又回到了基根-多藍擅長且享譽舞壇的形式:敘事性舞蹈。或許這7、8年以來的深度文化根源的追溯,以及追溯之下所凝結出的作品《界》,已經讓基根-多藍感到滿足。未來呢?基根-多藍顯得務實而不忘初衷:「我不喜歡嘗試預測未來。 如果我夠專注於當下,我大致可以看清目前周遭發生的一切,這就夠了。我更感興趣的是活在當下,盡可能清晰、溫和地與我每天遇到的人交流。」
-
2024.02.07 電子報 No.047
鍾長宏參與皮歇.克朗淳新作
本次合作,也讓鍾長宏對舞蹈的理解產生巨大衝擊。他回憶象劇場舞者給的一堂暖身課,做了箜舞相關練習,「他們對於下盤的穩定、末梢的掌控、手指線條路徑的乾淨度要求非常高,跟我所學的系統有非常大的差異,比如芭蕾的Plié(蹲)是動態,但我在那次暖身練習中,認識到他們的身體像是『種』在那裡,這跟我習慣的動態非常不一樣。」
-
2024.01.31 電子報 No.046
演出檔期拉長、重演、重製
在COVID-19疫情趨緩後的台灣表演藝術生態,「演出過量」成為屢次出現的關鍵詞。而「過量」的加成,更在於觀眾人數遠遠不及劇場演出數量的成長,再加上疫情後的購票、觀演習慣改變,造成票房未見起色。 在近乎爆量的演出中,同一場地多場次演出與重演、重製,占有2023年表演藝術市場的一定席次。值得思考的是,這類製作模式能否順應觀眾愈來愈依靠口碑的購票習慣?重演與重製能否增加製作的永續性,甚至降低、或是分攤製作成本?
-
2024.01.24 電子報 No.045
新世代崛起!
一座小島,無數人才,但也因為台灣太小,所以還要更好。台灣古典樂壇近年被雅稱為「指揮之島」,許多年輕指揮勇於離開台灣,在國際上闖蕩,或持續參加大賽,或在小樂團擔任要職,或在大型樂團擔任助理指揮,都能勇敢前行,找到立足的第一座堡壘。 這些台灣青年指揮大都在40歲之下,在歐美及亞洲樂壇努力向上,他們不像韓國音樂人才有政府與財團全力支持,沒有歐美超過百年的師承與音樂網絡,全靠自己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再加上台灣人的拚勁,持續在國際樂壇大步前進。
-
2024.01.17 電子報 No.044
國家語言發展法推行
2023年1月3日,文化部依據《國家語言發展法》第14條:「政府得補助、獎勵法人及民間團體推廣國家語言」,訂定《文化部語言友善環境及創作應用與推廣補助作業要點》,為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增加學習管道與使用機會。 在面臨傳承危機的國家語言中,將優先推動5項語言,分別是由原民會主責的台灣原住民族語、由客委會主責的台灣客語,以及由文化部主責的台灣台語、馬祖語和台灣手語。至於教育部,則負責推動整體國家語言的教育相關業務。
-
2024.01.10 電子報 No.043
2023表演藝術最佳人氣獎
《PAR表演藝術》舉辦2023表演藝術最佳人氣獎票選活動,感謝讀者們熱情的參與,選出心目中最喜歡的演出作品,肯定這些精采的節目!讓我們劇場再相見囉!
-
2024.01.03 電子報 No.042
回應2023
PAR帶您回顧2023台灣表演藝術的現況-劇場演出總量持續爆量,新作與舊作交錯;音樂劇成績傲人,也逐漸發展成熟;戲曲現場突發意外,卻看到青年演員的亮相;國際音樂大團,把台灣列為重要的巡演地點。在國內現場之外,台灣藝術家也在國際間嶄露頭角,像是VR、MR、XR等劇場體驗、旅外年輕指揮家、表演藝術的亞洲連結等都看見台灣獨占鰲頭的趨勢。在國家政策方面,也包含文化內容的投資與資源分配轉變、母語創作的支持等。
-
2023.12.27 電子報 No.041
傳承,就是把當下的任務做好
張秀琴,被戲迷暱稱為「阿牛」,為秀琴歌劇團創團團長。張心怡,是她的女兒,同樣是名歌仔戲小生演員。被譽為「小天王」的張心怡,也被視為劇團、歌仔戲的接班人,仿若所有戲迷的眼睛都看著她,不管戲演得好、還是演得不夠好,都被注視著——家族的戲班,是助力,也是壓力。今(2023)年,張秀琴在旗艦製作《鳳凰變》演出前夕,因腹部手術確定無法全程演出,便由張心怡擔綱完成該角色的多數段落。傳承,成為不言而喻的證明。
-
2023.12.20 電子報 No.040
提防名為「亞洲」的標籤陷阱
我們不可否認亞洲各國文化也存在著某些共通處,如法魯克舉例說明的「身體智慧」,深植於亞洲文化中的身體傳統,流動之中帶有種沉靜,自然而然也會表現在舞蹈語彙中。「以古典芭蕾為例,美式芭蕾急促、英式莊重,法式世故、義式浪漫、俄式華麗,而日本、中國呈現的芭蕾身體,則是沉著而精準。」法魯克說:「或如我多年合作的舞蹈家阿喀郎.汗,你當然可以清楚看見他來自何方,他的身體又帶著什麼樣的文化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