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陳又維

發表文章 50 篇
  • 職人的圖鑑

    舞台技術指導:啟動運轉機關的務實管理者

    在周書毅與鄭志忠攜手合作的《阿忠與我》演職人員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舞台技術設計,取代「舞台技術指導」的角色。本期專訪扛下此重任的余瑞培,看這位掌控舞台布景的實踐工程,職責繁多,職稱難以定錨的幕後職人,如何穩穩啟動舞台開關。

    文字|郝妮爾、陳又維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練物闢

    觀眾席

    劇場的觀眾席應該是由劇組設計過的:會讓觀眾入場時,感受到空氣是在最舒適的28度;開演前,聽到入場樂、開演須知;正式開演時,上方光線漸漸變暗,身邊人們漸漸因為黑暗而消失,燈光再起時,只剩台上的世界。

    文字|張輯米、陳又維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職人的圖鑑

    樂器搬運師傅:讓演奏家安心上台的藏鏡人

    天價的貴重樂器怎麼搬?路途中要經歷多少障礙才能抵達舞台?本期〈職人的圖鑑〉揭露樂器搬運的幕後眉角,看師傅的門道如何成就樂團演出的堅強後盾。

    文字|李秋玫、陳又維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黑特劇場臉書
    戲劇

    黑特劇場Hate Theatre所折射出的劇場面貌

    在臉書的搜尋欄打上「黑特」或是「靠北」,不難發現社群平台上充斥著許多匿名評論平台,它們大多以學校、公司、職業、產業為單位的匿名粉專或社團。

    文字|蔡孟凱、黃煚哲、陳又維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新銳藝評 Review

    走不出的魏海敏迷宮 評《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我們並沒有看到魏海敏在每一個人生選擇背後所負載的歷史限制、所獲賜的獨立自主,我們也不能鳥瞰迷宮的全貌,或是找到通往此刻社會的迷宮出口。這樣一座困鎖觀眾的敘事空間,不正是戒嚴體制本身的重製嗎?終場耀眼地刺向觀眾席的熾白色燈光中,並沒有讓我感覺自己成為魏海敏版台灣史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卻是錯愕地想起:這部劇不是要讓魏海敏演活自己嗎?縱使在劇中把誰都活過了,但是,她自己又被演到哪裡去了呢?

    文字|張宗坤、陳又維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戲劇

    後現代「懸浮」邏輯下,所製造的千年幻象

    魏海敏置身於一個複雜時代中的一段艱難歷史,但王景生卻獨斷地把魏的生命語境壓縮在「人生如戲」的古典「虛化」陷阱,永遠在她角色扮演的記憶中尋找她的生命歷史,而對自己的愛與恨似乎缺少判斷,記憶與現存之間也失去連繫的共同脈絡,並終歸對自己的生命經驗少了多層次的理解,使得她像是對現實始終充滿迷惑之人。於是魏海敏在《千年舞臺》的存在性,就被王景生借她的文化身分,推入後現代「懸浮」邏輯下,任新生命政治擺布之人。

    文字|王墨林、陳又維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職人的圖鑑

    包頭:戲曲界的髮妝師

    一部作品如何成形?背後隱藏多少職人的戲法?〈職人的圖鑑〉每期揭開一名劇場幕後工作者的面紗,零距離打通觀賞表演藝術的任督二脈!

    文字|吳岳霖、陳又維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戲劇

    科技虛擬vs.自然實體 「偶」現奇幻夢境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團《穿越真實的邊界》

    在台灣宜蘭生根發芽並走向國際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在劇團於2019年成立滿20周年之際,大手筆投入人力經費,邀請以詩意與暗黑童話為風格的德國圖賓根形體劇團(Figuren Theater Tbingen)合作,費時3年完成跨國作品《穿越真實的邊界》。由從東方的《山海經》與西方波赫士《想像的動物》兩本經典出發,摸索各式材質與操偶的可能,打造屬於現代虛擬與自然共存的社會裡,遊走在恐懼、幻想與現實之間的奇幻夢境。

    文字|齊義維、陳又維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有兩條時間敘事:一是作為京劇演員的魏海敏的表演藝術脈絡,另一則是身為臺灣人的魏海敏的生命史。
    戲劇

    《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穿越自我與時代的時間敘事

    「我覺得自己真實的生命,和舞臺上的生命好像是交疊在一起的。」京劇演員魏海敏的一生被戲緊緊聯繫著。從學戲到演戲,正是臺灣京劇及其時代背景的體現。《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之所以能夠成立,或許是時間既刻印在她所飾演的角色上,也烙印在魏海敏的身體上;同時,在化作藝術型態後,再也不囿限於個人生命之有限。

    文字|吳岳霖、陳又維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練物闢

    燈

    那顆原本眾星拱月的發光發熱大燈泡,好像是一個個的明星、名人,在那光芒之下,我們的焦點只有那一個人。但現在的我們已從2微米進入到2奈米的年代,每個人不再需要那麼多資源就可以發光,而且只要有不同的組合,還可以千變萬化。一顆LED燈可以是跑馬燈、PAR燈甚至是紅綠燈。就像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是網紅、播客或電玩直播主

    文字|張輯米、陳又維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捺撇》
    企畫特輯 Special

    當世界暫停,他們繼續以創作重整自身 2020新人新視野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十二屆「新人新視野」專案,今年由三位年輕創作者王宇光、薛祖杰與陳品蓉端出他們的作品,在世界按下暫停鍵的當下,繼續以己身探究外在世界。王宇光的《捺撇》試圖從文字出發,與妻子李尹櫻尋找兩人之間或抗拒或倚賴、或緊密或疏離的平衡關係;薛祖杰《THE WALL》則透過「阻隔」坦討「關係」與「跨越」;陳品蓉的《剩人》多線並陳,探討了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人與金錢的流動。

    文字|白斐嵐、陳又維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首先以「直播演出」對抗疫情的應可算是日本52PRO!劇團二月來台作品《夾縫轍痕》。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 當我們在線上群聚,尋找劇場的擴充意義

    若說劇場裡的聚眾成了防疫風險,那麼劇場可以怎麼利用「網路直播」繼續下去?面對新型態的劇場現況,評論又該以何種方式回應?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見得只是「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而是藉此衝擊,讓我們再度探問劇場與評論的本質是什麼,其本質又可以如何因應時代而改變。

    文字|白斐嵐、陳又維、林育全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作曲家、指揮家彼得.于特福許
    音樂

    2020衛武營TIFA—當代音樂平台 于特福許大師親臨 推動台灣當代音樂發展搖籃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今年推出的「TIFA當代音樂平台」充滿亮點,受注目則是邀請到當代音樂巨擘匈牙利作曲家、同為指揮家的彼得.于特福許首度來台,擔任二○二○年平台駐節作曲家,除了指導大師班、其作品的演出音樂會,還有相關講座與紀錄片放映。此外還有多組國內外演奏家的合作演出,將啟發聆聽者對於聲音多面向思考、並激盪出當代聲響的各種想像。

    文字|張瑋珊、陳又維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夾縫轍痕》中十位漁師既象徵日本底層民眾的形象,也讓我們一窺諸眾處於現代文明啓蒙的夾縫中,他們受到歷史空間擠壓的生存狀態。
    戲劇

    在國家「夾縫」中掘出諸眾的「轍痕」

    編導以女性立場嘗提出「先要有個人,才有群體的存在」,放諸於本劇中十位男性對我們所顯示的群體性,既在個人性的表現上,不同的現實經驗通過語氣、行為乃至個性,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現,導演又將這些個別的相異性串接上戰爭鑄就身體錯置,而造成長治與玄吾的精神離析現象,也反映了群體性在當代的歷史形象。這種個人與群體(國家)之間在相互關係上的辯證,仍在當代新自由主義的現代性中游離不定,與《夾縫轍痕》在這個問題上一樣,雖勇於提出,卻無法找到定案。

    文字|王墨林、陳又維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皮歇.克朗淳《靈薄域》
    特別企畫 Feature

    五條路徑 以身體探勘生命終結之境 當代舞蹈中的死亡與毀滅

    身體與記憶是我們與死亡相連的載體,生者的肉身永遠不得全面經驗死亡;文化符碼的關聯,身體感官的誘引,都是死亡體感的觸媒。無論是作品題旨跟死亡與毀滅的關係,抑或當代舞蹈如何推翻前作、推翻不同範疇的企圖,只有在記憶與存有中,死亡與毀滅才有可能存有、變形、新生。本文探索分析近年來在台灣上演的舞蹈作品,透過五條路徑,嘗試探勘當代編舞家們如何理解萬物生靈終將面對的未知

    文字|劉純良、劉振祥、陳又維、Katja Illner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2018「春鬥」演出:蔡柏璋《Aller Simple》。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相遇為始 搭起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台灣的表演藝術相關平台

    網路世代萬物皆平台,「共」和「平台」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個面向,對藝文圈來說,環境已經「共壞」那麼久,是該團結打群戰了。這幾年大家逐漸發現彼此做著類似的事,規模不大期間不長,要改變現況,著手統合資源以擴大效益,無論虛擬或實體的大量平台也應運而生。民間平台各有不同策略與計畫,重點是富有彈性,公部門的平台資源相對豐富,但以作品為結果的模式也造成限制。其實,平台不是終點,應該是一場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文字|陶維均、陳又維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狂起》從性別意識角度挖掘女性情慾蛻變的過程,建構一場橫跨時空的性別展演。
    戲劇

    「小劇場.大夢想IV」與《櫻桃園2047》 好戲上場 臺灣戲曲中心開機暖身

    經過一年的沉潛整修,臺灣戲曲中心將自十月份起以「2017亞太傳統藝術節」正式開幕,之前先在小表演廳推出數檔好戲吸引觀眾目光,包括頗受好評的「小劇場.大夢想」第四屆演出,還有人力飛行劇團的《櫻桃園2047》。前者包含林桂如與動見体劇團全新創作《狂起》,後者則延續導演黎煥雄對契訶夫的關注,討論演員與生活中的表演。

    文字|陶維均、陳又維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血和玫瑰樂隊》表面上的突破與革新,仍是在自我小圈圈範圍內玩樂。
    戲劇

    「後.真相」劇場與文本對決的真實

    以詹明信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套用在這三齣戲上,其主要特徵為「主體的死亡」:王嘉明所要表述的沒有中心和意義;「客體的溶解」(真實消失了):高俊耀要主客不分、卻更顯見歷歷分明;語言則為「符徵之流」:李銘宸符徵與符旨的斷裂,符徵不再對應去「回譯」成它們的符旨。但以過往理論如此套用現今的製作,亦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再次驗證所標榜的實驗創新早已有前人所為。

    文字|葉根泉、陳又維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吳文翠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灣創作者眼中的泰國 吳文翠 以祭儀身體與泰國少數民族接上地氣

    梵体劇場藝術總監。一九九五年開始接觸舞踏,以祭儀式的身體演出為特色,二○一五年參與差事劇團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里山計畫」,於日本、美濃、台中、泰國演出。二○一七年三月七日至十七日至泰國Tha Long村進行「湄公河里山」第一階段初探。

    文字|張慧慧、陳又維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蘇文琪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無遮蔽的身體 創作的誠實與真實

    舞者、編舞家蘇文琪 創作者的誠實 某種程度已是裸露

    表演者的身體,是舞台上最重要的元素,裸身演出,卸下的不只是衣服,更是種種社會的、外在的遮蔽物,誠實面對當下的自己。 四位劇場/舞蹈工作者劉守曜、法蘭克.迪馬可、李貞葳、蘇文琪,當他/她們在作品中呈現裸體時,思考的是什麼?想說的是什麼?

    文字|張慧慧、陳又維
    第292期 / 2017年04月號
123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