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Arno Declair

發表文章 20 篇
  • 《一百秒(為何而活)》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五齣戲碼 尋探獨特風格 克里斯多福.魯賓作品選介

    為何克里斯多福.魯賓能以卅多歲之齡,就在劇壇立足並樹立自己的獨特風格?本刊特邀克里斯多福.魯賓選出自己的五齣作品《沃伊采克》、《那一個晚上》、《一百秒(為何而活)》、《第一個壞人》與《哈姆雷特》,介紹給台灣觀眾,透過他的作品自述,也能讓讀者看到這位才華洋溢的導演,是如何思考作品與創作。

    文字|克里斯多福.魯賓、彭靖文、Arno Declair、David Baltzer、Thomas Aurin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 歐斯特麥耶《人民公敵》的北京演出演成一齣政治事件。
    北京

    《人民公敵》事件 政治戲的政治後果

    九月上旬,德國柏林邵賓納劇院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歐斯特麥耶執導的易卜生經典《人民公敵》,其中一場與台下觀眾互動的橋段,因為觀眾的發言觸動了政治敏感神經,引發後來幾場刪戲、接著南京演出取消的狀況。這個事件也引起德國駐華使館和歌德學院的關切,不過,很多人的疑問則是,在國家大劇院發生這麼敏感的事,是審批出了什麼問題嗎?

    文字|王泊、Arno Declair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等待果陀》的舞台中央有個大洞,對演員身體是個挑戰,他們隨時可能被吸進去,但是又能從漏斗般的洞裡出生。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語言撞擊身體 以空間呼應戲劇 《等待果陀》之前:戈契夫的團隊與他們的劇場

    此次將來台的德意志劇院製作《等待果陀》,本是原籍保加利亞的大導演戈契夫計畫中的製作,但戈契夫因故病逝,但與他合作多年的團隊,包括演員、劇場設計,一起完成了這齣劇作。戈契夫的創作深受海納.穆勒影響,穆勒文字中的張力與身體感受,與凝練如銘刻在石頭中的力量,是戈契夫創作的核心,其作品在視覺上往往極為簡潔,將注意力放在由演員身體吐出的文字上。在穆勒的劇作與戈契夫的演出中,文字不僅是意義的載體,更是音響上、感官上的實際存在。

    文字|陳佾均、Arno Declair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潘提列夫說:「《等待果陀》是一齣拋棄政治口號的政治戲。」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猶太難民到厭世代 活在當下的等待 潘提列夫的《等待果陀》新解

    貝克特的荒謬劇《等待果陀》到了廿一世紀、導演潘提列夫手中,會迸發出什麼新花樣?我們可以看到,導演與舞台設計對貝克特繪畫背景的致敬,演員以貝克特喜愛的默片肢體表現;另一方面,導演也透過演員的動作,表達勞動之於人的異化,令人重新思考人的存在意義;而如果把等待者想像成是兩個在法國占領區準備等待救援的猶太人,整個角色關係與存在狀態,更是一切都變得合理起來

    文字|耿一偉、Arno Declair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臣服》描述未來由穆斯林統治的法國。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德意志劇院《臣服》 反思歐洲文明危機 史蒂芬.基米二度執導韋勒貝克爭議之作

    法國作家韋勒貝克的小說《臣服》描述未來由穆斯林統治的法國,上市當天,發生了當期以他過穆斯林齋月漫畫當封面的《查理周刊》遭遇恐攻事件,也讓該書成為爭議之作。曾將韋勒貝克《情色度假村》搬上舞台的史蒂芬.基米,執導柏林德意志劇院的《臣服》製作,這已是該書在德語劇壇的第三個版本。劇中主角就像久病不癒的病人,他如同歐洲世界的隱喻,一個瀕死、難以忍受、即將自毀的崩壞結構

    文字|廖俊逞、Arno Declair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細川俊夫的新歌劇《靜海》以簡潔的舞台與音樂,省思日本福島核災。
    漢堡

    細川俊夫歌劇新作《靜海》 省思日本福島核災

    地震對人心的傷害與震撼既深且遠,甫發生的台南震災讓人傷恨銘心,而五年前的日本三一一震災與核災,更讓人深痛省思。由日德跨國合作,細川俊夫作曲、平田織佐執導的歌劇《靜海》,於一月下旬在漢堡邦立歌劇院首演,藉由該作,細川俊夫審視福島核災,透過清簡空蕩的日本劇場美學,鮮有激情的音符,卻展現出強大的感染力。

    文字|陳思宏、Arno Declair
    第279期 / 2016年03月號
  • 歐斯特麥耶與拉斯.艾丁格合作的《理查三世》。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篇 定目好戲剽悍繼續 新年新製接力奔騰

    德國人對莎翁的愛比起英法「莎粉」可說是不遑多讓,決不是衝著什麼莎翁幾百年生辰忌辰,其實平常就時時在「練」!幾齣去年推出的佳作,如歐斯特麥耶與拉斯.艾丁格合作的《理查三世》、提曼.寇勒的《一報還一報》、《馬克白》、史泰曼的《威尼斯商人》等今年續燒,還有克里根堡將以《暴風雨》向莎翁致意二○一六的德國劇壇,莎翁只有更火紅!

    文字|林冠吾、Arno Declair
    第277期 / 2016年01月號
  • 柏林德意志劇院的《恐怖》以一個非常窄小的舞台空間,象徵主角身處的牢房,冰冷的牆上打上飛機投影。
    柏林

    律師作家席拉赫首部劇作《恐怖》 讓觀眾進場當陪審團

    德國知名的刑事辯護律師席拉赫,同時也是暢銷作家,近期更踏入劇壇,首部劇作《恐怖》由柏林德意志劇場與法蘭克福劇院同步搬上舞台,藉由一場對戰機飛行員的審判,探討恐怖攻擊與德國的法律、道德選擇,觀眾入場成為評審團,在聆聽辯護之後,下半場決定主角的有罪與無罪。互動式的演出引發熱潮,接下來有多個劇院將加入《恐怖》演出行列。

    文字|陳思宏、Arno Declair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編導不斷放大主人與幫傭的相處情境,他們愈是小心翼翼,愈落入尷尬的處境之中。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嘲諷中產價值的虛偽假面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馮・梅焰堡編導新作《塑膠製品》

    在德國劇壇有「恐怖小孩」封號的梅焰堡,編導兼擅,作品常切入熟悉的客觀世界,以劇場手段拉出距離,藉敏銳的批判角度,提供反思。在柏林列寧廣場劇院演出新作《塑膠製品》亦然,透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與幫傭間的互動,鋪陳在追求人權與自由的當代社會中所產生的結構之矛盾與傾軋,從而延伸出中產階級的心理優越與政治正確的虛偽假面。

    文字|廖俊逞、Arno Declair
    第275期 / 2015年11月號
  • 空間的創意設計,使得演員的表演因垂直動線而有肉身的表現。
    新銳藝評 Review

    是誰偷了我們的青春?

    舞台風扇具現為時間之輪,無情地推移,在上半場我們目睹劇中人物交錯於情節之中,下半場見證生命更深的起伏莫測。角色/演員在命運幾近透明之際,反身與觀眾以對,一個個聚集下舞台望向前方,翻轉被觀看者的地位,無言之中卻有著最深刻的回眸。

    文字|杜秀娟、Arno Declair
    第274期 / 2015年10月號
  • 《失竊的時光》
    特別企畫 Feature

    空間先決! 超限德國舞台設計

    德國的當代劇場,之所以能在廿一世紀的世界劇壇叱吒風雲,除了大膽開創的實驗精神、力求革新的導演手法,精巧的舞台設計與絕佳的製作技術,也是令人為之驚嘆之處。 舞台設計是德國劇場演出最關鍵的劇場元素,重要性甚至凌駕劇作家;從表現文本意涵、呈現演出風格、界定舞台與觀眾的關係,它幾乎「決定了一切」。 因此,不墨守成規的舞台空間,就成了導演挖掘、開創嶄新表演形式的基礎,當然,為讓天馬行空的想法付諸實踐,強大的劇場技術,不可或缺。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總監歐斯特麥耶曾自豪地表示:「儘管機關複雜的龐大舞台設計已經是過去式了,但是我們還有特定的廠房能夠搭造不凡的舞台。」 透過德國四位重量級舞台設計大師:卡特琳.布拉克、約翰納斯.舒茲、芭芭拉.恩納斯與楊.帕柏葆的作品,我們將可理解舞台與演出的緊密創造。 集導演與舞台設計於一身的安德烈.克里根堡,擅常打造舞台的視覺奇觀,對他而言,空間左右了一齣戲的成敗。 以他將在台灣上演的作品《失竊的時光》為例,三百六十度不停上下旋轉的風扇舞台,挑戰了演員的表演,也展現了高超的舞台技術。 本刊獨家專訪克里根堡,一窺他如何從空間的角度思索劇場,同時採訪與他長期合作的劇作家黛亞.洛兒,談她如何以語言為利器,面向當代政治與社會議題。

    文字|本刊編輯部、Arno Declair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克里根堡執導黛亞.洛兒的另一齣劇Das Letzte Feuer(最後之火)。
    特別企畫 Feature

    淬煉表演與舞台間「不安的交融」 安德烈.克里根堡的舞台設計與導演美學

    克里根堡曾表示「舞台空間決定了一切」,更確切地說,「舞台空間決定了百分之八十的表演形式。」然而,這不意味,他漠視演員,反之,正因為,他的戲很強調肢體表現力,因此,舞台空間,不管是出自誰手,他都要求要挑起演員的玩興,這當然不應只是純粹的遊戲空間,而是,得給予演員一股演戲的衝動與原動力,促使演出手段跟空間緊密結合,進而彰顯人物性格,傳達導演所解讀的劇中意念。

    文字|林冠吾、Arno Declair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劇中的鞦韆,讓劇中人展現肢體的輕快與優雅、近似懸浮的狀態,也代表著孩童般的天真幼稚。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失竊的時光》導演 克里根堡 轉輪之中 述說小人物的夢與失落

    舞台上巨大的轉輪裝置,一幕又一幕地把劇中人物轉出又轉入,如同這個龐大的社會體制,人在其中,身不由己向來關注底層人物的導演克里根堡,以舞台設計與黛亞.洛兒的劇本《失竊的時光》相互呼應,他說:「(劇中人物)從不引人側目,從不會肇事,不會上街頭示威遊行,也不會跟人爭論,他們是規規矩矩的老實人,總是希望一切都很好。所以,我想我需要一個舞台空間,能夠把他們帶向舞台。」

    文字|林冠吾、Arno Declair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失竊的時光》沒有中央衝突事件,而是透過描寫各人物面對生活中種種變故的態度,堆疊出一種生命狀態。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邊緣人物描繪社會 多線敘事書寫人生 黛亞.洛兒的戲劇

    對師承海納.穆勒的洛兒而言,劇作中的政治性及社會意識是理所當然:「認真看待的話,『政治劇場』這個概念是種贅述吧。」洛兒說。對她而言,文學必須面對當下社會,同時,「劇場對我而言是語言的空間」,洛兒在過去的訪問中提及。她總能掌握劇作家的武器語言,以出乎意料的敘事與人物對社會提問。

    文字|陳佾均、Arno Declair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拉斯.艾丁格刻意改變身體形狀,以駝背的身軀、扭曲的手、畸形的雙腿,「扮演」理查三世。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邪惡的雙重向度 在柏林看歐斯特麥耶新作《理查三世》

    由德國名導歐斯特麥耶執導、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明星演員拉斯.艾丁格主演的《理查三世》,於今年二月初首演,備受媒體與劇評人矚目。濃縮為兩個半小時的《理查三世》,可說是艾丁格的獨角戲,他刻意改變身體形狀「扮演」這個邪惡的怪物,反而引發觀眾的認同,進而產生憐憫的情緒。歐斯特麥耶強調,「扮演」與「偽裝」正是莎劇中經常碰觸的核心:我是誰?人類又是什麼?

    文字|廖俊逞、Arno Declair
    第271期 / 2015年07月號
  • 葉利尼克的《純金》一改原劇本中佛旦審判布倫希德的壓倒性氣勢,在《純金》中的父女對話是一場爭執。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給我鈔票 其餘免談 俗化《萊茵黃金》神話 葉利尼克《純金》批判資本主義

    華格納《指環》裡影射的社會性、經濟性,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其實早就被蕭伯納道出。在葉利尼克筆下,布倫希德面對佛旦不再唯唯諾諾地認罪,而是一針見血地點出佛旦在這個資本主義體系中所犯的一連串錯誤。葉利尼克的《純金》在導演斯泰曼與指揮Markus Poschner合作下,三月初搬上柏林邦立歌劇院舞台,以演員、歌劇歌手,和舞台上的管絃樂團、聲響合成器等,用簡潔形式和貼近一般人生活方式的場景和語調,有力地表達華格納《指環》隱射的批判。

    文字|沈雕龍、Arno Declair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德國導演克里根堡的《審判》,複雜的舞台結構透過視覺錯覺,看起來便像一隻巨大的眼睛,盯著演員和觀眾席。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姿態」出發 劇場變變變! 國際舞台上的卡夫卡作品改編

    對於將卡夫卡搬上舞台的嘗試,向來是毀譽參半。然而作者筆下詭譎的生存場景,卻一再吸引導演與編舞家,卡夫卡對人物姿態立體又怪異的描繪成為舞台藝術家關注的重點,也似乎暗示著卡夫卡的文學與劇場的連結。

    文字|陳佾均、Arno Declair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羅蘭.希梅芬尼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當紅劇作家

    希梅芬尼 超寫實之筆 透析沉重現實

    在當前德國劇壇上舉足輕重的羅蘭.希梅芬尼,除了以分量豐碩的精采劇作備受肯定外,近年更擔綱自己劇作的導演,舞台製作成績亦受矚目。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金龍》(編按),就是他的近作之一,該劇在維也納城堡劇院製作由他自己擔任導演,亦獲邀參加柏林二○一○年的「戲劇盛會」。趁《金龍》將在台北現身之際,本刊特地訪問劇作家本人,一談他的的戲劇思考與《金龍》的創作想法。

    文字|林冠吾、Arno Declair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莎拉.肯恩的作品是「極端劇場」的代表之一。圖為柏林列寧廣場劇院在2009/10季度演出她的《4.48精神異常》。
    特別企畫 Feature

    英國--扭轉經濟頹勢 批判香火不斷

    相較於百老匯的樂於冷飯重炒、老是挖經典老骨頭來保庇票房,英國的劇作生態就看起來活力生動多多,而且除了新製作不斷,劇作家也稟持著一脈傳承的社會批判,不論是銀髮級資深劇作家,或是年紀輕輕火氣正盛的新生代,皆不忘以劇作關懷世情。

    文字|傅裕惠、Arno Declair
    第208期 / 2010年04月號
  • 歐斯特麥耶所執導的易卜生劇本《海達.嘉布樂》。
    專欄 Columns

    西邊來的男人

    七年前德國文化部決定把柏林劇院讓三位新銳出來執掌,今年卅八歲的歐斯特麥耶是其中一位,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位。 他在西邊長大,從小在軍人家庭是個平凡小孩,他哥哥是演員,他們喜歡玩傀儡戲,他從小經營家庭小劇場,從來就是一個自己創造世界的人。他一直覺得社會不公正,他反對全球化運動,他從西柏林望向東柏林,捲著草煙,不疾不徐。

    文字|陳玉慧、Arno Declair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