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Joan Marcus

發表文章 14 篇
  • 《擺渡手》獲9項東尼獎題名,包括最佳新舞台劇。
    紐約

    量多質也佳 東尼獎「新編舞台劇」競爭激烈

    今年的東尼獎於四月卅日公布入圍名單,其中競爭最激烈的獎項是「新編舞台劇」。這一年的新戲量多質佳,有十四齣作品參與角逐,除了最後出線的五齣,未入選的遺珠中,也有不少如果在其他年度都可能入圍的佳作。至於那部戲會拿到獎座,目前看來,以《擺渡手》和《憲法與我》最具勝算。

    文字|謝朝宗、Joan Marcus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白人直男》描述一個聖誕夜,鰥居父親歡迎三個兒子一起過節所發生的故事。
    紐約

    韓裔劇作家Young Jean Lee 作品《白人直男》登上白老匯

    族群認同是韓裔劇作家Young Jean Lee一向關心的主題,近期她的作品《白人直男》登上百老匯,也讓她成為第一位進入百老匯的亞裔女劇作家。《白》劇戲如其名,是一個白種異性戀男人的故事,但卻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美國白種直男的優勢。

    文字|謝朝宗、Joan Marcus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公共劇院演出《凱撒大帝》因為主角造型仿效川普引起爭議。
    紐約

    《凱撒大帝》扮相如川普 公共劇院引爆藝術自由爭議

    由紐約公共劇院製作的莎劇《凱撒大帝》,主角凱撒扮相如川普,演出在參議院門口被眾人刺殺一幕,引爆爭議,川普支持者不滿、川普大兒子發推特抗議,更引發主要贊助商達美航空和美國銀行退出贊助,引來維護藝術自由的抗議。川普與藝術界的敵對,自他勝選後就有呼之欲出的態勢,此一事件很可能成為引爆點。

    文字|謝朝宗、Joan Marcus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Sweat講述失業工人的故事。
    紐約

    川普當選美國「變色」 表演工作者未來難料

    美國新任總統川普的當選,反映了人民對既成體制和菁英階級的反彈,而在這個社會中,表演藝術工作者無疑是屬於「菁英」的一邊,他們在選前一面倒支持柯林頓,助選、募款、站台、開川普玩笑,現在面臨新的美國秩序,日子該如何過?而川普的保護主義對經濟的影響是否會帶來表演團體的生存危機?遇上擅長把批評者妖魔化的川普,擅長批判的藝術界會不會成為另一個「人民公敵」?

    文字|謝朝宗、Joan Marcus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 《漢彌頓》不但是本季最夯的百老匯製作,而是被譽為有劃時代革命性地位,圖右為身兼編劇詞曲創作和演出的米蘭達。
    紐約

    音樂劇《漢彌頓》超夯 歐巴馬也瘋狂

    將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彌頓生平故事改編搬上舞台的音樂劇《漢彌頓》,去年八月上演以來即成為百老匯最熱門的演出,長居每週票房冠軍,不僅吸引眾多明星名流,政治人物更是絡繹不絕,總統歐巴馬看戲不算,還邀請原班卡司到白宮表演。叫好又叫座外,連原聲帶都成為Billboard榜上五十年來首週銷售最高的百老匯錄音,所獲的評價早已超越當季同儕,而是堂堂進入歷史殿堂。

    文字|謝朝宗、Joan Marcus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哈里斯今年以《搖滾芭比》擠身票房一哥之列。
    紐約

    以《搖滾芭比》拿下東尼獎 派崔克.哈里斯站穩一哥地位

    以《搖滾芭比》拿下今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男主角的尼爾.派崔克.哈里斯,是百老匯屈指可數能唱能演、跨足影視與劇場的全能演員。更難得的是他是出櫃同志,打破「可做不可說」的好萊塢同志禁忌,《搖滾芭比》的演出證明哈里斯不必招搖、但也不需顧忌私人性向對他表演的影響。

    文字|謝朝宗、Joan Marcus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 貝拉斯科劇院有來自英國的全男版《第十二夜》。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紐約莎劇玩家競演 觀眾認真投入遊戲

    在紐約,幾乎每天都有機會看到經典莎劇或是由莎翁文本改編而成的作品刺激你對莎劇的見解。把莎劇當成自己喜歡的一項運動來看待,不論你對該項運動的認識是深是淺,每次的觀賞經驗都會有新的發現,即便觀賞重播也是如此,不管是電影詮釋、京劇或能劇詮釋,每場不同的演出,都可能會讓你發現莎士比亞的新意。

    文字|劉昌漢、Joan Marcus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 《公雞》把劇場設計成個小的羅馬競技場。
    紐約

    小劇場裡的圓形舞台 創造另類戲劇張力

    今年春天的紐約劇壇,恰巧Mike Bartlett的《公雞》和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都在只坐得百來人的外百老匯的劇場演出,不但觀眾彼此坐得可以膝蓋碰膝蓋,連跟演員也是近到觸手可及,提供了另外一種的看戲經驗。

    文字|謝朝宗、Joan Marcus
    第236期 / 2012年08月號
  • 音樂劇《曾經》描寫一對愛爾蘭青年因音樂結緣,也因曲終而人散。(Joan Marcus 攝)
    紐約

    「東尼獎」齣齣獲提名,個個沒把握

    美國的戲劇盛事東尼獎,日前揭曉最新一屆的入圍名單,《曾經》與《彼得與摘星人》分別以十一項與九項提名,分占今年東尼獎提名的音樂劇和舞台劇類提名榜首,而剛從研究所畢業的女演員雅莉安達也因在Venus in Fur中的精采表現或得最佳女主角提名。但整體來說看不出誰是眾望所歸,也顯示了這一屆的競爭激烈。東尼獎頒獎典禮將於六月十日舉行。

    文字|謝朝宗、Joan Marcus
    第234期 / 2012年06月號
  • 故事男女主角(左起)Jim Fletcher和Victoria Vazquez以及敘事者Scott Shepherd。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在劇場裡 唸完《大亨小傳》

    由實驗劇團「電梯維修公司」演出的《蓋茲》Gatz,是本季紐約最特殊最熱門的一部戲,演出的腳本就是《大亨小傳》全文,一字不漏,一字不多。以一個無聊的辦公室為場景,主角演員如同小說中的敘述者拿著書從頭唸到尾,七小時後唸完;演出當中,同個辦公室的同事不時入戲演出書中角色,可說是把我們在閱讀小說時投入的狀態具像化。

    文字|謝朝宗、Joan Marcus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Angela Lansbury和凱薩琳麗塔瓊斯兩大影星掛帥的A Little Night Music。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東尼獎提名揭曉 好萊塢明星有看頭

    百老匯這幾年來最明顯的兩大趨勢,一是好萊塢明星掛帥,二是把老歌串起來演的所謂「點唱機音樂劇」。這兩個趨勢原本都是商業考量,從票房收益而發展出來的,但是從本屆提名名單看來,儼然是在品質上也開花結果,獲得了藝術的肯定。

    文字|謝朝宗、Joan Marcus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 《作品輯》中的女作家露絲,幾乎代表著文學界菁英最幽暗不堪的人性。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有「瑕疵」的女人,才美!--在紐約看《作品輯》與《無盡之夜》

    沒有大卡司、沒有景觀場面,美國劇作家唐諾.馬戈利的《作品輯》與英國劇作家克蘿伊.摩斯的《無盡之夜》,分別都是透過女性角色探討議題的劇作,前者描繪女作家教授與自己調教的指導學生之間的微妙互動與衝突,後者則演出女性受刑人出獄後的適應與期待。


    第211期 / 2010年07月號
  • 魅影帶著克莉絲汀穿過鏡面機關。
    藝知平台

    歎為觀止的劇場魔法 《歌劇魅影》的魅力與傳奇導演普林斯

    《歌劇魅影》出神入化的總體劇場效果,既滿足了挑剔成性的評論家胃口,更把全場觀眾把玩在手掌心,使人對整部作品欲拒還迎、又愛又恨──恨它的劇本、詞作與音樂沒有再深一層,把《歌劇魅影》無窮無盡的戲劇張力逼到極限;愛它的場面調度足以名垂青史。而負責整體場面調度的,正是百老匯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天王大導演哈洛.普林斯。

    文字|陳煒智、Joan Marcus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原野》堪稱近期中國歌劇創作中的問鼎之作,在全劇音樂結構的戲劇性發展上有重要的嘗試。
    中國歌劇特輯

    一條鮮花與荊棘相間的路

    中國一般的觀衆往往是以觀賞傳統戲曲的審美取向來看待歌劇,而傳統文化積澱的心理趨勢,注定了觀衆重戲不重唱。七〇年代中後期以來的中國歌劇似乎矯枉過正,參照西方歌劇形式的創作和演出成了一種時尙,但藝術家們忽視了中國觀衆對歌劇藝術觀賞的審美觀念。

    文字|戴嘉枋、Joan Marcus
    第21期 / 1994年07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