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瑄
-
特別企畫 Feature
沒關係,危機就是轉機
如同人生進入不惑之年時各種有感的轉變迎面而來,《PAR》338期〈40難料:中間世代的待修學分〉毫不拐彎抹角地破題,不給說教性質的「必修」指南,而是明白點出一切都還「待修」呢別天真了。 當在問卷調查的年齡選單得多花幾秒填寫那刻起,心理上深刻感受到一個全新階段的來臨,孰料40歲之後更有感的是生理上各種勢不可擋的螺絲鬆動,因此看到〈音樂職傷的迷思與轉機〉專題時特別有感。尤其此專題穿插在各類舞台工作者深度專訪之間,才剛沉浸在謝盈萱的自在真誠,或是被黎煥雄給40代苦口婆心的建議給逗樂,如此「血淋淋」的話題看似就要截斷當期諸位表演者建構起「人生下半場才剛開始」的希望但此時又發現輕鬆的插畫版面提示了這是一個「沒關係,危機就是轉機」的衛教單元。此專題打破一般提到表演者職傷時,多少會賦予傷害病痛一個成就偉大演出使命或背景意義的視角。內容回歸到表演者也是肉身人類,面對長期工作各種身體與心靈耗損的態度,與額外專業醫療資訊的提供,是讓身為一位長期姿勢不良而導致耗費半年復健背部筋膜的普通讀者如我,能夠無縫自我投射並深刻體會的閱讀角度,也讓〈40 難料〉這題的共感度多了有血有淚(非隱喻)的一層。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2018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
幾年前去紐約探親,隨喬伊斯劇院常客的家姊去看Bill T. Jones/Arnie Zane Company的舞劇,坐在只賣十元美金的限量第一排座位,和舞台相距不到一公尺,時差睏意也稍稍收斂,黑暗中家姊無預警地指向台上的劉奕伶,「看,台灣的舞者。」天兒,腦中自動冒出台灣之光跑馬燈,講出口很俗,但胸口怎麼轟地發熱?那個當下想必我是無法克制地將舞者人在異鄉每分每秒的努力和種種文化衝擊和體會,都腦補進了眼前每個轉身跳躍。在彷彿什麼都可以透過通訊傳播接收的年代,我相信最真切的感動依舊來自能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的畫面與氣流。 即便我沒有看過「鈕扣計畫」今年四位旅外台灣舞者演出,甚至沒有看過他們所屬舞團表演,我仍不自覺將前述觀舞經驗帶入,並期盼一個再次親自見證、或者大開眼界的機會。 文字|何曼瑄 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總編輯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朱宗慶打擊樂團年度音樂會「樂之樂」
其實比起演奏會,我更喜歡觀賞舞蹈或戲劇,但打擊樂演出總讓我覺得同時享受舞蹈演出和聽演奏會的超值感。中學時期第一次觀賞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出,每位演出者用全身舞動著自己的樂器,並與台上共演者甚至台下的聽/觀眾之間從頭到尾都滿溢著的情緒交流,完全顛覆了我對音樂演出的想像。朱宗慶打擊樂團從早期與舞團合作現場演出,到後來與劇場導演、劇團合作推出擊樂劇場,每次結合不同表演形式或概念,對表演藝術路人如我來說,除了可以很放鬆自在地觀賞直接易懂的演出,還可以在每次的表演中吸收到不同演出形式的驚喜。二○一二年由汪其楣導演的「聆聽.微笑」音樂會上,接觸了東南亞多國傳統音樂;這次同樣由汪其楣導演的「樂之樂」則要用台灣傳統鑼鼓民藝家的樂器演奏出他們自己的故事,透過聆聽/觀賞這些演出,真正地將文化流傳、保存下來,我認為這是身為聽/觀眾的最大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