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大陸劇場
不拘成法 拔出流俗
舞台上,他把希特勒變成女人,他讓人人都是哈姆雷特,除了探索表演的多種可能性及文化的指涉性外,他的傳統寫實主義戲劇也有深厚的功力。
-
音樂
中西樂團開奏,共襄九月盛會
國內三大樂團同時推出精采之作,爲本月盛事。「聯管」精心策劃的活動,以台灣版三大男高音演唱會最受矚目;而「市交」「台北愛樂」則以演奏俄羅斯風格作品互別苗頭。譽滿國際的「聖馬丁室內樂團」、荷蘭「皇家音樂會堂管弦樂團」亦將抵合,爲台北市音樂活動共襄盛舉。
-
舞蹈
舞出古典與民族情懷
《廻望長安》舞的是對歷史故鄕的眷戀,《四分音符變奏曲》是古典芭蕾的浪漫詩情,歐亞絲則是佛拉明哥的熱情。體會不同的藝術理想和迴異的創作風格,是本月欣賞的重點。
-
戲劇
中國戲劇月
這個月,京戲有中國京劇院的「明星組合」;地方戲有河北梆子與廣東漢劇;舊戲新詮的《北京人》,是曹禺另一個著名代表作;中元普渡藝術季中則有《目連救母》的實驗演出。
-
專欄 Columns
從兒童演戲娛樂成人到成人演戲娛樂兒童
兒童演劇娛樂成人,代表的是成人視兒童爲財產;成人演劇娛樂兒童,卻代表了現代人平等的思想。兒童劇的出現,在人類文明的進展上跨躍了重要的一步。
-
專欄 Columns
藝術熱忱何在
國人對藝術尙沒有足夠的體會,當然談不上宗敎式的狂熱,即使是雲門這樣家喩戶曉的藝術團體,也沒法激發大家奉獻的精神。
-
專欄 Columns
談現代民族樂團的是是非非
藝術的產生不可能超越人類當時當地的思維。現代民族樂團的形成正反映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知識份子除舊迎新的思潮。
-
戲劇
本文的背叛與忠實的詮釋 兼談三個希臘作品的演出
受到當代「反敍事」劇場風潮的影響,劇本地位一落千丈,從前被視爲「經典」的作品亦難逃詮釋者「強橫蹂躪」的噩運。可是,當代導演叛離本文和形式上的重塑新義,是否足夠彌補他所背叛和捨棄的?如其不然,背叛和捨棄又是爲什麼呢?
-
戲劇
「演」出戲劇史 從北京京劇團到當代傳奇
由流派藝術的高度發展,到劇場形式與敍事手法的革新,傳統戲曲跨出了艱難的一大步。我們從北京京劇團、中國京劇院與湖北漢劇團的演出,瀏覽了京劇由傳統到現代化的三個階段。而《樓蘭女》的搬演,在探索未來戲劇的可能性上,是否預示了舉步維艱、困難重重的逆境?
-
戲劇
樓蘭女何去何從?
《樓蘭女》改編希臘悲劇《米蒂亞》,不僅止於運用不同型態的劇場媒介,更進一步企圖呈現本質迥異的戲劇型態。然而,原劇對白的大量刪減,歌舞隊角色的混淆不淸,結局以地遁取代騎龍的象徵,在在削減了《米蒂亞》的多面與深沈。
-
戲劇
各就各位? 《1993 .身體劇場表演祭》觀後
這場表演的三個劇團非常巧合地顯現台灣歷史的三個階段:傳統中國、日據時代、台灣現代。而他們的身體語言似乎也與此相呼應──節制、壓抑、錯亂。然而,小劇場對旣存的現實似乎渺無指涉;那麼,小劇場自我犧牲或反抗體制的目的是什麼?
-
戲劇
劇場與身體 七月七日看「祭」感言
爲什麼要顚覆身體?不是因爲社會體制束縛了身體,更不是因爲自己裏面的反抗傾向。眞正的顚覆只能是爲了個人內在的整體和諧;當我們的身體變成自己裏面的獨裁者,理智和情感都淪爲奴隸時,我們必須顚覆它。
-
舞蹈
一支用對比激盪出的戲劇舞蹈 林原上的《一念萬年》
這齣「舞蹈戲劇」所使用的肢體語言反映了創作者欲融匯各類表演形式的企圖心。而取擷自日常生活的動作亦能與舞蹈等量齊觀,讓人細細品味。
-
舞蹈
有禪無禪,一念萬年
《一念萬年》是旅法多年的戲劇舞蹈工作者林原上,繼編導台東公敎劇團演出《後山煙塵錄》之後,在皇冠小劇場推出的「戲劇舞蹈」作品。該作品的創作意圖源自於林原上和高行健兩人去年合作的《對話與反詰》(Ja Oder Nein)一劇中,一個東方和尙的角色。爲了凸顯和尙頑固又幽默的本質,創作者採用兩個和尙的對比來呈現,由林原上和吳朋奉兩人擔任演出。 「一念萬年」一詞出自佛經,以此作爲演出的標題頗有禪味;而和尙在立起的棍子之上立雞蛋的設計,爲作品再添一分哲學意味。這個標榜爲「戲劇舞蹈」的作品,企圖藉由兩項表演藝術的結合,優遊於「禪」的精神界和物質界之間。整體來說,該作品在劇場效果的運用,以及觀衆情緒反映的掌握上相當成功,尤其是在各段落的起頭和結尾部分,顯現出編導和參與演出人員的功力。 由於作品的創作動機具有禪味,而表現形態又是結合戲劇與舞蹈,因此觀衆的欣賞態度自始便顯得有點受到以上兩點的影響。 其實,不論是戲劇或是舞蹈,經由演出形態表現出的宗敎理念,祇能算是編導個人的領悟,並經由演出人員和劇場效果,外化而出的表現。它在作品的創作中祇是個起始點,提供一個靈感增長的環境。對創作者、表演者和觀賞者而言,它是個誘因,而非樊籠。 若是觀者在欣賞作品時執著於演出作品的「禪」爲何?是否屬於正統?表演者的台詞爲何?出自何處?肢體語言、道具和劇場效果的運用是否與禪有關?等等智識腦力的問題,那麼此時觀者成爲分析者、評判者,絲毫不曾享受到觀賞演出的樂趣。而所得的印象,則可能和原本編導者的創作意圖相去甚遠。 創作者林原上說他這次要做的是「有舞蹈成份的戲劇」,文字上看來是以戲劇爲主、舞蹈爲輔。然而演出時呈現的作品,卻是無法將二者以主、從的方式劃分。作品本身是林原上親手繪寫,內含動作、聲音、經文詞句,看似卡通漫畫稿的劇本;再經由排練、即興等工作方式而形成的,並不刻意劃分何爲舞蹈、何爲戲劇。例如在《一念萬年》中有個段落,二個和尙由舞台後側,沿著斜線的路徑向前行走,看似飄浮於水面、海浪之上。他們的身子做起落浮沉之勢,而手臂卻是時而如翅膀般地振動飛舞,時而如浪潮般地海湧起伏。此時觀衆見到的可能很難明確劃分是默劇動作或是舞蹈的肢體語彙。其實,自古以來戲劇和舞蹈就經常借用、或是分享彼此的表現方式,因二者均是藉人體爲媒介。 <
-
音樂
野心不小,問題亦多
吳文修是位具有理想的華裔歌唱家,一直在日本、台灣致力推廣歌劇藝術。一九八二年在台灣組成首都歌劇團,十一年來通過敎學、硏習、實驗及演出,在台灣培育了不少人才。今年六月底,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關閉整修前,更推出該團製作的第一齣大型中國歌劇《萬里長城》,作爲「台北世界戲劇展」的重頭節目。吳文修自己除擔負團長之職外,還身兼編劇和擔任男主角(另一位男主角則由莫華倫擔任)。 吳文修對這次《萬里長城》的製作,懷有很大的希望,在演出場刊中共列出六點目標: ㈠希望能達到全世界人類都能了解的藝術。 ㈡能證明我們在國內對歌劇發展的紮根工作有了成果。 ㈢能確定中國新歌劇之型態。 ㈣達到高水準之演出,將來能在歐美國家繼續演出。 ㈤希望政府更能了解歌劇的重要性,不懼於其巨額經費而裹足不前。 ㈥使國內聽眾更能了解和有信心。 吳文修這六點目標不僅面對當前的台灣社會,更面向世界,想法不可謂不宏觀,目標不可謂不遠大。要使中國歌劇國際化,確實是一個很動聽的目標。 中國歌劇未有滿意作品吳文修提出具體新設想 在西方,歌劇藝術一直以來都具有崇高的地位,不少作曲家都視創作歌劇爲最終目標,即使在今日大陸、港、台的作曲家,不少人同樣將歌劇創作視爲藝術事業的頂峯,原因是要能成功創作出一部歌劇,單是作曲技巧,便要在聲樂和器樂上,包括獨唱、合唱、樂隊配器,人聲與樂器配合,有了充份的掌握後,才敢動手,在此之前,還要找到合適的題材,合適的編劇,和歌詞作家,作品脫稿後,製作能否成功,還有賴導演和一群台前幕後工作者,並不僅像管弦樂作品那樣有一個好指揮,好樂隊便成。 以往的事實證明,在沒有歌劇傳統的中國,要發展西方形式的歌劇,並不容易,以往的中國歌劇令人滿意的,筆者至今尙未見過。發展中國歌劇的道路實在太長,要探索的問題太多,過去好些作品都止於摸索階段,這次的《萬里長城》,同樣是在摸索,而且從創作、製作、到演出,都存有不少問題,能否達到吳文修設定的目標,自然存疑。不過,《萬里長城》和過往的中國歌劇不同的地方是,完全撇開了過去中國歌劇創作和製作過程中的「民族性」包袱,而這一點,也正是最値得注意和探討的地方。 吳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高雄市實驗國樂團赴東歐巡演 高雄市實驗國樂團經白俄羅斯文化部長Mr. Vladimir Rylatkp力邀,並得到中華民國文化推展協會的全力協助及外交部指定前往莫斯科參加「臺灣節」音樂系列的演出(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亦在邀請之列)。該團已擬定東歐巡演計劃,將於九月十七日出發,行程包含了白俄羅斯(明斯克)、莫斯科以及東歐的波蘭(華沙)、拉脫維亞(里加)、捷克(布拉格)和奧地利(維也納)等國家,並訂於十月八日返國。 (演出單位) 〔美國〕 「賈寇伯的枕頭」舞蹈節 美國東北岸每年最重要的現代舞蹈節「賈寇伯的枕頭」舞蹈節(The Jocob's Pillow Dance Festival),已於八月份結束演出。 位於麻塞諸塞州的伯克郡(Berk-shires)是美國現代舞先驅泰德.雄(Ted Shawn)於三○年代之後的落脚處。在七○年代以前,這個舞蹈節都是由泰德.雄擔任藝術總監,而節目的主要演出場地也是一個以他爲名的劇院。該舞蹈節以現代舞爲主要發展宗旨,也是許多前衛舞蹈家新作發表的重鎭。 今年參加的舞蹈團包括摩斯.康寧漢舞團、比爾.T.瓊斯、阿尼.禪舞團、馬克.模里斯舞團、保羅.泰勒舞團、德頓當代舞團及高絲.斐根舞團。 除了上述重要舞團在泰德.雄劇院演出之外,伯克郡裡的小劇場也是繽紛熱鬧,包括來自紐約的莎拉.斯凱各、史蒂芬.寇普洛維茲、日裔美籍的Eiko Koma夫婦及來自加拿大、巴黎及西班牙的現代舞者。 「賈寇伯的枕頭」舞蹈節除了演出之外,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參加作品的發表、給予編舞家經費做年度的創作。 (盧健英) 林肯中心年度「戶外表演」 林肯中心一年一度的「戶外表演」(Out-of-Doors)已於八月二日展開,擔任首演節目的是日前赴英參加「愛丁堡藝術節」的比爾.T.瓊斯舞團。 在長達三個禮拜的節目當中
-
焦點
揭開第七封印
劇場,是裝滿人性矛盾的黑盒子。自從讓聖奧古斯丁定罪成「淫褻」,劇場就給貼上了道德的封條:「洩露天機者,死。」 然而,抗議的靈魂一次又一次地以「眞實」衝撞觀衆,以「敗德」揭發人心; 這些靈魂聚集一起,透過一隻受咒的大手一舉揭開劇場的第七封印,赤裸裸的哭號與耳語令觀衆戰慄,上天沉默。這隻手就是──英格瑪.柏格曼。
-
焦點
雲門20年《九歌》登場
雲門二十歲了!當年,台上的舞者、台下的觀衆,流著汗、噙著淚,一同走過狂狷的靑春歲月──如今,熱情正化爲瓣瓣荷影間狂舞的屈子,《九歌》舞出了這一代人的天問
-
焦點
側寫林懷民《九歌》心路歷程
學新聞出身,又以小說創作知名的編舞家林懷民認爲,文學、音樂和舞蹈的分際往往無法淸楚分割,其中的互動關係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邏輯可言,林懷民正爲他醞釀反芻了十年的長篇舞劇《九歌》作最後潤飾
-
台前幕後
李名覺的舞台風格
《美國舞台設計》(American Set Design, 1985)一書的作者阿隆森(Arnold Aronson)稱譽李名覺是「公認的美國舞台設計長老」,麥凱女士(Patricia McKay)更在《劇場技藝》(Theatre Crafts)雜誌上說,「李氏的技巧已成爲我國設計語彙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