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戲從來不該只是屬於身強體壯、陽剛男性的舞台。逐漸老去的身體能夠宣示存在,把時間刻下的痕跡轉化為活生生的表現,顛覆「技藝高超」的定義;拒絕服從性別規訓的酷兒身體,同樣地,也能透過異質的身體,召喚且翻轉大眾的凝視。
比利時狀況馬戲團(Circumstances)的《非凡身體》(Glorious Bodies)讓6位已經從馬戲舞台上退役的專業表演者,重返舞台。他們以蒼白的頭髮、略顯僵硬卻依舊敏捷的身體,透過單人或群體動作、跳躍與支撐,探索重力、平衡與耐力。西班牙循環劇團(Cía Cíclicus)《垂老之美》(Vetus Venustas )找來 67 歲至 80 歲的長者與青年表演者同台,將個人檔案與記憶帶進作品,產生跨世代的對話和連結。兩部作品都在單純展示技巧之外,發起省思:當社會是一個常常拋棄「不再生產」的老年人的倉庫,我們如何讓「衰老」成為另一種創造的力量。
與高齡馬戲形成對照,澳洲三角褲工廠(Briefs Factory)的《髒髒秀》(Dirty Laundry)則用更激進的方式,直接把酷兒身體推到舞台正中央。《髒髒秀》延續他們一貫的「酷兒歌舞馬戲」風格,將高空特技、雜耍、火焰呼拉圈、變裝秀與脫衣舞融為一爐,既挑逗又張揚,逗得現場觀眾捧腹大笑。主創者費茲.法納那(Fez Faanana)說:這場秀是要把那些被社會視為荒唐或羞恥的事,堂而皇之地放到舞台中央,「我們慶祝差異、相似、創造力,以及做自己的自由——即便看起來再荒謬。」
敘事邊界:以獨角戲編織抵抗地圖
在「拉美迴旋」(Gira Latina)單元,11個來自拉丁美洲(巴西、哥倫比亞、阿根廷與墨西哥)的藝術家,共同以獨角戲為媒介,將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編織成舞台上的抵抗語言,將日常物件、聲音與身體極限轉化為詩意的武器。
作品議題從殖民遺緒、異質身分,到性別壓迫與社會排除,例如,愛麗絲.倫德(Alice Rende)的《出口》(Fora) 以壓克力箱中的軟骨功為隱喻,結合脫逃術,將街友與精神病院處境的研究化為一場對控制、流離與自由的渴望。索菲亞.加利亞諾(Sophia Galliano)的《守夜》(Velar la Noche)以頭髮懸吊探問女性被繼承的命運;娜塔莎.雅斯卡列維奇(Natasha Jascalevich)的《飢渴》(Faminta)則將烹飪與慾望結合,揭露在厭女社會中被壓抑的女性快感。萊蒂西亞.維特拉諾(Leticia Vetrano )的《滾出去!》(Fuera! )透過小丑表演在生日派對中打破哀悼日常,將失落轉化為喜劇性的狂喜。這些作品共同構成一幅「抵抗的地圖」,承載著身分、社會結構、衝突與激情,是自我表述,也是政治行動。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墨西哥藝術家瑪麗安娜.布蘭科(Mariana Blanco)的《咖啡的變奏》(Variaciones Sobre el Café)。演出前, 23 袋沉重的咖啡袋鋪排於舞台,每一袋上都印著她在田野調查中記錄下的思緒與感受,觀眾在入場時先被迫與這些重量對話。布蘭科上台,一邊述說瓦哈卡山區女性分揀咖啡豆的經驗,一邊不斷摩挲指尖、手臂反覆伸展,那些看似瑣碎的勞動動作在舞台上被放大到近乎偏執,豆子滾落的聲響迴盪在空間裡,頭髮、身軀的姿態與母性的記憶交錯其間。最後,布蘭科與一袋咖啡豆被同時懸吊而起,深刻詮釋身體如何在勞動、疲憊與歷史的壓力下被衡量和標記。
空間邊界:穿越現實與超現實的奇觀
離開劇場、進入街頭,將真實的城市空間轉化為表演舞台,也是本屆藝術節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城市不再只是背景,而是被重新占領與再意義化的場域。觀眾被邀請參與城市導覽,經驗馬戲如何帶來陌生視角,重新看見街道與建築。
瑞士全景電影院劇場(Panorama Kino Theatre)在廣場搭建旋轉結構,觀眾步入其中,外部環境藉由景框化為「即時電影」,行人與建築「入鏡」成為臨時演員,觀看者不再只是旁觀,而是共同作者。法國XY當代雜技團(Collectif XY)《旅程》(Les Voyages)動員數十名演員,在廣場與建築之間以身體搭建「人塔」,並邀請陌生人參與,營造短暫卻強烈的社群體驗。
在敞開劇團(Grupo Esparrama)的引領之下,觀眾化身為遊行隊伍的一員,前往城市中最被忽視的下城區——遊民與失業人口集中的邊緣地帶,一同占領街道,把交通要道變成遊樂場。群體劇團(Troupe Guezá)集結不同世代與性別身分的馬戲表演者,象徵多元與平權;來自亞馬遜的奧達西.奧利維拉(Odacy Oliveira)攀爬、懸吊於街邊樹木之間,與音樂人莉塔瑪莉亞(Ritamaria) 的吟唱對話,讓城市與自然彼此呼應;葡萄牙藝術家潔西卡.蘭恩(Jessica Lane)則在廢棄建物與劇院之間拉起的高空鋼索上,撐起平衡桿行走,像是穿越兩個世界之間的橋梁。我一面浸淫在這些超現實的奇觀場景之中,一面被隨行人員拉回現實,提醒注意自己的錢包手機,以免失竊,成了最奇妙也最衝突的經驗。
在今日的巴西,當代馬戲的發展已跨越娛樂的界線,它不僅承載著族裔、性別、世代的對話,也映照出一種更為廣闊的自由想像。馬戲是否真能成為療癒現實的特效藥?或許沒有答案。但在這個分歧的世界裡,護照、膚色或經濟條件可能築起高牆,馬戲卻能為人們打開另一扇門,創造出建構共同經驗的空間。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國際馬戲藝術節(一)從地球的邊陲 跨越到階級的邊緣〉
〈2025巴西CIRCOS — Sesc 國際馬戲藝術節(三)以馬戲為核心的社會改造計畫—訪策展人瑪麗娜.贊與娜塔莉.卡明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