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舞家
蘇文琪書櫃裡的秘密
01《點線面》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5 小時習舞,總覺得舞蹈似乎只存活於有舞蹈地板的教室中,她失去了特殊的宗教功能,也遠離了專屬的音樂與故事。正當重複演練抽象技巧而稍顯乏味時,這本書適時打開一條想像的路徑。我無數次練習讓身體游移在點、線、面形體之間,自得其樂地,感覺其對應的聲音質地、情感溫度,勾勒動作的色彩與重量。日後幾次隨意翻讀,像是回訪1位創作老友,也像是回訪過去的自己。
-
戲劇
如果我們共榮過:《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的史學歧讀
繼贏盡口碑的線上劇場《她門的秘密》(2021)之後,新加坡實踐劇場再次推出了新作《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導演郭踐紅、編劇林志堅和劉曉義再度合作,聯同專業影音團隊以及網路開發工作室 Good Work,從醞釀故事主軸、影像拍攝到遊戲網站的設計整合,逐步發展出一套可供劇團持續操作的展演模組。今次更攜手藏有最多東南亞現當代藝術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整合國家級文化資源,帶來一場結合影像、劇場和推理遊戲的跨領域實踐,再次引起亞洲觀眾的熱烈參與。 博物館學、文物保存維護、藝術史長久作為藝術研究的「三位一體」,雖然在劇中有著深淺不一的呈顯,但本文試圖以此三者抽離原有脈絡,改以「美術館作為謎題場域」、「寶藏敘事的保存維護」、「史學的時空統整術」,重新檢視《解密美術館:遺失的百合》折射出來的3種問題視角。 充滿謎題的場域:美術館的外掛敘事 故事第1章〈揭開大幕〉中,年邁的梁女士擬將1幅珍貴畫作捐贈給美術館,然而在移交儀式中,掃描技術意外發現畫作藏有詭異密碼,不僅打亂了儀式進行,亦開啟了歷史身世的懸疑。作為館內研究員的外孫女,邀請觀眾陪同踏上解謎推理的旅程。當得知這棟歷史建築內埋藏了傳說中的寶藏,觀眾化身成遊戲玩家,必須在第2章〈尋索開始〉的虛擬展場或實地造訪中,抽絲剝繭各種線索以在最後找出寶藏所在位置,並解開歷史真相。最長可達兩週的解謎體驗,來到第3章〈重現天日〉中,觀眾與孫女一同揭曉梁女士隱藏多年的秘密,並攪動出亞洲殖民史的行經軌跡。 藝術史研究一直都跟推理有著性質上的親緣性;而美術館作為一個充滿謎題的場域,不僅保存並展示待解的謎題,也常常成為藝術品加密與解密的角色。如同劇中的新加坡國立美術館,將寶藏加密的同時又等待著專業推理的解密。然而,劇中採取的是亞洲戰爭與殖民歷史敘事,而非處理視覺材料為優先的藝術史敘事;此外,按照劇情設計與各關卡中作為謎題的作品,亦大多取其外顯視覺表徵作為線索,而不是內在意義來推導。當劇中的「史學推理」旨在服務戲劇情節,不汲取新加坡國立美術館的豐厚資源作為素材,也就使得演出並無服務博物館學的科普意圖。 演出背棄了場域邏輯的操作,並非是要違背現實情境的謬誤;因為縱使追求博物館方法論的真實運作為背書,也不會是強化戲劇寫實邏輯本身的保證。但令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旅法長笛演奏家、蹦藝術網站執行長
林仁斌書櫃裡的秘密
01《刻意練習》 安德斯.艾瑞克森、羅伯特.普爾╱著,陳繪茹╱譯,方智,2017 對我來說,本書就像是多年前大受歡迎的「一萬個小時成功論」進階版,透過書中不同章節裡提到的重點:例如第六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刻意練習原則,其中第200頁提到了「切記:開始分心或覺得好玩時,大概就代表沒有進步。」等等內容敘述精闢,閱讀後更讓我擊節讚嘆,於此雖無法盡述,但將觀念運用於生活與學習之自我惕勵,卻是妙用無窮。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聲音工作者
李慈湄書櫃裡的秘密
01 《微物之神》 阿蘭達蒂・洛伊╱著,吳美真╱譯,天下文化,2017 我不知道能怎樣訴說我心中的女神,若不是一行字,要不就是幾千個字。先略過她對人道與正義的關懷、持續的毅力和犀利的理解力不談,在她兩部非虛構小說中,仍能直接感受到強烈的文學性敲擊心靈。20年前的《微物之神》以陰性凝視與敘事為武器,寫下她的世界的殘暴。書寫極美,可見神性。她和她的作品,讓我行走在世界上,更能堅持自己的信仰一顆追求公平正義的心,一定也能同等理解其他價值與美。如果還不能理解,那是我們修養還不夠。
-
特別企畫 Feature 資深藝術行政工作者
洪凱西書櫃裡的秘密
01 《地方設計:萃取土地魅力、挖掘地方價值,日本頂尖設計團隊公開操作秘訣,打造全新感動經濟!》 蔡奕屏╱著,果力文化,2021 透過15組日本頂尖設計團隊操作案例,了解他們對在地共創的看法與洞見,為建立品牌帶來啓發性的思考。翻讀這本書時不時提醒自己,面對作品,面對觀眾,面對競爭,我們需要找到更核心、更讓人驚喜、更獨特的切入點,才能讓作品被看到。每次讀,都讀不了太多,因為每一頁都讓人靈感迸發,只能慢慢讀,好好享受。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旅美作曲家
張玹書櫃裡的秘密
01 《蛤蟆的油》 (Something Like an Autobiography) 黑澤明(Akira Kurosawa),Vintage,1983 02 《 Miles Davis: The Definitive Biography》 Miles Davis,Simon Schuster,1989 我一直很喜歡閱讀各類型創作者的自傳,無論作者文字功底高低,字裡行間總能一窺他們如何回應在創作深處遇見的難處與光亮。這兩本自傳,是啟發我對於音樂語彙與個人追求的探索起點,書裡皆提及童年記憶對他們一生影響深遠,促使我開始思索記憶如何形塑,定義一個人,以及潛意識為何選擇讓這些記憶留下,成為「我是誰」,與我寫下的聲音是否能成為「我」誠實的延展。
-
柏林
大型表演藝術盛會回歸實體交流
入夏後,全德各地劇場演出與大眾娛樂活動逐步開放,幾個重要的展會與藝術節也終於陸續回復實體現場,人們得以相聚、交流並走進劇場。 由柏林HAU劇院(Hebbel am Ufer)主辦「舞在8月」舞蹈節(Tanz im August)回歸國際邀演的實體演出日常,今年也是藝術節總監Virve Sutinen最後1年策展,2023年起將由來自葡萄牙的Ricardo Carmona接棒。為期3週的節目,由不同世代、超過 25 個國家約200名藝術家參與。而舞蹈節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回顧展「Retrospektive」,聚焦回顧1位當代編舞家的畢生工作和職業生涯,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該編舞家的藝術生涯和創作思維,今年的主角為瑞典-意大利裔編舞家 Cristina Caprioli,以「ONCE OVER TIME」為標題,展出她過去 20 年的 22 件作品。 兩年一度在杜塞多夫舉辦的NRW國際舞蹈博覽會(internationale tanzmesse nrw )由北威州舞蹈辦事處(nrw landesbuero tanz)主辦,旨在支持與推廣德國北威州專業舞蹈工作者的創作,同時也為當代舞蹈場域提供專業交流、訊息與知識轉移的平台,今年除了實體舉辦也擴增線上平台。來自超過45個國家的演出場館和策展單位齊聚,展示多元領域與文化風格的審美和藝術實踐。展會規劃了3大單元的活動:藝術市集、對話與連結及表演節目(Agora, Talk Connect and the Performance Programme)。台灣方面,今年由文化部與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合作,以「TAIWAN ONLINE」為題推薦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其中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去排灣》及TAI身體劇場與印尼艾可舞團合作的雙舞作《Ita》、《AriAri》將參與演出。此外,由台灣編舞家羅芳芸在德創辦的藝術團隊「Polymer DMT聚合舞」也受邀參與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s)交流活動,向與會者分享未來的創作計畫。
-
巴黎
「莫里哀之夜」暌違兩年舉辦卻遭業界非議
受疫情影響2年未公開舉辦的「莫里哀之夜」(Nuit des Molires)於5月30日盛大舉行頒獎典禮。無論是公立劇院的紙箱歌舞秀《肥男會溜冰》(Les Gros patinent bien)或私立劇院製作《皆大歡喜》(Comme il vous plaira),今年由風趣詼諧的喜劇大獲全勝,彷彿法國戲劇界試圖一掃疫情陰霾,用輕盈又詼諧的氛圍,證明劇場感動人心的力量。 2018至2019年,法國劇院觀眾人數原本持續攀升,進入退休生活的嬰兒潮世代有更充裕的時間上劇場享受娛樂。但2020年疫情爆發,不但讓老年觀眾害怕群聚感染的風險,更讓捉襟見肘的小型劇場面臨歇業危機。2年來,封城、宵禁、因演職員染疫而臨時取消演出、烏克蘭戰爭導致的物價飆漲這些因素更讓多數觀眾減少上劇院的興致。相較於2019年第一季,今年私立劇院的觀眾人數至少下降44%。無論公、私立劇院,大家都希望藉由這場頒獎盛會再現劇場人的活力,吸引更多觀眾回籠。 然而,典禮舉辦前,「莫里哀之夜」卻遭到業界人士的非議。主辦單位規劃獎項以文本與表演為主,卻把所有設計概括成「視覺與聲音創作」,引起技術公會的批評。此外,許多得獎製作早已結束演出檔期,很難及時為票房帶來連鎖效應。融合公、私立劇院演出的頒獎盛會儘管象徵法國劇場界團結一致,卻造成典禮冗長的問題,許多評審甚至根本沒有看過全部的入圍演出。 本屆典禮也引爆禁言風波,女性團體#metoothtre抗議籌辦單位禁止她們在頒獎台上控訴劇場界男女不平等的現狀,以及屢見不顯的性騷擾案件。「莫里哀獎」儘管是法國劇場界的最高殊榮,但也透露了整體產業無法掩蓋的衝突與危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
大甜書櫃裡的秘密
01《遺憾先生遺憾的包裹掉進了遺憾的海》 黎煥雄/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2014 我常笑稱這本書是專門用來治療我的失眠的,並非文字枯燥乏味,而是翻開這本厚達7公分的「包裹」,就柔軟墜落在作者以自身真實、記錄混雜虛構所搭建的夢海裡,彷彿我所處的現實才是海中的倒影。與作者因為劇場而相識,書中除了包裹著我和他悠悠歲月的短暫交疊,我更竊喜於窺探他從未提及的那些秘密,這不僅僅只是一本劇場文字作品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表演指導
王安琪書櫃裡的秘密
01《電影表演:導演必修課》 茱迪絲.衛斯頓╱著,何平、何和╱譯,書林,2012 還在念研究所時便認識這本書,從第一章「結果式指導」開始醍醐猛灌頂。導演與演員的溝通常常陷入你的悲傷不是我的痛苦、你的甜蜜不是我的醉心的猜謎遊戲,但戲是「能被演出的動作(動詞)」而不是「做出某種效果(形容詞)」,書中提供了快速修正的解法,其他章節更針對劇本分析、選角等面向,帶我以導演角度認識演員工作。表導組皆推薦服用,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02《快思慢想》 丹尼爾.康納曼╱著,洪蘭╱譯,天下文化,2018新版 相較於以文學形式閱覽人生百態,我有時更喜歡認識關於人的科學。此書以心理學中直覺的系統一、與費力的系統二為主角,每個小章節以實驗說明這兩個系統如何串起我們日常行為與心智。創作仰賴善變的感覺難逃枯竭,偶爾跳出來看看表演中的我是如何調配系統一與系統二比較有趣;又或者了解人們系統一的運作後,重要場合的服裝顏色、粉專上的廣告文等,忽然又有了新靈感呢。 03《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 茱莉亞.卡麥隆╱著,鍾清瑜╱譯,橡樹林,2018 作者擁有小說家、作曲家、編劇等多重身分,提供兩項關於創造力的重要工具:晨間隨筆和藝術之約。其中晨間隨筆是我的最愛,聽起來很愜意浪漫?一點也不,請把理性與社會化放一邊,想要看到新篇章的曙光,得從紙上自怨自艾、幼稚、憤怒、乏味、愚蠢這些成年廢物終於心手合一開始。「你怎麼知道自己的創造力無從發揮?嫉妒是最好的線索。你痛恨哪些藝術家嗎?」夠一針見血吧?下筆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鋼琴家
王佩瑤書櫃裡的秘密
01 《Every Good Boy Does Fine》 Jeremy Denk/著,Random House Audio,2022 還記得第一次在Marlboro Music Festival 聽到Jeremy Denk 演奏。每顆音,每個休止符都充滿了想法與說服力。一天雨後,我問他:「音樂這麼的主觀,如何才能保有自己的聲音?」他靦腆地回答:「音樂家看到的宇宙是與眾不同的,既瘋狂又美妙,所以我都把看到的寫下來!」這本自傳是一位傑出音樂家的拜師之路;並藉由他靈動細膩的文字一窺瘋狂宇宙的樣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
余品潔書櫃裡的秘密
01《柏青哥》 李珉貞/著,蘇雅薇/譯,蓋亞,2019 看到喜歡的長篇小說,會避免去看影視改編,因為我愛的人物需留在我的想像裡。閱讀之後總啟發我去想,演員怎麼將表演塑造的「有空間」與「無答案」,有無之間是我跟觀眾的一趟追尋。《柏青哥》講述一個朝鮮家庭將近80年的飄蕩,很多不幸讀來舌頭很澀又很幸福,書寫力道不拖泥帶水,一個場景或一個十年,該關門了就一句話關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評人、舞蹈構作、策展人
吳孟軒書櫃裡的秘密
01 《Choreographing Problems:Expressive Concepts in Contemporary Dance and Performance》Bojana Cvejic,Palgrave MacMillan,2015 Cvejic是比利時的舞評人、舞蹈構作與表演學者。或許是因為彼此身分的相似,她的Choreographing Problems總能給我很多啟發,尤其是她如何將創作現場的經驗作為研究的起點,並能從編舞、表演與書寫的實務工作裡,提煉兼具哲學性與歷史意識的理論化思考,且總能在不慍不火的書寫風格裡,提出具顛覆性的論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字工作者
吳家恆書櫃裡的秘密
01 《The Symphony》 Michael Steinberg╱著,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這是一本舊書,這是一本厚書,作者Michael Steinberg選了近30位作曲家共約百首交響曲,按字母排列,介紹創作背景,分析樂曲內容。資料豐富,下筆深思熟慮。涵蓋了國內許多音樂會的演出曲目,可在音樂會前先行了解、或之後回味複習之用,總會有些收穫。 02 《暴風雨》 莎士比亞╱著,楊牧╱譯,洪範出版,1999 關於接觸外國文學,我接受錢鍾書的看法:要從那個語言的經典之作著手。很多經典都不容易消化,但是耳濡目染,會培養出好的審美品味。既然人人都說莎士比亞是文學大師,既然《暴風雨》是莎翁晚年成熟之作,既然楊牧是著名詩人、學者,把這本洪範出的《暴風雨》放在案頭,總不會錯。這本又是中英對照,時時翻閱,熟悉原著,也欣賞英文之妙、中文之美。 03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 布克哈特╱著,花亦芬╱譯,聯經出版,2007 對文藝復興的認識,是涵養根基的打底,永遠不嫌多。選這本書的原則一如選《暴風雨》:名家,名作,名譯,料好實在,開卷有益。這本書雖厚,但是段落分明,隨意翻讀,也不覺得有壓力。而且,文藝復興是西方文化的重要階段,很多藝術發展都可上溯到這個時代。很多藝術工作者知道這是課本上的結論,但是只知皮毛,體會認識不深,布克哈特的名作,恰可補強這點。
-
首爾
舉國哀悼最高齡電視音樂大賽節目主持人辭世
剛入選金氏世界紀錄「最高齡電視音樂節目大賽主持人」的宋海(송해),6月初於自宅辭世,享年 95 歲。作為家喻戶曉、足跡踏遍全國各地的電視名人,高齡辭世雖為喜喪,全國國民不論老少仍深感不捨。 1927 年出生於北韓黃海道的宋海,在韓戰時期隻身來到釜山,1955 年加入樂劇團後,以歌手身分正式展開演藝生涯。1988 年起,宋海成為 KBS 電視台《全國歌唱大賽》(전국노래자랑)節目主持人,直至與世長辭之前,持續主持了 34年;該節目行遍全國各地,發掘了許多素人歌手,更曾遠赴北韓平壤及巴拉圭拍攝,與無數觀眾共度了歡樂與感動的時光,也成為許多韓國演藝人員的精神支柱,並獲得演藝藝術獎年度大獎文化勳章、百想藝術大獎功勞獎、韓國大眾文化藝術獎文化勳章等獎項肯定。 宋海精采又充滿波瀾的一生,曾被寫成書籍出版,並翻拍成電影及音樂劇。他在生前最後的心願,是希望回到故鄉北韓,登台主持節目,可惜夢想未能實現。宋海的葬禮以紀念對韓國喜劇有功的治喪儀式舉辦,出殯當天,隊伍行至 KBS 電台門前,由《全國歌唱大賽》專屬樂隊演奏節目主題曲,眾人在樂聲中向宋海道別。宋海被安葬於他的第二個家鄉,位於南韓大邱市的宋海公園。而在首爾市鐘路區,有1條以宋海為名的街道「宋海路」(송해길),自宋海辭世後,街道上布置了追思空間供民眾緬懷。
-
東京
東京都政府推出「東京文化戰略2030」
隨著2020東京奧運的落幕、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許多文化內容轉向以持續共生的社會環境與數位化發展。而在社會環境產生巨大改變的此刻,東京都推出「東京文化戰略2030以文化藝術躍動的城市東京為目標」計畫,於今年2月募集都民的建議,重組2030年度為止的文化政策重點,並於日前在網路上公開政策白皮書。 本次公開的白皮書主要包含4個策略方向與4個戰略。其中4個戰略為:一、打造一個讓任何人都能輕鬆接近文化藝術的環境,以實踐人們的身心幸福。二、透過文化藝術的力量,啟發人們發現感動與新的價值。三、強化文化藝術的樞紐機能,激發世界通用的創造力。四、建構一個永續的文化藝術經濟體系,讓藝術團體得以持續活動。 在各戰略下都設有相關的「推進計畫」,例如配合戰略二開設江戶博虛擬博物館(暫定),將收藏品的數位、3D檔案等畫作細節全數公開。在戰略四底下則有針對受到疫情巨大影響的藝術從業者,分階段提供適時的補助支援、建立即時可以回饋意見的交流平台、以優惠價格提供閒置場所作為創作空間等方案。 於6月28日至7月7日舉辦的「Creative Well-being Tokyo」也同樣作為推進計畫的一環,提供高齡、身心障礙、外國人、嬰幼兒等觀眾群實際鑑賞、創作與發表作品的機會。活動將透過提供展覽的解說與手語,完善戲劇與音樂演出的字幕及體感音響設備等方式,強調透過藝術來實現社會的包容性與多樣性。 這份自2019年起開始策劃,為期9年的政策白皮書,能否減緩東京都複雜的社會問題,也勢必將作為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任內重要的文化政策,受到大眾檢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的讀書術
藝術家如何讀書?讀什麼書?這些書帶給他們創作上什麼啟發?編輯室精選7組古今中外的藝術大師,一窺他們的書單如何作為一盞盞路燈,點亮其創作與生命旅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工作者蔡柏璋的「讀」書術
在有聲書的聲音表演裡遇見每個人的獨特
幾年前有機會接觸到有聲書《鬼地方》(小說作者陳思宏)的錄製,自此開啟我對聲音演繹的另一種想像。原以為讀有聲書跟劇場裡「讀劇」沒什麼兩樣,應該不是件太難的差事,殊不知整個錄製過程算是折騰(磨練)了許久。最主要的幾個原因在於: 聲音錄製的媒介與聽眾之間的關係 舞台劇的聲音訓練過程中,常被老師們提醒:不要因為過於仰賴麥克風,就沒有了投射,如果聲音本身是虛的,喇叭再怎麼擴大聽起來還是弱的。當時並沒有特別意識到,麥克風是雙面刃,它會放大優點,同時也會放大缺點。而且每支麥克風呈現出來的音色,以及與聲音演員之間的化學作用都是不同的。因此,朗讀者如何建立與麥克風之間的關係,會是有聲書聲音表演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麥克風能夠放大你聲音裡面許多細緻的表現,即使只是輕輕的氣音,或者是呼吸聲,在只有聽覺的前提之下,都會有頗強烈的指涉性及戲劇效果。另一方面,麥克風也逼迫你去調整原本習慣的投射方式。簡單來說,如果用平常在舞台上習慣的投射方式錄製有聲書,結果可能會慘不忍睹,因為聽眾與聲音之間的關係,往往是極為親密的(尤其很多人都是帶著耳機聽),好似有人在你的耳朵旁說話一般。如何在這樣「親密的範圍」內,用適當的聲量,依舊呈現不同力道的起承轉合,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在舞台上我們常說,演員內心糾結到無以復加,如果觀眾沒有感覺,這個表演就是沒有效果。在沒有視覺的輔助前提下,我們更要把聲音本身視為一個身體的行動、一個舞蹈的流動。我自己戲稱有聲書必須要建立一種「聽感」,雖說這個聽感的審美和標準因人而異,諸多眉角仍仰賴表演者重新去思考和定義;舉凡有些破音字到底該念「正確」的,還是念大家習慣聽的(念ㄞˊ症還是ㄧㄢˊ症呢?),也是我們常常陷入糾結的地方。 聲音掌控度的高度要求 錄製《鬼地方》的過程中,我最常被錄音師提醒的一件事就是「口水音」。這種聲音往往是表演者自身多年累積的舊習慣,也是我在錄製有聲書之前從未察覺到的。口水音在純然聽覺的環境下會被突顯出來,就像是一個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清脆響聲,雖說後製要修掉也不是不行,但出現太頻繁,還是會被要求避免。 其他例如送氣的爆破音及喉擦音(ㄆ、ㄊ、ㄎ、ㄏ)也是我的罩門之一。在舞台上,演員口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與導演談讀劇
胡錦筵X洪千涵:讀出劇本裡的聲音
讀劇,雖是「讀」卻不只是「閱讀」,它一直是劇本創作到正式演出間的排練方式,也陸續發展成公開、或是售票的演出形式以相對簡單的劇場手法來呈現劇本,可能是正式演出前的嘗鮮、或試演,也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展演方法。而身為創作者的編劇與導演該如何看待讀劇?或是在讀劇演出之後怎麼繼續面對這個劇本?我們邀請到去年在臺北藝術節「北車寫作計畫」中發表《嗚嗚嗚OHOHOH》讀劇(影像版),然後即將於今年正式演出為《北棲》的編劇胡錦筵與導演洪千涵,聊聊他們眼中的讀劇。
-
紐約
林肯中心廣場化身紐約最大舞池
5月到8月,林肯中心廣場變成了紐約最大的戶外舞池,有個直徑10英呎、1,300磅重的吸睛迪斯可閃光球。這是新任藝術長唐柯(Shanta Thake)上任後第1個大節目《夏日我城》(Summer for the City)的核心,讓林肯中心所有戶外場地,都活化成有音樂、舞蹈、表演,讓紐約人可當觀眾也可當表演者的大舞台。 長達3個月的《夏日我城》邀請了上千名表演者,排出超過300個節目,分布在10個戶外場地和3個室內場地。以迪斯可球為中心的舞池是最亮眼的地標,林肯中心稱其為「綠洲」(Oasis),說明了主辦單位的期望:這會是個讓紐約人在酷暑中駐足停留的地方。不同的樂團或DJ在「綠洲」現場提供音樂,讓人跳舞,涵括舞曲、爵士、搖滾、拉丁、嘻哈、鄉村等,有的場次可讓闔家共舞,有的是戴了耳機的「無聲迪斯可」,據說能讓人緩解焦慮。 另一個別出心裁的設計是把地下車道改裝成Speakeasy,這原是1920年代禁酒令時期的地下非法酒家,酒客邊喝酒邊看爵士大樂團、脫衣舞等表演,現在變身為節目的一部分,也為林肯中心增添了鄉土味。其他演出還有歌唱、現代舞、印度舞、佛朗明哥、原民舞蹈、韓國鼓舞、古典樂、流行音樂、脫口秀、親子節目、說故事、同志節目、聽障節目、戶外電影、視覺藝術等。 《夏日我城》有很大一部分與過去的林肯中心戶外節、莫札特再現音樂節、Mid-Summer Swing雷同,唐柯表示目的就是要打破不同節目的疆界,希望為某一類型表演而來的人,也可能剛好看到其他表演就留下來。所有節目不是免費就是自由樂捐,鼓勵大眾的參與。她的使命就是要讓林肯中心親民化,現在就看後疫情的紐約人捧不捧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