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香港
回不回得去? 從沒退路中尋進路
雖然疫情趨緩,現場演出逐漸回溫,但在人們的恐懼與防疫距離的限制中,昔日表演藝術的共時感與現場性,短期內是回不去了。香港的團隊試圖從中找出新的進路,線上讀劇、直播演出紛紛出籠,就算無法賺回成本,也至少讓劇場人可以繼續創作與生活。但隨著團隊開拓演出直播的可能,數量亦愈來愈多,眾多演出同時爭奪觀眾的時間,量的飽和反而成為了最大的挑戰。而線上演出的美學實驗,也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空間
-
音樂 NSO歌劇音樂會《蝴蝶夫人》
從寫實議題到文化投射 唱一場世紀交織的愛戀
浦契尼的《蝴蝶夫人》膾炙人口,演出歷久不衰,始終是歌劇迷心中的經典。繼廿五周年時與澳洲歌劇團合作全本,NSO將在本樂季尾聲推出《蝴蝶夫人》歌劇音樂會,由台灣女高音林玲慧擔綱女主角,讓這部東西音樂元素交織、反映當時社會寫實議題與文化的淒美愛情歌劇,再度繞梁耳際、打動人心。
-
音樂 第二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
世間雖多變 傳承期許不停歇
在全球疫情仍然緊繃下,第二屆台北大師星秀音樂節仍決定於八月初登場,同樣結合一系列課程與大師班,還有參與名師群的精采音樂會。適逢小提琴大師艾薩克.史坦百歲誕辰,藝術總監林昭亮特別設立了「史坦@100小提琴大師班」,期待透過富含啟發性的教學互動,可以讓年輕小提琴家擷取重要的音樂觀念和態度,獲得一生受用的體悟。
-
舞蹈 《攏是為著.陳武康》的編創實驗
傑宏.貝爾寫舞譜 陳武康長出舞蹈血肉
傑宏.貝爾的作品連續三年來到臺北藝術節,今年是與陳武康合作的獨舞《攏是為著.陳武康》,以「舞譜」為媒介進行跨國工作,由傑宏.貝爾架出骨架,陳武康長出血肉,模糊了編舞者/表演者、創作者/執行者的權力關係,「去年《非跳不可》是為他服務、轉譯他的作品;這回我是他的舞者,但我同時也是我自己的舞者,這非常有趣。」陳武康笑:「結果莫名其妙地做了一個獨舞展!」
-
親子 2020臺北兒童藝術節《小路決定要去遠方》
魔幻中 一起面對生命的真實感受
由獲得二○一九年「兒童戲劇劇本創作」首獎編劇吳彥霆,與明日和合製作所導演洪千涵合作的《小路決定要去遠方》,故事主軸是親子關係的情緒處理和理解,吳彥霆將劇本定位為「大朋友小朋友劇場」,也企圖打破台灣兒童劇教條、可愛的刻板樣貌,洪千涵則將以很生活、很日常的道具取代兒童劇常見的華麗布景,嘗試將所有虛幻情節裡的體驗返還現實。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蘭與姑婆芋 「野」出框架的自然
初夏午後,林宜瑾配合廟公的步伐,端著被請吃的甜湯,問:「老樹公幾年啦?」老人仰頭望向巨木,「齁,一百、兩百多年囉!」蹲在一旁的林素蓮,摟著親人的黑狗,操著流利的台語,漫不經心地追問:「哩去𨑨迌,會跟老樹公講嗎?」 老人流著汗,揮了揮手,大笑:「不敢啦,每天都要來,祂要我來敬茶、拜拜呀。」 老廟公樂呵呵地與兩位編舞家聊起了日常,這位老人長駐廟口,與神明、植物、各色鄰里相伴,林宜瑾、林素蓮也是。 林宜瑾有著從小對著床邊盆栽哼歌,自得其樂的少女習慣,如今,面朝淡水河的八里排練場與寓所種滿了大量植物,並即將開啟「大樹公」田調研究;逛花市則是林素蓮的日常娛樂,可以為了陽台心愛的植物們浪擲時光,綠珊瑚、海葡萄、春羽、琴葉榕、椰子、酪梨樹各色的綠恣意堆疊在頂加公寓的寬闊陽台,有的巨大如盆,有的扭曲如異形,有的素樸如野花。 「我是蘭花類吧?」要她們用心愛的植物形容自己,宜瑾描繪出自己的形狀:「白,帶淡粉色的,小小朵的蘭。」素蓮睜大眼睛,點頭如搗蒜:「有欸!我直覺這氣味是對的!」這位全身黑的綠手指,接著指向陽台角落巨大的植物:「台灣路邊非常多姑婆芋,像那棵就是我挖回來種的,我就像它。性喜陰暗、潮濕,看似無害、隨處可見,但其實有毒。我脾氣不好,很多固執的稜角。」她坦蕩蕩地自我分析,「原本想選個全日照的植物,因為我曾經參加過田徑隊,很陽光,但現在更偏向躲在暗處現階段的我應該就是姑婆芋了。」 一朵蘭,一株姑婆芋,兩位編舞家性格殊異,卻同樣舞蹈科班出身,是同校畢業的學姐妹。 宜瑾和素蓮從小習舞,有著相似的成長歷程,也同樣喜愛植物的野,不經雕琢的蓬勃生機。她們認為,那「野性」的光輝,同樣存在於長年一起工作的「素人」「身體經驗、訓練比較少」的表演者,她們走進土地,靠近邊緣,打破了藝術/非藝術、舞蹈/非舞蹈、專業/非專業、傳統/非傳統的界線,選擇更開闊的身體,要為舞蹈騰出想像空間。 在新點子實驗場《吃土》、《從一數到五》首演前夕,讓蘭花與姑婆芋引路,從各自的日常生活場景介紹正在進行的工作,並談談對 #植物 #身體 #素人跳舞 #家 的想法。
-
戲劇
拋擲垃圾的弧線
《倒垃圾》雖在娛樂間提煉出生活況味,也有撫慰人心的企圖與張力;卻在含糊的演唱歌詞、僵硬的舞動肢體與過多的歌曲編排間,被看似流暢卻又過於猛力而感到壓力重重的敘事節奏推著走,因而錯失了原本拋擲垃圾時可以擁有的更美麗的弧線。
-
ARTalks
看到的是鳥還是鳥籠
因應多聲道展場,王特別找來演奏者演奏,再把錄音片段以類似隨機的方式分配道不同聲道上,產生鼓聲並未再套用其他音響效果,卻像回音一樣在空間中迴盪的錯覺。這樣的安排可以解釋成作者刻意在同樣的空間規劃中營造疏離感,但也可以解釋成一種利用視覺暫留原理,拉緊放鬆卡紙兩端的橡皮筋,讓卡紙一面的小鳥「關進」卡紙另一面鳥籠裡的老玩具。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升級表演藝術圖書館 為民眾與兩廳院「搭橋」
兩廳院的表演藝術圖書館於一九九三年成立,典藏包括兩廳院主辦節目海報、節目單、錄影帶、數位光碟、每日演出錄影音等,累積館藏至今十九萬件。廿多年來,歷經幾經調整,圖書館一直是被討論的焦點。二○一八年起,從內部提議轉型,圖書館將重新思考館藏策略及空間運用規劃,並於今年啟動圖書館升級專案。 在兩廳院「藝術共融」的脈絡下,該如何打造一個屬於大家的圖書館?藝術總監劉怡汝決定搭起橋梁,讓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因任何預先設下的規範而被屏障。她堅信:「如果兩廳院只服務文化菁英,那就希望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透過兩廳院,都成為文化菁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疫波未平 祝融再起
肺炎疫情,是帶給全人類的浩劫,也迫使我們去正視所處環境,並嘗試做出反應。而紙風車劇團在解封前夕遭遇的這場大火,看似劇團自身的劫難,但小則關乎劇團倉儲、排練場等問題,大則反映台灣劇場甚至是藝文創作環境的生存危機。天災還人禍,實則難分,但直指積習已久卻至今未解(甚至無力解決)的台灣劇場生態、環境與體質。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應當代社會 展現世代新態度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於六月六日公布得獎名單,從十七組入圍作品中選出並頒發三項大獎:視覺藝術獎由陳以軒個展《委託製作》拿下,表演藝術獎頒給王世偉主創的《群眾》,年度大獎則由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奪得。本屆的創作作品彰顯了一種「世代的新態度」,展現出當今創作者「面對嚴肅議題,以直面真實的手法,帶給觀眾巨大的想像和開放的解釋空間」。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照著口令「動作」 DIY家具的虛擬幸福異境
由視覺藝術家西奧.梅西耶與編舞家史蒂芬.米歇爾合作的《經濟實惠的解決方案》,以瑞典宜家(IKEA)家具的DIY使用說明手冊為起點,演出者照著指令組裝家具、舞動身體,一步步建構出「幸福」的空間與自我黑色幽默的表演,質疑虛擬幸福背後的意識形態,而數位化身體或標準化組裝的命題也呼應了武漢肺炎的當前情況。
-
藝@CD
民主的絃樂四重奏 經典中揮灑創意
貝多芬的十六首絃樂四重奏是室內樂經典,成軍廿年的艾班絃樂四重奏原本要在樂聖兩百五十年誕辰的今年巡迴世界演出這組作品,可惜因疫情止步,好在有去年底今年初錄製好的七張CD全集,讓樂迷仍能聆賞他們的詮釋與創意。不能錯過的還有成軍半世紀的阿班.貝爾格絃樂四重奏的大全集錄音,不止有貝多芬,總共收錄廿八位作曲家共一百多部作品,讓樂迷聽好聽滿。
-
藝@書
雪落無聲的哀傷情痕
《尋琴者》以情傷為引,尋琴即尋情,彈琴更談情。在書中,郭強生操持節制且簡淨的語言,情緒沉著且飽滿,每個句子都彷彿雪適切落下,冷卻疼痛。他以愛情為覘孔,拉闊情感成像,悠悠敘述哀傷痛悔,每一個字,都是清楚深刻的單音音符,質感靜雅,不躁鬧,氣韻更貼合貫串全書的主題曲:拉赫瑪尼諾夫的〈無言歌〉。
-
藝@展覽
數位世界的同化者
藝術家鄭先喻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能源實驗裝置的創作為主,內容大多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的關係,並以詼諧方式賦予作品生命象徵或存在的意義。近期在台北空總展出的個展「同化者」,鄭先喻透過各種互動式創作,邀請參觀者經此思索科技對人類生活與行為的影響,領略到人們享受科技帶來的便捷同時,也需承擔焦慮與不安全感。
-
藝@電影
走過疫情空窗 誰來領國片風騷?
因受武漢肺炎疫情,上半年國片數量驟減,半年的國片總票房還不到一億台幣,現在來到後疫情時代,又有哪些國片值得關注?命運曲折、延宕六年終於要上檔的《打噴嚏》,入選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國際競賽的《破處》,電影大師蔡明亮的新作《日子》久違電影院的國片影迷,趁此機會好好支持一下吧!
-
藝視窗 News
文化部推出「藝FUN券」 國表藝三館再加碼
【台灣】 文化部推出「藝FUN券」 國表藝三館再加碼 為振興藝文產業發展,鼓勵民眾於疫情趨緩後擴大藝文消費,繼行政院振興三倍券後,文化部加碼推出每份600元之「藝FUN券」,預計發行200萬份。為讓民眾可以更便利、公平地取得「藝FUN券」,將於7月18日上午9點至20日下午9點,開放民眾一人一機下載「藝FUN券」APP並完成註冊,另於7月21日中午12點採公開抽籤方式,公布獲得「藝FUN券」的幸運人選。 文化部表示,「藝FUN券」將於7月21日中午12點,邀請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與文化部長李永得共同進行抽籤,並於線上公開直播。幸運獲得「藝FUN券」的民眾即可於7月22日中午12 點起於博物館、演藝廳、書店、唱片行、電影院、Live House等,全台超過1萬家以上店家使用。 另為廣邀業者加入「藝FUN券」適用店家行列,文化部也將自7月1至9日於全國北、中、南、東分區辦理8場次招商說明會,向藝文業者介紹「藝FUN券」店家註冊、使用及撥款方式。 文化部指出,民眾只要透過 APP 提供的藝文店家地圖,隨時可查詢附近可使用「藝FUN券」的藝文場域及店家,消費時只要掃描店家QR Code或讓店家掃描付款QR Code,即完成付款。此外,為符合藝文展演消費使用特性,亦特別規劃「藝FUN券」在「線上交易,出門消費」原則下,可於網路預購票券平台,訂購藝文展演票券、電影票,以及付費參與藝文活動。 關於「藝FUN券」相關問題可洽客服專線(02-77457979)及客服信箱(artsfungo@tradevan.com.tw),亦可參考文化部「協助受疫情影響之文化藝術事業防疫及紓困振興專區─藝FUN券專區」(www.moc.gov.tw/webarticle_111116.html
-
世紀當代舞團《荒塚的繁花》 探戈與京劇交織穿越時空情愛
專精探戈的編舞家陳維寧,首次與出身京劇世家、擅長街舞的編舞家莫天昀共同創作《荒塚的繁花》,並聯手入圍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樂手巫康裘及台灣京劇演員張化緯(張雲崴),傾心交織穿越時空的情愛,在日月星辰中,期盼繁華璀璨的雋永。
-
全民大劇團《倒垃圾》 用音樂拋開上半年的鬱悶
疫情過後,表演藝術漸漸回溫,全民大劇團推出以「斷捨離」為主題的《倒垃圾》,找來高慧君、凱爾、夏宇童、倪安東、王鏡冠、賴盈螢等實力唱將共同演出,希望透過好聽的音樂,讓觀眾一掃上半年的疫情鬱悶。
-
2020臺北藝術節 疫情中展現劇場重要價值
第廿二屆臺北藝術節將於七月卅一日至九月十三日展開,國際策展人鄧富權以「Super@#$%?」為策展主題,思考疫情前後,人類追求「Super」的意義和後果;此外,也提出本屆另一重要目標:符合安全規範下,使「劇場」繼續作為人們聚集和相遇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