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銳舞︰搖擺的世代》雖在黑盒劇場演出,但沒有觀眾席、沒有清晰的觀演關係,舞者有時會邀請觀眾一起跳舞。(Bob Wong 攝 四維空間 提供)
澳門

實際展演加上主題研討 「非常規空間演出」成澳門劇場秋季熱點

當「環境劇場」已成為被遺忘的名稱,「非常規空間演出」、「非典型空間演出」、「沉浸式」、「漫遊者劇場」、「城市漫遊劇場」、「新空間演藝」等演出分類紛呈,加上近年日常生活的急速數位化,劇場亦開始經常與數位技術連結,生產出新類型的觀演空間與關係。從去年至今,澳門就有超過50部不在常規劇院中舉行的演出,就剛過去的8、9月而言,就有近15部。這幾十部演出大部分屬於「澳門城市藝穗節」的節目,也有部分為民間劇團獨立主辦的製作。就空間分布而言,當中一半發生在古蹟、咖啡店、餐廳中,甚或是在黑盒劇場中但空間運用上以非典型的方式進行,觀眾大部分時間上還是一個觀看者、旁觀者的角色,只是演出中偶有需要觀眾參與、互動元素,不參與也無妨。例如四維空間的《銳舞︰搖擺的世代》便在文化中心黑盒劇場中舉行,但觀眾進場後始發現平常的劇場空間已變裝成「Rave Party」的場所,沒有觀眾席、沒有清晰的觀演關係,舞者有時會邀請觀眾一起跳舞,但大部分時間你也可以靠在場邊觀看整個演出。

《菲常.日常》透過線上影片與聲音體驗,讓觀眾進入菲裔社群的世界。(莫兆忠 攝)
藝@展覽廣告圖片

另一類作品即需要觀眾高度參與,無法安坐在同一場所中,徒步於街道、社區,而且需要使用手機連線到創作團隊預設的聲音檔或線上平台,按照預設的動線、遊戲規則或聲音導航,變成了演出的主要演出者,既在觀看也被觀看,而且觀眾不主動參與,幾乎就無法完成演出。破藝術工作室的《菲常.日常》以探討第二代在澳菲律賓居民的身分認同問題及生存困境為主題,演出分成「深度訪談影片」及「聲音漫遊體驗」兩部分,觀眾可先在網上觀看一段近15鐘3位在澳第二代菲裔年青人的訪談,然後預約日期及時間,拿著團隊派發的小冊子,掃瞄QR code聲檔,聽著一對在澳菲裔父子的對話,並按小冊子指定的路線進入菲律賓族群日常進出的街道、餐廳、商店,踏進這些同城中陌生人的生活軌跡,全程並不會出現任何「演員」,反而進入那些餐廳或商店時,觀眾變成了一個被店內菲裔社群凝視和觀察的他者。

當我們談論「空間」,那「空間」已不只是一個觀看演出的場所,而「劇場」也不只是觀看別人演出的場域。因為在這些非專為演出而設的空間中,「觀看」與「演出」的關係存在著一種不確定性,甚至模糊了劇場與日常、虛構與真實的邊界。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澳門劇場研討會2025」以「再空間」為主題。(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提供)

明天(11月2日),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主辦的「澳門劇場研討會2025」將以「再空間」為主題,所謂「再」,一方面呼應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一向對劇場與城市空間互動的關注,這是繼「行街睇戲:澳門環境劇場文件展」(2013)、「慢走.澳門——澳門環境劇場二十年」(2013)及「空間︰澳門劇場研討會2016」後,該會持續對劇場如何介入歷史場域與社區日常的觀察、記錄與研討。另一方面,「再」也在提問,劇場在「非常規空間」中如何進行空間意義的再生產?如何在政府由上而下的「文化旅遊」政策導向中,創造出另類敘事與感知的空間?整個研討會分為〈歷史空間〉、〈漫遊空間〉與〈總結座談〉3段,除多位澳門劇場創作人和評論人出席分享案例和研討外,台灣再拒劇團的黃思農、策展人周伶芝,以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陳國慧亦將赴澳擔任分享者及回應嘉賓。

不只有大量在非典型空間上演的劇場作品,還有以「非常規空間演出」為主題的劇場研討會,「非常規空間演出」已成為澳門劇場的夏、秋季熱點。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1/01 ~ 2026/02/01
Authors

作者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