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案4:跑吧!走吧!到自然裡 把身體交給環境,看看會長出什麼
林燕卿
英國宣布全國封城前,才從疫情爆發前的孟加拉趕回英國的林燕卿,也因此擱下了原本參與的許多計畫。以前連走路都覺得累的她,開始了慢跑。「每天慢跑不只是為了鍛鍊身體,也像是一種動態的冥想,可以讓我不那麼焦慮,並且給我一種可以支配自己的感覺。」近年醉心於影像創作的林燕卿,也在慢跑中拍攝大量影像,「這些影像既是讓我內心平靜的力量,卻同時也是焦慮的來源。很多東西其實都是一體兩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案4:跑吧!走吧!到自然裡 把身體交給環境,看看會長出什麼
徐家輝
原本只是來台十天的緊湊工作期,旅居柏林的跨界藝術家徐家輝,竟就此留在台灣將近半年。去年來台演出《極黑之暗》、今年繼續推出《超自然神樂乩》,徐家輝的創作與田調密不可分,所以這半年他爬山、環島,走進那些自然環境、神明文化之地,用身體去體驗領會。後疫情時代,政府要劇場在1.5公尺的距離規定中開啟,但對愛自由的徐家輝來說,他依然故我,要劇場的流動發生在劇場,他說:「我覺得沒有變啊!我們做劇場,做舞蹈的,就是要現場,就是要互動啊!」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案5:館休,人不休 跨國場館休館時期的零接觸提案
歐、美場館的防疫期間特別企畫
封城,讓演出取消,也阻斷了觀眾前往劇場的路,但觀眾不能來,劇場就主動出擊,去「接觸」他們吧!本文介紹數個歐美知名場館的特別企畫,透過電話、廣播、網路等媒介,劇場依舊散布著藝術的能量,分享、交流、聆聽、安慰,讓焦慮的人們,藉著藝術的出口,在暗沉的瘟疫天空下,依舊看得到些許陽光
-
戲曲
確認「偶」的位置
《情─掌中家族》讓故事回到偶身上,更因舞台畫面的建構主演與戲偶都在等高的舞台空間,使得「人─偶」、「真實─虛構」的指涉關係被確立,替彼此奠定發話的權力。同時,結局的中斷與未言也得以接續到主演王凱生身上、真實人生。於是「偶的位置」才被準確指認,作為全戲最有意識的設計,也重新回應整個作品,甚至是王凱生作為創作本體。
-
ARTalks
臨若,關於許懿婷的創作
除了漂浮於空中的身體之外,看得出來「邊界」、「權力」等命題,是創作者想要從身體所延伸出來探討的焦點。因此,在形式相對清晰,但也相對「古典」的行為藝術範疇裡,她的作品又延伸出了「行動介入」的動態關係,這種依然運用著身體,借助著「行為」這個概念,可是也同時包納著(或者夾雜著)某種邊界地誌學的踏查,是與往昔的行為藝術不同之處。此外,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這些創作背後所隱含的某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流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協助制度建立,還是干預「專業治理」?
《臺北市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設置自治條例》爭議,始於四月底在市議會法規會討論草案的過程中,議員主張北藝中心董監事任期與臺北流行音樂中心一樣採二年一任,與文化局和北藝中心主張的四年未能達成共識。消息傳出也引發業界譁然,認為不符合表演藝術界的需求,此外還有董事長有給職、市府指派常務監事等爭議。此設置條例已於五月廿日在臺北市議會二讀通過,上述爭議仍照原案,是否埋下日後北藝中心的經營隱憂,有待觀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演出暫停舞台不落幕 八團聯手尋找舞台新星
為疫情而暫停演出的各劇團,在劇場歇止的此刻,仍未停下推動舞台未來的腳步,由全民大劇團團長謝念祖發起,聯合天作之合劇場、台南人劇團、果陀劇場,及故事工廠、楊景翔演劇團、綠光劇團、瘋戲樂工作室等七團隊共同辦理了前所未有的「2020舞台劇潛力新星甄選會」,並在國家兩廳院的協力下,讓這些潛藏的表演人才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一展才藝,為劇場增添生力軍。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瘟疫危機時,共生物種的政治告白
由莉蒂西亞.杜希自編自導自演的《渴望,與一批馬的二重奏嘗試》,由她與一匹真正的白馬Corazon同台共演,單口相聲、日記告白般訴說與白馬君跨越藩籬的不可能關係,除了是跨物種、語言、差異的渴望之外,更是想像不同世界、階級相互信任一同生活,是一場極為政治的宣言告白。在瘟疫危機的此時,人馬的「虛構」戀情,「創造」親屬關係的可能,也正如當下面對不斷變異的病毒,不斷提醒我們學著「改變」學著超越既定藩籬框架。
-
藝@書
認識指揮這一行
《大指揮家與古典音樂》作者莫切里雖非眾所周知的一線國際指揮大師,但也是大有來頭,曾指揮過伯恩斯坦作品的首演,灌錄過超過七十張唱片,曾獲得東尼獎、奧立佛獎,以及葛萊美獎、留聲機獎、金音叉獎等。其文筆也頗受肯定,他的這本書不是寫給專業人士的專業書籍,也不是讓讀者看完此書可以習得指揮技巧的手冊,而是讓讀者認識指揮這一行,滿足讀者的好奇。
-
藝@展覽
打開犬儒的潘朵拉之盒
「犬儒共和國」位於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內的「大使館」,正在展出藝術家姚瑞中的個展,展出作品都與「犬儒共和國」相關其實這個虛擬國度正是姚瑞中個展的名稱,透過四件錄像作品,探討台灣與美、中強國之間複雜曖昧的依存關係。嘲弄、撩撥政治和歷史的底線,是姚瑞中卅多年來一貫的創作特質,他以「犬儒共和國」比喻和台灣一樣曾經被殖民的小國,透過和魔鬼(強權)達成的各種協議,爭取在國際生存的空間。
-
藝@電影
大林宣彥 玩弄時空荒謬的魔法大師
疫情趨緩後,各種展演活動也陸續開展,將在六月下旬上陣的台北電影節以日本有「影像魔法師」美稱、甫於四月份辭世的大林宣彥為此次的「導演專題」主角,將推出多部一九八六年之前難得一見的作品,包含其創作初期執導的八厘米及十六厘米實驗短片,與踏入商業影壇推出的邪典電影經典《鬼怪屋》、「尾道三部曲」之前兩部等,讓影迷看到這位在電影中玩弄時空荒謬的大師之創作成長歷程。
-
藝視窗 News
C-LAB打造支持補給陣線 透過雙軌機制與創作者逗陣行
【台灣】 C-LAB打造支持補給陣線 透過雙軌機制與創作者逗陣行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對藝文活動、藝文產業造成之衝擊,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分別以「實驗研發支持」與「數位展演支持」雙軌抗疫振興機制,整合新舊計畫、搭配公開徵件與硬體建置等匯整,秉持「挺人才、釋資源、創連結」的精神,陪伴文化實驗工作者在本波疫情中,持續累積創新研發能量。 在實驗研發支持機制中,除了提升補助件數,共計提供2,150萬的支持經費外,也將推出新冠肺炎疫情發展藝術社會參與計畫,包括「#COVID19DAILY 藝術行動計畫」及「#COVID19DAILY 公眾影像創作計畫」,其中「藝術行動計畫」公開徵求藝術、設計、科研工程等跨學科工作者共同參加,以藝術行動主義結合科技媒體,提出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有益全球社會公眾之藝術社會參與實踐計畫。本項目將提供至多50萬元補助經費,C-LAB並同步提供線上平台、實體空間與專業設備等資源,提供團隊進行創作、記錄與階段性成果分享。「公眾影像創作計畫」則以當代數位人文思考,募集疫情當下的公眾影像,重視公眾參與和社會實踐,以囊括更多人文關懷、影像紀實與被忽略的生命故事。(詳情請見clab.org.tw/covid19dailyclab/) 在數位展演支持方面,為鼓勵藝文工作者於疫情期間,開發及應用全新替代舞台,順應防疫期間的線上趨勢,C-LAB建置新的虛實整合的協作暨傳播機制。如即將建置完成的「C-LAB直播間」,是一個具備專業攝影與高速網路設備的全新直播空間,將無償提供給藝文工作者使用。而搭配直播間的落成,將同步推出「#Stream C-LAB」線上平台徵件計畫,將鼓勵當代文化相關領域的工作團隊,透過網路直播形式開發新型態的線上展演可能,每案將提供至多15萬元補助經費,C-LA
-
焦點專題 Focus
兩廳院售票系統2013-2019分析報告
兩廳院售票系統2013-2019分析報告
-
焦點專題 Focus 地區走勢、消費行為、疫情震盪……
解碼大數據 透析表演藝術產業實況
近年來,台灣表演藝術產業漸次動盪。不論是從網路使用等軟性影響,到各大國家級場館陸續開幕之硬體層面,或是COVID-19疫情的突發事件,我們面臨著一個高速轉變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我們是否對自身所處的位置,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們對產業的感覺,又與事實有多少落差? 本次延續去年之數據分析,以兩廳院售票系統各節目之銷售資訊、各會員之訂單資訊以及會員基本資料為基底,對台灣表演藝術產業進行宏觀性的檢視。雖然兩廳院售票系統並非台灣唯一之藝文票券售票系統,但身為最大之藝文購票系統,自對於台灣整體表演藝術生態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另外雖然有大量非會員之購票,但由於會員購票之總金額超過全體系統消費之六成,故會員之分析仍對於消費者面貌之刻劃有一定程度之代表性。 本年度延續去年之分析,對於節目端與消費端皆有所著墨。在節目端關於產值、場次、平均票房等方面,今年度進一步探究各地區之走勢,試圖理解台灣各區表演藝術產業發展之差異。而就會員消費方面,我們延續去年的會員消費習性研究,持續觀察台灣表演藝術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我們亦延續去年程序,探討新設場館與節目排名。就新設場館的部分,今年新增高雄衛武營的部分,觀察高雄衛武營開幕對高雄地區之影響。而就節目排名的部分,由於大型演出之總售票張數自然較高,總排名前十名基本以大型演出為主,因此今年新增中小型規模演出之排名,試圖觀察台灣不同規模演出之發展。 最後,本年度針對COVID-19之影響進行特別探討,試圖分析疫情對台灣表演藝術產業之影響。以上諸點雖然僅能就台灣表演藝術產業之總體層面,進行概括式的分析,很難類推至個別節目、個別團體、個別消費者或個別場館的狀況,但至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分析,將量化分析與管理的概念,進一步推入表演藝術產業之觀察、研究與營運中。 文字|高竹嵐 國立交通大學統計學研究所副教授、前A劇團音樂總監
-
焦點專題 Focus
全台地區 一探究竟
近年各地新興藝文場館興起,為深究總體數據趨勢變因,我們從「全台地區」及「大中小型演出」面向分析提煉,透過差異化數據解讀,看見更多可能。
-
焦點專題 Focus
大中小型演出 加場解密
近年各地新興藝文場館興起,為深究總體數據趨勢變因,除了洞察「全台地區」,另加場「大中小型演出」解密場,勾勒更多可能的數據輪廓。 大中小型演出定義依節目「每場可售票數規模」預設觀察(非以場館座位數規模為定義),可售票數規模參考全台場館觀眾席數預設平均值。 大型:可售票數800張以上 中型:可售票數200~799張 小型:可售票數199張以下
-
焦點專題 Focus
購票行為大解密
每場表演節目都是獨一無二,如何開發觀眾走向劇場,更是行銷人的 永久課題,剖析近7年兩廳院售票系統會員樣貌與消費行為,輔助團隊 及場館在行銷與觀眾對話的各種可能面向。 統計資料以2013-2019年兩廳院售票系統會員登入且實際購票會員數106萬人、售票張數659萬張進行分析。
-
焦點專題 Focus
2019年人氣大排行
想知道2019年觀眾參與熱度最高節目有哪些?以節目分類「現代戲劇」、「傳統戲曲」、「音樂」及「舞蹈」前10名節目;除了節目類別,特別從不同面向統計中小型演出節目排行(依據每場節目可售票數規模定義中小型演出,未包含場館是否開設原有最大觀眾席數之考量),一探2019年觀眾參與偏好趨勢。 中型:可售票數200~799張 小型:可售票數199張以下
-
焦點專題 Focus
是喜新厭舊,還是舊愛最美?
就整體生態而言,作品能夠重演或巡演,是打磨優化與回收成本的機會,而新作品演出則像是產業的研發創新能量,兩者能維持某種平衡比例,生態才是有機且健康。本文透過兩廳院售票系統數據分析報告針對二○一三年至二○一九年在兩廳院售票系統銷售的國內戲劇類節目作品進行分析,從新、舊作的演出規模、演出地區與產值等面向進行觀察與探討。
-
焦點專題 Focus
本地外地看客皆成長 新興劇場帶動藝術消費力
自二○一六年迄今,陸續有臺中國家歌劇院、屏東演藝廳及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的開幕營運,這些新場館對帶動中南部地區表演藝術觀賞風氣,是否有一定的幫助?透過這次的兩廳院售票系統二○一三年至二○一九年數據分析,可以看到這些新場館的確對開發在地觀眾與吸引外地觀眾上有相當的效益,也吸引了許多首度購票進場的觀眾,著實成為重要的藝術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