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將在「Cute Fest」嬰幼兒藝術節演出的本地創作《親親.媽咪.大Tummy》。(大老鼠兒童戲劇團 提供)
澳門

嬰幼兒藝術節「Cute Fest」將登場 澳門兒童劇場更趨近以兒童為中心

緊接官方主辦的「第二屆澳門國際兒童節」之後,由「大老鼠兒童戲劇團」舉辦、澳門嬰幼兒藝術創新網絡協會協辦的「Cute Fest」嬰幼兒藝術節,將於9月4日至14日舉行,來自澳門、新加坡、澳洲、波蘭等地的嬰幼兒劇場團體、導師將在澳門密集舉行演出、講座及工作坊。該藝術節延伸自「大老鼠」自2020年底開展之「推廣及發展嬰幼兒劇場計畫」,原預計於2023年舉行,由於疫情及政府資助條例的限制,延至今年發生。主辦單位除推出本地創作的《親親.媽咪.大Tummy》外,也邀請了波蘭亞杜飛劇團的幼兒音樂劇場《紙先生Satie》及新加坡The Artground的嬰幼兒舞蹈劇場《跳進繽紛畫室》到澳門演出。此外亦將舉辦多場分別為家長、幼教工作者和劇場工作者而設的分享講座及工作坊,雖然首次舉辦但已具相當規模及國際化,也是澳門各個民辦藝術節、戲劇節中,唯一以兒童、嬰幼兒為對象的。

「Cute Fest」嬰幼兒藝術節的活動宣傳DM。(大老鼠兒童戲劇團 提供)

2015年4月,芬蘭Auraco舞團應澳門劇團足跡之邀,在澳門舊法院黑盒劇場演出了為兩歲半以下之幼兒及家長而創作的《me me》,沒有語言、故事,沒有布景、燈光、音效、觀眾席,3場演出快速爆滿。可是在Auraco離開後,澳門嬰幼兒劇場並沒有繼續發展。直至2018年,「大老鼠」以「觀眾年齡向零發展」的探索方向,透過澳門城市藝穗節的平台,邀請當時澳洲Polygolt劇團藝術總監 Sue Giles 來澳主持「嬰兒劇場創意製作工作坊」,並於同年發表首部原創嬰兒劇場《親親.泡泡.郁郁貢》,澳門的嬰幼兒劇場才宣告正式啟航。澳門兒童劇場發展相對緩慢,成立於2012年的「大老鼠兒童戲劇團」不過是澳門劇場史上第2個專門以兒童為對象的劇場團體。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
將在「Cute Fest」演出的波蘭亞杜飛劇團《紙先生Satie》。(大老鼠兒童戲劇團 提供)

澳門家長想帶小孩進劇場看戲,過去要不就要等劇場團體偶爾製作以兒童為對象的演出,要不就是官方場館、單位引進的兒童劇目。2004年,藝術空間「牛房倉庫」的「夏日兒童藝術樂園」開始與不同劇場團體如「石頭公社」、「凹凸之外」、「足跡」等合作,每年舉行針對兒童觀眾的演出,開展了一道相對持續的兒童演藝風景,這些團體的演出都偏向小劇場模式。2007年「小山藝術會」成立後,澳門才開始有了專門的兒童劇團,該團以大型舞台製作為主,借鏡香港主流兒童劇場模式,經常有作品在澳門藝術節和文化中心的舞台上演。另一方面,「足跡」亦於2009年開始每年定期到幼稚園巡演兒童偶劇至今,並將作品帶到台灣及香港等地,2016年起,該團每年舉辦「童聚偶遇」兒童劇季,在3、4個月內同時舉行幼稚園巡演、公開演出、工作坊及展覽等,疫情後因資源問題縮減至只有幼稚園巡演及偶劇短片兩項。其他劇團如「石頭公社」、「戲劇農莊」、「怪老樹劇團」亦偶有一些為兒童、親子而設的劇場演出及社區巡演。加上2015至2019年間,文化局澳門藝術節每年從歐美引進不少題材到形式都異於本土兒童劇場的親子節目,在民間藝團和官方的共同刺激下,兒童演藝在這幾年間朝向更多元的發展。

大老鼠兒童戲劇團為澳門嬰幼兒劇場的主要推手,圖為該團演出劇照。(大老鼠兒童戲劇團 提供)

過去澳門兒童劇場,不管劇場公演還是學校巡演,幾乎都以成人演給兒童看的,近年由於「小山」、「大老鼠」、「Gugumelo藝術星球」等劇團及教育機構積極開辦具規模及持續性的兒童演藝課程,培訓兒童演員,也許基於「學員呈現」及觀眾拓展的需要,兒童上台演出成為近年兒童劇場不可忽視的現象,起初是專業演員與兒童演員同台演出,後來更有全兒童演員出演的趨勢,純粹由成人演給兒童看的戲反而愈來愈少。「大老鼠」最近一次的公演《外掛玩家》更大膽地跳脫「參與至上」的學員呈現模式,以專業音樂劇的製作規模進行演員甄選、訓練、排練及演出,演出、製作水平也不會比其他劇場團體比下去。

將在「Cute Fest」演出的新加坡The Artground《跳進繽紛畫室》。(大老鼠兒童戲劇團 提供)

如果以2007年「小山藝術會」成立作為澳門兒童劇場發展的分水嶺,2018年「大老鼠」開啟嬰幼兒劇場領域,則標誌著澳門兒童劇場更趨近以兒童為中心的新發展。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8/31 ~ 2025/11/30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