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經典電影舞台再現 追探永恆議題
凡.霍夫的劇場作品特色之一就是電影劇本的改編,他將一九六、七○年代導演柏格曼、卡薩維玆、帕索里尼、維斯康堤和安東尼奧尼等人的經典電影搬上舞台,用劇場語彙與空間調度重新詮釋,讓這些電影與當代社會連結映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揭露赤裸人性 挑逗偷窺、同謀的罪惡
凡.霍夫要挖掘的是在理性文明的社會行為表象下,所隱藏的脆弱、自私、嫉妒等人性黑暗面,熱中於多媒體呈現的他,常用多台攝影機與數面屏幕做現場實況錄像,並馬上投影到舞台上,使影像與表演同步。他說:「錄像在於讓觀眾能夠更清楚故事與人物,同時,也是去強調人物內在的絕望與淺薄。」藉此,凡.霍夫讓觀眾窺探角色內心,也挑起觀眾偷窺、甚至是同謀的罪惡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阿姆斯特丹劇團藝術總監
伊沃.凡.霍夫 挑戰最極端、最美也最親密的演出
創作興趣廣泛、不被框架束縛的凡.霍夫,也樂於走出歐陸,帶著劇團與作品「到世界看看」。他表示,他特意選擇造訪東方,因為「東方有著非常不同的文化與戲劇場景,而這很令人興奮。」而且,「看向未來及我們所處的世界,切斷與亞洲的聯繫將會是一個犯罪行為。」他的《奧塞羅》即將到訪,我們在看戲前先訪問導演本人,請他一談他的創作與劇場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舞台設計師
楊.維斯維爾德 讓演員與觀眾一起創造新的真實
凡.霍夫的左右手、舞台設計師楊.維斯維爾德,可說是讓凡.霍夫得以縱橫劇壇的重要創作夥伴,兩人一起激盪,打造出讓觀眾瞠目的舞台風景。維斯維爾德表示,他總是忠於材料的真實本質,他創作的舞台空間從來不會給人有任何的錯覺,因為它不營造幻象。他說:「我想讓演員與觀眾一起創造新的真實讓演員跟觀眾分享這個真實,同時也把觀眾變成這個真實中的一部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奧塞羅》 排他主義的現代寫照
○三年首演的《奧塞羅》,導演凡.霍夫委託摩洛哥裔荷蘭作家哈斐德.布窩札翻譯這個經典劇本,期待突顯他關注的荷蘭社會中的摩洛哥族群議題。劇中的奧塞羅是一個外來者,無法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因此,他最好的朋友伊阿苟的話語,對他來說比眼前真實所見要來得有說服力,也因此造成了他殺妻的悲劇。
-
企畫特輯 Special
詩人繆思跨越六十年 以詩入樂立體展現
知名詩人余光中,生命史迆邐中、港、台、美等地,六十年創作生涯累積的詩、散文、翻譯、評論,建構出其文字四度空間,亦成其巨擘地位。十月下旬在台北登場的香港週「詩人的繆思余光中詩歌音樂會」,以十四首余光中的詩作,邀請晁岱健、曾葉發、陳偉光、鄧樂妍、陳家曦、趙菁文等中港台三地作曲家創作編曲、由香港音樂家演唱,演出將如何立體展現詩人的詩言詩韻?令人期待!
-
企畫特輯 Special
以無言舞動崩毀的世界
由香港導演鄧樹榮與編舞家邢亮、梅卓燕於二○一二年共同創作的舞劇《舞.雷雨》,取材自中國劇作家曹禺成名作,不著一詞,完全以肢體敷演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與情節,讓錯亂時代的崩毀世界,驚心再現。《舞.雷雨》將在十月份「香港週2014」活動隆重登場,讓台灣觀眾有機會透過舞蹈肢體,再次認識這個劇場經典。《舞.雷雨》同時為「2014關渡藝術節」的參與節目。
-
即將上場 Preview 討論愛情 探析人性
《紅與白》 與張愛玲的暗黑慾望共舞
舞蹈空間舞團廿五周年之作《紅與白》,由鄭伊雯編舞、劉守曜導演,以舞蹈演繹張愛玲知名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編舞家鄭伊雯以自身生命歷程反身解讀文本,原作中一男兩女的關係則以九位表演者來表現,而生活中的日常物件也搬上舞台打造象徵。慾望是解讀這個作品的關鍵,舞作中充滿著雙人舞的對峙,卻又在推拉間彷彿衍生愛意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林文中舞團轉型之作
《長河》溯行未來 期盼靜水流深
創團以來以「小」系列打造出舞團品牌特色的編舞家林文中,要用新作《長河》宣告舞團經營與創作方向的轉型林文中舞團要變「大」了!把小劇場走過一遭的體悟沉澱帶回大劇場,是林文中目前所要做的,《長河》從去年《小.結》的身體思考出發,要「像河一樣流動起來,但河要流得長、流得遠。」
-
即將上場 Preview 金枝演社的胡撇仔嚴肅喜劇
《台灣變形記》 喚醒公平正義的行動自覺
有別於《浮浪貢開花》的詼諧喜鬧,導演王榮裕將對大環境的關懷、隱憂與不安投射在新作《台灣變形記》中,國內諸多光怪陸離的荒謬現狀,都出現在情節裡,角色原型亦是你我熟識的台灣民眾甚或新聞人物。創作動機雖嚴肅,但金枝依然發揮「胡撇仔」基因,大玩善惡對決的西部片元素,成為胡搞到極致的嚴肅喜劇。
-
即將上場 Preview 暌違三年再開獨奏會
吳珮菁 六根棒子「打」天下
打擊樂演奏家吳珮菁的六棒演奏,技巧之精湛與創新,已贏得許多國際打擊樂家的讚嘆;暌違三年再開獨奏會,她依然使出六根棒子的絕活,而且「更上層樓」,推出全場全程使用六棒的曲目,給自己最高難度的挑戰!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 首席絃樂團「弓絃上的莫札特」
輕靈樂音 跳躍莫札特的一生
NSO首席絃樂團邀來前維也納愛樂首席、知名小提琴家帕拉希克弗夫,一同以「莫札特」為題,演繹這位音樂神童精采的輕靈樂音。曲目貫穿莫札特的一生,從廿歲寫就的《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到去世前的《A大調豎笛協奏曲》,有如讀了一遍莫札特的生命旅程。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古典音樂穿越劇」 不要你乖乖坐著聽!
穿越時空 體驗「激動」的關鍵時刻
「一場音樂會觀眾除了聆聽外,還能有什麼其他反應?」音樂史上的音樂會,可不全都是大家安安靜靜坐著聽,尤其是某些樂曲的首演「關鍵時刻」!NSO「古典音樂穿越劇」由助理指揮張尹芳構思,挑選四首各時期的代表曲目,她將帶領現代樂迷穿越時空回到當年首演時,體驗當年觀眾的「激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4-2015全球樂季導聆(下)—國際篇
九月,當開季音樂會此起彼落的當兒,知名指揮伊凡.費雪卻在接受訪問時預言:「交響樂團以現在的形式,頂多只剩下十年壽命,並將在未來卅年消失殆盡。」此話一出,有如向樂壇投下震撼彈!有的人心惶惶,但也有人依舊老神在在。 放眼全球新樂季:知名指揮在德奧各大樂團演起大風吹;法國劇院、樂團推陳出新;英美在藝術與票房中找平衡;而亞洲更是歐美名團爭相攻占之地。名團、明星、指揮、觀眾動向為何?本刊邀您為全球新樂季觀相把脈,預測他們的未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英美
在藝術與票房間找平衡 絞盡腦汁吸引新樂迷
在大師凋零、科技當道的當下,為了吸引新世代聽眾走入音樂廳,各大樂團都必須克服「如何在藝術與票房間找到平衡」的難題。從英美樂團的新樂季規劃看來,透過結合電影的「視覺系音樂會」依舊當紅,不管是大師或新生代,明星牌依舊耀眼,但曲目也依舊是貝多芬、德弗札克,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百年老店紐約愛樂,「年輕化」的訴求與規劃,讓人驚嘆老招牌的回春魔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德奧
各大首席指揮開起高峰會 柏林愛樂上演盟主爭霸戰
新樂季中,德奧各大樂團似乎開起「首席指揮高峰會」,包含布隆斯泰特、加堤、尼爾森斯、楊頌斯、拉圖、巴倫波英等,都受邀客席其他樂團,連紐約愛樂的吉伯特也跨海參一腳。另因應拉圖不再續任音樂總監,柏林愛樂進入了物色新任首席指揮的接班布局狀態,這從新一季的樂季手冊上所羅列的客席指揮名單可嗅出一些端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法國
歌劇院推出驚豔製作 主題包裝用心召喚樂迷
法國新樂季中可看到歌劇院的巧心安排,如講究傳統的巴黎歌劇院以非該院傳統的莫札特《後宮誘逃》來開季,求創新的巴士底歌劇院找來電影名導麥可.漢內克執導莫札特《唐.喬望尼》;而巴黎歌劇院管絃樂團則不甘當配角,端出「貝多芬交響曲全集」證明實力。而法國國家管絃與法廣愛樂兩大管絃樂團,也以主題包裝傳統與當代音樂曲目,讓人不要覺得音樂殿堂距離遙遠。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亞洲
夢幻節目不再遙不可及 邀訪名團也要賣力扎根
隨著交通的便利、歐美名團不時受邀到訪,亞洲的樂迷比以前更容易參與各國樂季的活動!中國上海、北京兩大城市排出的樂季陣仗展現大國氣勢,名團、明星熠熠生輝;日本的樂壇一向氣勢領先,東京三多利廳策劃的「維也納音樂黃金週」更具向下扎根的深遠企圖;香港除了有多樣化的主題音樂會,也致力於教育推廣的演出規劃,相當用心。
-
演出評論 Review
崩世代與崩世界
兩位導演似乎都使用了說反話的語言策略,但是反話或反諷,通常表現的是對語言的嫻熟,他們儘管機智外露,卻是用笑鬧表現哭不出來,用流行語彙表達他們對自己的感受詞窮。他們說反話,是因為喪失直接溝通的能力。請別誤會,這不是缺點,反而證明了他們敏銳地抓住了年輕世代的處境。
-
演出評論 Review
擺爛不成反成痞
真實生活的狀態不會完全像導演在創作說明所述的如此單純與單一,還是經由人類複雜的大腦運作,去想像、思索、實踐出來的。因此,生命中「擺爛」的狀態,也不是在舞台上隨便擺幾個芭蕾的動作,讓沒有舞蹈動作底子的人模仿諧擬,引起觀眾竊笑不已,就是一種擺爛,當「擺爛」成為一種態度的時候,就只是淪為一個流裡流氣的痞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