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即將上場
童眞與溫馨的記憶──水柳樹的抱抱樹
南台灣喜愛兒童劇的觀衆們,將和小蕃薯兒童劇團共度溫馨的春天。 小蕃薯兒童劇團是高雄縣立文化中心的實驗劇團,今年的開春新劇《水柳村的抱抱樹》,由兒童文學家李潼編寫,其原童話版創作曾獲「海峽兩岸童話獎」。《水劇》邀請蘇來擔任音樂製作,遠赴義大利編製樂曲;服裝方面由蔡毓芬設計,孟振中擔任舞台設計,呈現一個寫實且親和的中國式童話印象。 《水》劇從一顆老柳樹出發,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結構的改變,和村民間產生了微妙的互動關係,呈現一齣饒富童趣,溫馨而發人省思的兒童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顧潤十年
起於八〇年代的小劇場,由於政治環境的丕變,政治議題成為小劇場一路發展的主要訴求。九四年的小劇場,除了有與官方因准演證問題而引爆的大對決之外,人間劇展的「收編論」亦讓小劇場一時硝煙四起。反觀九五年,在台北縣另一種「官方」體制主導下,「身體表演祭」裡公然的裸體演出、「破爛生活節」在板橋啤酒廠的大膽作戲,以及十幾個團體在自家人的咖啡廳內推出接續五個月的「四流巨星藝術節」,一些比「傳統」小劇場更邊緣的團體一一正式登場了。在解嚴前夕小劇場運動開始發展至今近十年,小劇場這個一向較封閉的「領土」內是否開始發生「質變」?我們除了為讀者回顧九五年重要事件外,亦請來了小劇場的老人類、新人類,共同為九五年小劇場做一次澈底的體檢。
-
即將上場
台北經典鋼琴三重奏
「台北經典鋼琴三重奏」的三位成員是:小提琴洪千貴、大提琴吳姿瑩、鋼琴羅玫雅,此次音樂將詮釋三位年代相去不遠的作曲家作品,曲目有孟德爾頌《第一號鋼琴三重奏》(OP49)、史特拉汶斯基《第一號鋼琴三重奏》以及蘇克《c小調第二號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孟氏創作第一號鋼琴三重奏時正値三十歲,此時的孟德爾頌已與心儀的牧師女兒賽西爾結婚二年,這首熱情浪漫的曲子,適足以充份反應出這位作曲家幸福的愛情生活。史特拉汶斯基是一位風格多變的俄羅斯作曲家,先後歷經了「俄羅斯時期」、「新古典時期」及「序列技法時期」,其作品富含超現實的精神領域及自由活力的音樂內涵。蘇克是捷克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師承同在布拉格的國民樂派大師德弗札克,深受其簡潔及鄕野情趣的影響。
-
即將上場
加拿大藍菲爾德獨舞
出生於紐約的達爾辛妮雅.藍菲爾德(Dulcinea Lan-gfelder),自一九七八年起定居於加拿大蒙特婁,曾在紐約及巴黎學舞,在巴黎時並研習默劇,參加蒙特婁的舞團演出,並為CBC及魁北克廣播公司多齣舞作擔綱演出。 藍菲爾德為劇場、電視及音樂劇等編寫過二十多齣作品,並在歐洲、美國及加拿大各地國際藝術節中,演出自己的創作。她的四部作品《惡性循環》、《鄰家貴婦》、《OK哈奇》及《一個手提箱女子的肖像》,以個人風格的技巧與釋放幽默感的手法,跨越了戲劇的動作研究與流行娛樂之間的鴻溝。這幾部深具原創力與強大力量的作品,源自其個人與專業的經歷。藍菲爾德富於啓發性的演出、多樣化的風格,和其作品中喜對社會現象的諷刺,使她榮獲一九九〇年蒙特婁新聞報頒發之「年度人物」。
-
即將上場
張覺文打擊樂「回想.迴響」
張覺文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五年前進入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習打擊樂,成為台灣第一位打擊樂博士。「回想.迴響」打擊樂音樂會主要在呈現美國目前最典型的打擊樂表演型態,多元的演奏模式及豐富的聲音,跳脫了傳統打擊樂的演奏方式,張覺文以新式的電子音響媒介加上現場演出,使音樂呈現細膩的美感與狂放的力量。 這次表演的曲目之一《回想》,是由張覺文在美國的指導敎授麥可.優作曲,在演奏當中以錄音帶播放出預錄的聲音,製造出十分特殊的效果。 麥可.優的另一創作《音響創作作品第一號》,一九七六年首度發表時造成打擊樂界的衝擊,因為這首曲子記譜法有別於以往的音符式記法,而是由各種圖形來記譜,每種圖形代表一種材質的打擊樂器,如金、革、木等,不限定樂器種類,挑戰性極高。
-
即將上場
孟德爾頌之夜──慈善音樂會
愛樂者可曾想見一群平日懸壺濟世、手持手術刀的醫師們,換上黑色燕尾服、在舞台上拾起琴弓演奏古典音樂的情景嗎?一月二十日晚間,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的舞台上,這群醫師們將不再是專心聽診的模樣,而是以同樣的專注心情,為愛樂者、同時也為全國衆多先天的缺陷兒,奏出感人的音符。 國內第一支由醫師們組成的「醫聲室內樂團」,成員多係習琴已久、熱愛音樂,並有多位曾經是台灣省音樂比賽的得奬者,日後雖然在職業上選擇了醫師這一行,但對於音樂仍然狂愛。該團的組成編制係以弦樂合奏團為主,樂團組成的宗旨除希望在醫界推動音樂之風氣,並希望能在醫療專業的領域外,以另一種方式來關懷社會各界。此次音樂會即是為國內「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所舉辦的「殘障娃娃家庭社區服務計劃」籌募基金。該團並邀請到國內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黃維明擔任客席指揮,演出孟德爾頌的小交響曲,以及改編為弦樂團合奏版的《無言之歌》選曲,並將擔任小提琴獨奏,與樂團合作演出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
-
即將上場
莫札特歌劇選粹《魔笛》
東海大學音樂研究所曁音樂系歌劇組將製作演出莫札特歌劇選粹《魔笛》。這齣歌劇是莫札特加入一個提倡道德正義的祕密組織「共濟會」時所作,劇中充滿發揚社會公理正義與道德人性的意念,同時也是輕歌劇的型態,從王子拯救公主的故事衍生出無窮的趣味,音樂類型包羅萬象,視覺、聽覺都十分豐富。 此次演出由陳思照導演,雷歐尼.莫拉耶夫指揮,東海大學音樂系管弦樂團伴奏,全劇皆著戲服登場,並配合中文對白及幻燈字幕解說劇情歌詞。
-
即將上場
臨界點《日蓮──喃喃自語的島》
《日蓮》一劇是由鄭志忠〈喃喃自語的島〉詩作出發,經過田啓元排練整理,轉化為以音樂肢體為主的強烈風格化劇場作品。 「日蓮」本意為一心一意求得涅盤的生命所遭遇的種種變形和經歷,時而如泥澤蟲魚、時而似花木蒞風、時而如天龍鬼神、時而似人非男非女。殘障演員阿忠的肢體變化,在劇場中獨具特色,另一演員劉守曜則是小劇場的資深工作者。整個作品由田啓元做形式和結構上的整理,最後呈現出一個舞踏色彩極濃,又籠罩在現代劇場的戲劇氛圍。有佛號、咒語、無意識人聲交互出現,使演員聲音的開發及表現有新的創意和嘗試。
-
即將上場
靈山梵音──佛敎音樂賞析
台北民族樂團雖然在去年面臨存在的危機,但由於各界的關懷與贊助,終於重新屹立,並推出佛敎音樂專題音樂會,兼具學術性、藝術性的內涵。樂團成員在集訓期間每日均研修打坐、念佛、誦經等課程,再進入音樂的訓練。 節目中除了傳統梵唄、爐香讚、心經、大悲咒之外,該團從長久的田野調査中,發現本土樂種中隱藏了大量宗敎音樂的寶藏,包含南管《南海觀音讚》、北管《普庵咒》、八音《四大金剛》等曲目,都將整理後重現舞台。演出從一月三日至二月十五日巡迴全省二十三處,詳細地點請査閱「節目掃描」。
-
即將上場
長笛、大提琴與鋼琴深情組合
三位演出者都是國內年輕的女性演奏家,擔任長笛的蕭秋雲,曾任台北市靑少年管樂團首席,之後赴日就讀東京音樂大學附屬高校,獲推薦赴巴黎師範音樂學院深造。擔任大提琴的王佩琴,十四歲時通過敎育部音樂資賦優異甄試,赴美就讀茱莉亞音樂學院,自先修班一路直攻研究所,今年又取得美國Drexel大學藝術管理碩士文憑。擔任鋼琴的徐馨慧,現就讀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 這三人所組成之三重奏,將巡迴演出海頓《三重奏作品15號》、韋伯《g小調三重奏》作品63號、達瑪斯《奏鳴曲》、蒙其雅利《三重奏》及費寧斯坦的七首精緻小品。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釀一杯舞台藝術醇酒
「老」代表著智慧的光華。但一具頹敗的身軀在現實的表演舞台上,是經不起時間巨輪的挑戰──聲樂家、舞蹈家們必須在無法保持「高度」時警覺地退下來;演員們必須隨著漸駝的身體,作好「轉型」的準備──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家如何看待「老」這個命題? 今年,從年初七十高齡的舞蹈家李彩娥巡迴全省演出、到年中的資深編導、學者姚一葦自編自導《重新開始》,乃至於年末老人劇團《歡喜扮戲團》赴英演出,都顯示出了國內老人表演工作者的活躍與風采。 我們提出這項觀察,並以不同角度探討、報導、分享資深或「老」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舞台經驗。希望能爲向來年輕的台灣表演舞台釀一杯生命醇酒。
-
特別企畫 Feature
「老」之語錄
聲樂家金慶雲:身體就是我們的樂器。 我不是職業演唱家,自覺技巧藝術上都還有欠缺。我以爲對表演藝術工作者來說,在藝術生命裡,「老化」和「死亡」是一種普通人沒有的壓力。而演唱者又和其他的音樂表演者不同,他的身體就是他的樂器。但這樂器經不起歲月的摧殘,演唱家的藝術生命往往比演奏家更短。 許萊亞二年前來台時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費雪狄斯考不唱了,我還能唱多久?」費雪狄斯考不再唱了是大藝術家對自己藝術標準的嚴格要求,而繼續在唱的是和歲月悲壯的競走。總有一天他們會被歲月那猛獸趕上呑噬,但這夕陽無限好的時刻就是藝術家一生成就的總結。 舞蹈家李彩娥:忙得沒時間「痴呆」呢! 十一月剛滿七十歲的「南台灣舞蹈之母」李彩娥,在今年上半年全省巡演六場的「半世紀的脚步」舞展「復出」成功之後,其接班人即長子洪仁威就提議今年母親生日時,爲她策劃兩場演出,並邀請李彩娥日本的師弟妹來台共舞。 談吐與動作完全不像祖母級的李彩娥說,由於自己五十幾年來沒有間斷練舞,後來也持續敎健美操,因此身手敏捷、柔軟度極高。她表示自己從來不覺得是七十歲的人。 「人是動物,所以要多動、多運動!」她開玩笑地說:「我練舞忙得都沒時間『痴呆』呢!」曾有記者問她如何把皮膚保養得如此細潤,她笑著說:「以前在屛東鄕下躱空襲,沒有保養品可擦,就拿了『小護士』抹臉,結果效果不錯,『面速力達母』就這樣陪伴了我五十年!」 看來年齡的確沒有帶給這位幽默開朗的舞蹈前輩任何困擾,主要也是因爲她很幸運地擁有一群非常孝順的子女及孫子長期圍繞她,並與她一同分享舞蹈的喜悅! 京劇演員李寶春:像蹺蹺板,這頭高來那頭低。 很矛盾,嗯(用力找詞狀)這很難統一。 年輕時體力好,功夫得心應手;年紀大,感到有點吃力了,可這時多了一份體會,懂得運用、表現出那個韻味。 年輕,有股衝勁;年紀大,有股帥勁。很難同時具備。 像蹺蹺板,這頭高來那頭低。 舞蹈家鄭淑姬:能跳就是福。</stro
-
系列專題
人文大磁場 花蓮
花蓮是人文的大磁場,作家、景觀藝術家、音樂家、尋找「心靈淨土」的人只要到過花蓮,就會被她深深的吸引住,或是創作、或是再出發。表演藝術活動當中,花蓮的原住民樂舞是「傳統」的「文化輸出」主流。而音樂創作部分,花蓮也有幾位長靑級的作曲家持續創作。未來,當更多人在花蓮沈澱、吸收到她的美麗和沈靜之後。那時,花蓮將培養出多少的藝術人才和活動,著實令人深深期待。
-
光復50周年
他(她)的故事 我們的歷史5 【一個新里程的開始!】
〈光復五十年系列專題〉。從今年八月起,分成「縱墨觀史」及「人物點描」兩大單元,把台灣表演藝術發展縱、橫二面整理推出。雖然五十年不算長,卻是台灣本土文化最重要的一段時期。表演藝術稍縱即逝,因此短短五十年的紀錄、整理,做來卻也備嘗艱辛。在此單元結束之際,我們除了完成一項「歷史」任務之外,也正積極籌備《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希望從今開始,年年為表演藝術做當年的紀錄。這是一項歷史工程,也是一個新里程的開始! 舞蹈:游好彥、劉紹爐、陶馥蘭 音樂:呂泉生 戲劇:吳靜吉 戲曲:張岫雲、王海玲
-
即將上場
聖誕節音樂大餐
聖誕音樂與歌曲是每年聖誕節的重點活動,今年全省各縣市立文化中心聯合籌劃精采的聖誕音樂大餐,由李靜美、陳榮貴、牛效華等國內十多位知名的音樂家共同演出。演奏及演唱曲目有膾炙人口的聖誕應景歌謠,舒伯特《聖母頌》、《鱒魚》、史特勞斯《維也納森林》華爾滋舞曲與波卡舞曲、德布西木管五重奏,以及大衆耳熟能詳的歌劇樂曲,即將與觀衆共度聖誕佳夜美好的音樂世界。
-
即將上場
躍動星空下的木琴 吳珮菁打擊樂獨奏會
目前擔任朱宗慶打擊樂團首席,正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攻讀打擊樂演奏博士學位的吳珮菁,在樂團多年來演出七百多場,是極具潛力的靑年打擊樂演奏家。 這次的獨奏會,吳珮菁安排了多首不論是在藝術性,或是演奏技巧的表現層面上,都有相當大發揮空間的各國精彩曲目,豐富地運用各種不同樂器如:鋼琴、管風琴、薩克斯風等,搭配木琴的演奏。其中美國作曲家所作《木琴與錄音機的對話》,更透過木琴與電子合成樂的組合,呈現特殊的音響效果;國內年輕作曲家黃婉眞特別爲打擊樂創作的《火舞》也將首度發表,這首作品將以六根琴棒演奏木琴,是木琴演奏難度上的一大考驗。
-
即將上場
阮馨儀長笛獨奏會
擁有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演奏家文憑,在維也納舉行過多次演出的長笛家阮馨儀,回國後除了定期舉行獨奏或參與室內樂團的演出,在敎學方面則投注於南台灣的長笛敎育。這次演奏會的五首作品各具特色,有巴哈的典型巴洛克樂曲,二十世紀著名的男性作曲家巴伯(Samuel Barber, 1910-1981)爲長笛與鋼琴所譜的歌,法國作曲家杜提予(Henri Dutilleux, 1916-)的《長笛小奏鳴曲》,以及穆欽斯基的長笛鳴曲;穆欽斯基是美國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的駐校作曲敎授,他的長笛奏鳴曲帶有爵士樂的影響,是音樂會中常見的曲目。另外一首十分特別的作品是德國作曲家藍乃克(Carl Reinecke, 1824-1910)的長笛奏鳴曲《水妖》。《水妖》原來是流亡法國的作家福格的劇作,藍乃克將其悽美動人的故事以音樂呈現。
-
即將上場
林懷民重編舞作《夢土》
《夢土》這齣長篇舞作由林懷民編舞,許博允創作音樂。一九八五年首演時,源自壁畫的散花天女、蒙面黑衣人等豐富的視覺意象,帶給觀衆無限的驚嘆與暇想。十年後雲門舞集再度演出《夢土》,九十分鐘的舞蹈全部在一片紗幕後進行,有畫著國劇臉譜卻穿現代服的女舞者、有戴安全帽和穿著內褲的靑少年與敦煌壁畫的沈靜仙女同時出現,更有孔雀悠然漫步舞台上。新版的《夢土》並加入一段瑪麗蓮夢露遮掩飛裙的動作以及時下靑少年著迷的《灌籃高手》漫畫幻燈,呈現中西合璧、傳統融合現代與時空交錯倒置的意象。
-
即將上場
「人形藝術」與「河左岸」聯合製作
《摩登大姐世紀秀》是由「人形藝術」的戴月與戴小蒼二人共同創作,從編導、音效設計到演出。在這個表演中,戴月想透過有趣的聲音、誇張的肢體、詭異的造型、多元音樂的混音和炫目的燈光設計,做一個讓人爆笑又印象深刻的表演。《摩登大姐世紀秀》標榜的是「一種很土的裝扮、很俗的表演,沒什麼高深理論、偉大意涵,純感官、純娛樂」。 《竊賊》是由「非常戲表演群」的新新人類張遠謀所編導的原創性作品,他從布萊希特的「陌生化」理論出發,讓觀衆從戲外的觀者身份走入戲內,以挑戰所謂的觀衆戲劇幻覺。另一方面,他想在此劇中深入探討竊賊的犯罪心理與赤裸揭露婚姻的荒謬狀態,探索「對一個職業倦怠的小偷而言,他還想偷些什麼?」 陳品秀編導的《夢索納塔》由〈月夜練習曲〉、〈上色〉、〈變調拉威爾〉等三支作品所構成,主題環繞在人與人之間極具曖昧的訊息交流。多變的舞蹈形式和包括古典、流行、現代、工業噪音等不同音樂風格的運用,加上詭異燈光的設計、多重變換的表演區位,形成奇特、夢幻的劇場氛圍。
-
即將上場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戲劇系《理想丈夫》
《理想丈夫》是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力作,今年適逢該劇首演迄今百週年紀念,同時爲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建校四十週年,戲劇系師生於是以《理想丈夫》在台首演祝賀校慶。該劇除呈現儀態喜劇的高妙動人外,並藉劇中描述上流社會的弊病,來警惕台灣社會的現況。劇中人物大致可分爲兩類,道德的正邪之別與美學的雅俗之分,正人君子、淑女賢媛是一類,在道德上是正方,但在風格上未必是雅人。反之名士、浪女刁娃一類在道德上不是正派,但在風格上卻不是俗客,兩派人士的相互折衝正是這一齣喜劇最堪玩味之處。 《理想大夫》由余光中翻譯劇本,邵玉珍導演,孟振中擔任舞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