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愛樂:巔峰之作與收官之音
音樂節最後高潮由柏林愛樂樂團擔綱,他們帶來馬勒第9號交響曲,以及馬勒第10號交響曲慢板和《大地之歌》,為這場盛會劃上句點。
馬勒第9號交響曲的演出令我潸然無語,再多的文字都無法形容當晚的美好,就如同馬勒的音樂,說愈多、離愈遠。柏林愛樂在這次演出中完全無懈可擊,就算拿著高倍顯微鏡檢視,也找不出任何缺點。佩特連科(Kirill Petrenko)在指揮台上如同神一般的存在,當今樂壇找不出任何一個樂團能超越柏林愛樂的強大。那全團一心的專注力、劇力萬鈞的爆發力、還有那毫無毛邊的弱音……我相信這場《馬九》將永遠烙印在所有參與音樂會的樂迷心裡,這是一生難忘的醇美演出。然而,在閉幕音樂會這場演出中,儘管柏林愛樂水準依舊,但在馬勒第10號交響曲慢板的演出中,音樂卻少了激情,指揮薩卡里.奧拉莫(Sakari Oramo)與樂團互動過於客氣。下半場的《大地之歌》,男中音Benjamin Bruns音色高雅貴氣,適合演唱崔斯坦或齊格飛,但唱起〈大地悲傷飲酒歌〉與〈春日醉漢〉卻少了把酒問青天的粗獷豪邁,過於誇大的表情像在參加演講比賽。女中音Dorottya Láng音色自然真誠,但最後一首《告別》卻慢到奄奄一息,整首歌曲太過理性平淡,內斂有餘卻無法讓人感受「不得不捨得」的惆悵與釋懷。
整體而言,這晚的柏林愛樂還是柏林愛樂,但不是佩特連科的柏林愛樂,而是有種從A++到A+的差別。畢竟是壓軸演出,我能感受到主辦單位與在場所有樂迷的離情依依。回想11天前的興奮,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些許落寞與感傷。下次再有這樣的馬勒音樂節不知將是何年何月了,期盼這天在不久的將來會來臨,讓世上所有喜愛馬勒的朋友們都能享受這人生難得幾回有的美妙經驗。

一場難忘的靈魂洗禮
回顧這11天在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的馬勒音樂節,不僅是一場世界頂尖樂團的競技,更是一次對馬勒音樂世界深度探索的心靈之旅。從RCO充滿活力的開端,到BFO伊凡.費雪令人驚嘆的獨到詮釋,再到N響在《馬四》中展現的童趣與溫情,以及CSO在《馬七》中的洗練與深邃,最後以柏林愛樂在《馬九》中無懈可擊的「大美不言」達到藝術的巔峰,每一場演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雖然各樂團表現各有千秋,有時的細節瑕疵也讓樂迷有所感觸,但這正是現場音樂的魅力所在——它真實、它充滿生命力,它在不完美中閃耀著最耀眼的光芒。伊凡.費雪與BFO的默契與專注,梵志登與CSO在《馬七》中展現的「鐵漢柔情」,以及佩特連科與柏林愛樂所呈現的超越人類技藝極限的「神級」演奏,都讓我對這些音樂家和樂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這次馬勒音樂節不僅提供了聆聽馬勒全數交響曲的機會,更是一次與全球馬勒愛好者共同沉浸於音樂中的社群體驗。在皇家大會堂極佳的音響效果下,馬勒音樂的每一個音符都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現,無論是磅礡的氣勢還是纖細的弱音,都能觸動人心。
從音樂節的策劃可感受到對馬勒的敬意、對藝術的堅持,以及對樂迷的承諾。這場遲來了5年的音樂節,最終以最華麗的方式呈現,不僅讓樂迷們大飽耳福,更讓馬勒的精神在阿姆斯特丹這座城市得到了最完美的傳承與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