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焦點專題 Focus
幕後的幕後
幕前的創作者耀眼,幕後的設計師敏銳,那麼隱身在幕後的幕後、那群更加沉潛靜默的人呢?身在創意產業,他們卻像工匠一樣,心無旁騖地致力於生產與修復,讓創作者有個安心的後盾,滿足各種靈光的誕生。本次專題,從服裝產業的打版師及電影膠卷的修復師出發,帶各位走向幕後、及其更幕後的領地。
-
焦點專題 Focus
讓舞台動起來的人──舞台監督
置身在舞台幕後,並撐起表演的細節架構──舞台監督這個角色,簡稱為「舞監」,掌管表演當週的時間流程、演出時的cue點指令、技術上的眉眉角角。本次專訪,為讀者揭開世界的背面,探訪舞監的工作內容,從劇場場館工作、到國際巡迴的任務,各有不同的眉角要照顧,也因此讓我們發現了不同的魅力之處。
-
焦點專題 Focus
2023「ACPC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精選講座側記
第3屆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CPC,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在經過兩年疫情期間的遠距授課,今年終於得以邀請導師與學員們齊聚台北的國家兩廳院,為這場由新加坡、韓國、日本與台灣4地場館共同支持的3年計畫暫畫下美好休止符。在9月12日至16日為期5天的工作坊中,密集安排了藝術行政課程講座、一對一面談、提案診斷及台北文化實體探查。本刊特地從中挑選了3場課程:「作品溝通裡的留白藝術」、「表演藝術中的市場機制」及「與藝術家並肩同行」進行側記,以饗讀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3-2024新樂季搶先報╱國內篇
在國際各大交響樂團的動盪趨於平穩之時,國內交響樂團也逐漸能夠踏穩步伐。許多出色的節目安排亟欲與觀眾們分享,卻礙於些許細節仍未能對外公布,然而本刊率先取得國內樂團本樂季的上半場節目安排,邀請達人們選出心中的5大不可不看的節目(順序按照姓名筆畫排列),並告訴你內行的門道。要將時間預定下來了,您已經準備好日誌了嗎?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3-2024新樂季搶先報╱國際篇
新樂季回來了! 氣勢磅礴且表現多樣的交響樂,是當今世上編制最龐大、也是最複雜的音樂表現型態。它的表現力無可取代,卻也因為眾多演奏家同台的關鍵要素,讓疫情阻擋了它的去路。幸虧經過漫長與艱困的路途,疫後的音樂界以各種形式強勢回歸音樂總監的大風吹、新作品的初登場、性別平權的潛在議題、古典音樂家的慶生與紀念各國不同的新趨勢讓愛樂者雀躍不已。在這歡欣的時刻,本刊特邀專家們為讀者們綜覽國際變化,再請達人們推薦國內不容錯過的節目。讓等待已久的樂迷們,不用出國,也能掌握樂壇動態!當然,也可以開始規劃出國旅遊度假PLUS欣賞音樂會的知性之旅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這個Moment,讓我們線上演出!
Covid-19自2019年底在中國武漢首次被發現後,於2020年初迅速擴散,全世界目前已有超過一億人確診。而在整個產業鏈裡,藝文產業往往被視為「非必要工作」,且在禁止群聚、社交距離等要件下,導致劇院關閉、演出暫停,讓表演藝術產業瞬間停擺,慘淡之景,首當其衝。直至近期,部分國家疫情有趨緩之勢,陸續將劇場開放;但維持將近一年穩定生活與劇場演出的台灣,卻在5月初急轉直下,確診數拉升,加零的變成是劇場演出,取消、延期成為節目表的唯二字樣此時,不管是停擺、或是緩步復甦,線上演出作為疫情下的權宜之計,似乎正開放了劇場的空間限制。本次的特別企畫將以台灣、香港與新加坡的線上演出案例,讓我們一起在線上群聚,找下一次相會於劇場的契機。
-
第一屆臺北戲劇獎 5月鳴槍起跑
台北市文化局蔡詩萍局長於日前宣布,「臺北戲劇獎」將於今年5月1日至6月14日受理作品及個人獎項報名,10月1日至11月30日受理特別貢獻獎推薦,預計於明年6月舉行頒獎典禮,初估總獎金將高達新台幣270萬元。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迎接10周年 期許打造文化新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下簡稱國表藝中心)在今年4月將迎接成立10周年!回顧10年(2014)前,國表藝承續國家兩廳院所奠基礎,並開啟台灣行政法人首創「一法人多館所」運作模式的嶄新階段,同年9月國家交響樂團(NSO)轉換定位,成為國表藝中心附屬表演團隊;接下來,2016年9月30日臺中國家歌劇院、2018年10月13日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式開幕投入營運成長茁壯至今,現任國表藝中心董事長高志尚表示:「未來,三館一團不管是國際藝術表演工作,或是到國外演出,都可以看到現在台灣和國際的合作著重於內容(contents),而非單純的代工,特別是藝術文化上。」
-
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 9月將於北藝中心舉辦
甫辦完「劇場技術展 THEATRE TECH EXPO」,在「超級大劇院」迎來6000多名劇場專業人士及一般民眾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接下來又將於9月4日至6日主辦今年「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Association of Asia Pacific Performing Arts Centres,以下簡稱AAPPAC)年會,接待來自國際的44個重量級表演藝術中心與33個藝術場館╱組織。
-
特別企畫 Feature
ChatGPT的靈魂拷問
PAR編輯部 你是一名藝文記者,你要去採訪10個表演藝術領域的創作者,請你提出十個最無厘頭,但又能切中靈魂核心的問題。 ChatGPT 當然,無厘頭但深入藝術家靈魂的問題可以讓訪談更加有趣和獨特,問題可以更加針對演出、表演和創作過程。以下是10個提問: 如果你的演出是一場料理秀,你會使用哪種食材和調味料? 你的表演如果是一種動物,會是什麼動物?並且它的特殊技能是什麼? 如果你的表演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它會發哪種類型的推文? 如果你的舞蹈動作有自己的語言,你會教它說哪一種語言? 你的劇目╱舞作如果是一個星球,它的文化和社會結構會是怎樣的? 如果你的劇本是一道魔法咒語,它會解鎖什麼神秘的力量? 如果你的角色可以逃離舞台進入現實世界,你希望他們做些什麼? 你的舞台佈景是一個夢境中的地方,你會描述這個夢境是什麼樣子? 如果你的音樂是一種情感,它會是歡愉、憂鬱還是幽默? 如果你的表演是一部電影,你會希望由哪位演員主演? 這些問題可以引發表演藝術家對於他們創作的獨特見解,同時也展現出他們對於創作和表演的幽默感和想像力。 遊戲規則:編輯部提問ChatGPT,並精選10位藝術家回答ChatGPT提出的10個問題。 使用說明:因現階段無法確知人工智慧是否能理解「靈魂」(就連人類也大部分本能地知道所指靈魂為何意,但要深究「靈魂」是什麼卻有些困難),人類指令本身存在漏洞(我們的世界有太多答案,而好的問題卻太少),也使ChatGPT的回答槽點過多,因此開放10位藝術家重新設定問題空間。
-
特別企畫 Feature
給麻瓜的AI使用說明書
※適用對象 對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魔法世界感興趣的麻瓜 ※使用說明 在本期專題中,我們規劃了「回顧」、「現況說明」、「使用範例」、「常見問題與故障排除」與「未來想像」等單元,嘗試回顧過去表演藝術領域如何想像人工智慧,以及深入介紹當前人工智慧在表演藝術領域的應用與發展現況,並透過藝術家們的具體使用範例與心法,嘗試了解AI如何改變當前藝術家的創作思考、實踐與觀眾的體驗經驗;並嘗試透過哲學、法律等觀點,嘗試觸及AI對藝術領域的革命性影響,釐清相應的難題與解決之道。此外,我們也邀請了藝術家們想像表演藝術產製如何因AI的加入,而相互角力與互利共生的未來。請您依照自身需求,選擇相應的單元查找相關資訊。 ※使用警語 這不是一份完整的使用說明書,當中充滿各種有待釐清的盲盒,正如本期受訪者╱策展人蔡宏賢所形容,我們正處於跟AI關係最混沌不明,也最美麗、最有可能性的時代。在無限地打開中,您可能感覺暈頭轉向、焦慮或雀躍,請不用驚慌,因為這正是我們重新框限地圖、定位自身的正常現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工具,還是對手?
如果有隻鸚鵡能回答任何問題,我將毫不猶豫宣稱牠是智慧生物。 狄德羅(Denis Diderot) 信不信由你,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與表演藝術的糾葛已超過百年在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1920 年的作品《羅梭的全能機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機器人」(robot)一詞首度被用來描述這種外型似人,擁有與人類相同思考與行動能力的機械;而劇作中機器人原本設計來服務人類,卻「覺醒」而導致人類毀滅的設定,也成了後世科幻作品對人工智慧的經典想像:從《2001 太空漫遊》的 HAL 9000 到《魔鬼終結者》的天網,機器一旦開始思考,毀滅人類似乎總是它們的首要任務。 如果我們把人類到底多不該存在先放一邊,這類故事原型正好讓我們一窺大眾對 AI 的終極想像:它們能理解回應世界的變動並解決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最終甚至可能演化出自由意志而做出(就人類看來)叛逆的決定。這種能像人一般認知、思考、學習的 AI,稱作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或強人工智慧(strong AI)。 黑盒子中的秘密:人工智慧是如何產生「智慧」? AGI 一直是 AI 研究領域的終極聖杯,現階段 AGI 離實現也還有段距離(註1);目前日常生活可見的 AI 多是另一種思維的產物:機械無需「真的」有智慧,它們只要能執行所謂的「智慧型任務」就可以了;比如在停車場出入口辨識車牌、在海關驗證身分、自動或輔助汽車駕駛等等。這類 AI 被稱作應用人工智慧(applied AI)或弱人工智慧(weak AI),基本上只能在人類的明確命令下執行單一任務,於此範疇外,則通常一無所知。儘管如此,弱人工智慧仍不時震驚世人,特別在弈棋這個常跟「智力」聯想在一起的領域比如 1997 年深藍擊敗西洋棋王卡斯帕洛夫,或 2016 年 AlphaGo 擊敗圍棋九段李世乭。但不論 AlphaGo 圍棋下得再好,不經過重新訓練,它並無法直接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數位麻瓜也能快速上手的 AI 實用工具指南
除了ChatGPT、Midjourney,麻瓜們還有什麼酷東西可以玩?本文精選7個輔助創意探索的實用AI藝術生成小工具,讓麻瓜們也能輕鬆下達指令,化身詠唱師,將腦內靈感變為現實。
-
焦點專題 Focus
疫後了嗎?──從製作觀點剖析全球表演藝術疫後生態
「疫後了嗎?」 這個問題大概被問了兩、三年有餘。COVID-19疫情自2020年開始肆虐全球,不只人類的健康受到威脅,更影響到經濟、交通、文化、政治等層面,於是我們不停地在不同時間點裡,思考疫情的高峰是否已過?我們是不是終於能回到正常生活,不用再次隔離,甚至是封城?國際交流、旅行等活動是否回復生機?終於,從2023年跨到2024年的現在似乎可以比較篤定地說,現在是疫情之後了。 不過,COVID-19所帶來的後遺症,同樣不只在身體裡頭,其實仍舊影響著全球運作,所謂的「回到」過去的正常生活,似乎是種錯誤的想像過去,本來就不可能回去,我們似乎都得在疫情之後找尋新的正常生活。因此,本刊邀請到為國家兩廳院2023「ACPC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擔任導師、在國際間深具影響力的4位表演藝術製作人,就他們的觀察,思考疫情對於表演藝術的影響,也勾勒疫後的生態,給未來更多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plus
年度現象榜外還有……
回顧2023年,世界許多重要大事正在發生,台灣表演藝術圈亦迎來或大或小的改變。除了十大年度現象之外,還有許多事情同樣反映了2023年,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plus
藝術家的年度漢字
回顧2023年,你腦海中會浮現哪個字呢?本刊邀請10位藝術家,手寫屬於他們的2023年度漢字,回顧也展望新的一年。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應2023
2023年~唷呼~唷呼~ 喂喂喂~2023年~~~ 不管怎麼呼喊,已經過去的2023年是不可能再次回來的無論這一年是過得愉快,還是平凡,或者是痛苦。過去的,終究會過去;留下來的,是我們如何找到各種方式來試著總結這一年 #年度人物 #年度現象 #年度漢字 在2024年之初揭曉之外,我們也將這些代表2023年的一切,從這個時間向前投擲,試著製造出一些代表回應的回聲聽,這是屬於我們的2023年,然後我們就繼續大步往前走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曾慧誠 深刻連結戲劇與音樂 立下本土音樂劇里程碑
長年厚積台灣本土語言、歌謠與身體,曾慧誠在執導《勸世三姊妹》一劇中爆發了渾厚的力道,精準地在俚俗中展現作品深層的內涵與結構,同時也為載歌載舞的音樂劇注入趣味的元素。但在剝開作品層層外裝,深入核心即可發現,紅了一整年的《勸世三姊妹》,實質原因在於導演統整各部門意見時,能抓住中心思想並以深厚的音樂造詣溝通。也就是說,除了文本為依歸之外,他也能夠閱讀樂譜、依據經驗與團隊各層討論與整合。集創意才華、劇本音樂的理解以及對演員團隊的有效領導,是曾慧誠在今年度脫穎而出的最佳依據。 注目焦點一: 就讀輔仁大學音樂系主修聲樂,大學時期開始愛上音樂劇,畢業後赴紐約攻讀音樂劇表演並取得紐約大學(NYU)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不僅接受完整的音樂劇訓練,在美7年期間亦從事音樂劇演員工作。回台後,於2007年與朋友組成「躍演劇團」,誤打誤撞接下導演工作。然而,他也曾回頭擔任演員,獲選中國大陸中文音樂劇《媽媽咪呀》主要角色之一,在當地巡演190場,為期一年。由於該劇製作為英國團隊,因而深入了解百老匯音樂劇的整體製作流程與概念。 注目焦點二: 曾慧誠作為一位音樂劇演員,深刻了解音樂劇中戲劇、舞蹈、歌唱等訓練;而作為導演,除了「躍演劇團」的作品外,他也執導了數十部大小音樂劇如:《隔壁親家》、《釧兒》、《DAYLIGHT》、《李天祿的四個女人》、《搭錯車》等。累積豐富的導演工作經驗,從而使這些重量級的製作有適當的發揮。 注目焦點三: 在多年的積存後,將台灣土地上的文化底韻,揉合進作品中。音樂劇《勸世三姊妹》從2021年第一次讀劇即因開頭歌曲〈我幹你祖嬤老雞掰〉引起轟動,後又因劇中人物地址湊巧對應到真實住戶掀起另一波話題。2023年正式在高雄衛武營首演因牽亡歌的口白旋律與意義、家人親情深度詮釋以及結合時事哏等內容震撼觀眾,整體好評口碑逐漸發酵。之後在其他場館演出,造成北藝中心一票難求、臺中國家歌劇院加開場次的現象,年底更應文化部特別邀請,在彰化縣社頭運動公園首度展開戶外公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崔台鎬 勇於挑戰類型 成為最具存在感的劇場角色
曾被譽為「極具存在感的綠葉」的崔台鎬,原因是每回演出未必是主角,但在舞台上恰如其分的存在感,卻令人印象深刻。(註)不過,他在近年的劇場演出中愈來愈展現出他的不可取代從小劇場到大劇院,從實驗性到商業性,在挑戰不同表演類型的同時,穩定輸出表演能量,且形塑出截然不同的角色形象;躍升主角的同時,早已體現自身作為演員的價值,成為多位導演、劇團的御用演員,諸如人力飛行劇團、台南人劇團等。除演員之外,崔台鎬也維持創作能量,導演、文本發展、表演指導等都讓他在台灣劇場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期待他持續開發自身,繼續成為最具存在感的「劇場角色」。 注目焦點一: 崔台鎬可以說是台灣近年最活躍的劇場演員之一。不只是從綠葉躍升成多部作品的主角,與不同導演、編劇、演員合作下,開發更多元的角色詮釋;更重要的是有諸多粉絲追逐他的劇場作品,引導觀眾能夠進入不同的劇場類型,感受到相異的劇場能量。2021年的《感傷旅行(kanshooryokoo)當你前往南方我漫長的憂鬱變成一座用遺忘構成的西伯利亞》獲得第20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可視為里程碑後,更在2022年挑戰《仲夏夜汁夢》,擄獲不少粉絲,而2023年的崔台鎬則在《鯨之嶋》、《泰特斯》、《Reality No-Show》等作中表現亮眼,體現他能駕馭不同規格劇場的能力。 注目焦點二: 2023年的崔台鎬,更展現他在表演類型的多元性。除近年多所挑戰的音樂劇外,《鯨之嶋》在音樂、操偶、面具等方面的運用,更憑藉崔台鎬的駕馭技巧,能夠在複雜的元素裡穩定推動自己的表演魅力;在導演李銘宸與多位演員共同發展的《百葉》中,崔台鎬轉譯出自己的身體能量,產生與其他劇場作品截然不同的演員型態。他對於自身的積極開發與勇於挑戰,可預期他作為演員的未來可能。 注目焦點三: 當我們以「演員」認識崔台鎬的同時,他其實早已不被這個身分所限。除過去早已穩定輸出創作能量,擔任不同作品的編導、排練指導等,2023年的崔台鎬仍在大量的表演作品裡,不停歇這樣的創作角色,包含《小王子》音樂劇的執行導演、北藝大《海鷗》的表演指導等,他在2024年也預計會持續維持
-
特別企畫 Feature
米雪 持續深造技藝 打造更精采的一人千面
米雪,是台灣頗具知名度的歌仔戲演員、導演與編劇。出身於歌仔戲世家(新協興歌劇團),後加入秀琴歌劇團,成為劇團的黃金三角之一。被譽為「編導才女」的她,成名甚早,粉絲無數,更是不可多得的生、旦、丑兼演的表演者,角色切換自如,表演豐滿且聲音充滿情感與彈性。可貴的是,不滿足於個人的技藝水準與知名度,於2021年正式拜師小咪及王金櫻兩位藝師,追求更深厚、更細膩的歌仔戲表演,並且開發自身更多元的演員面向,以歌仔戲傳承為己任,將個人表演、創作生涯推向另一個高峰。 注目焦點一: 秀琴歌劇團於2023年推出《鳳凰變》,不僅是臺灣戲曲中心該年度的旗艦製作,更是劇團自《安平追想曲》之後規格、編制最大的創作,藉由台灣歷史中的重要一頁,透過女性視角,重新以當代歌仔戲劇場的方式來詮釋歷史與文學,接合精緻藝術、大眾通俗的表現。米雪於其中擔綱「董太夫人」一角,充分詮釋出女人在時代洪流下的無奈與堅強、宏觀與自私,替鄭氏王朝的歷史提供另種陰性視角,突顯女性人物的重要性。 注目焦點二: 早已成名的米雪,近年拜小咪及王金櫻兩位藝師為師,並潛心修藝、兢兢業業、孜孜不倦,藉此打磨更為精緻、細膩的表演身段與唱腔詮釋。已有資歷的演員願意繼續進修,甚至是拜師,實屬不易,特別是在民戲、藝文場公演等演出活動塞滿行程的歌仔戲團隊裡,米雪更加體現她為追求更高技藝的渴求,以及實際作為,並已在她近期的演出裡看見更高一層的表演狀態。特別是她以王金櫻修編賣藥團歌仔冊的《油罈記》(2022),首度入圍第34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員獎」,可見她現階段成就再次被肯定的證明。 注目焦點三: 米雪在2023年的演出,除《鳳凰變》外,亦參與雞屎藤舞蹈劇場《他們的生活 In Sing-uh》、古路歌仔戲《白賊七》等演出,既展現她遊走於不同演出形式的能力,更呈現她擁有截然不同的行當、角色詮釋與魅力。米雪所參與的演出,不一定擔綱主角,卻往往可在出場時獲得注目,讓自己隨時都能夠成為整齣戲最耀眼的角色,並豐富作品的精采度。期待未來,米雪能在演出的打磨裡,繼續打造更豐滿、多元的「一人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