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勒頭像。(Monika Rittershaus 攝 馬勒音樂節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世紀跨越,馬勒回歸──2025馬勒音樂節 直擊現場之一

暌違30年終於登場 RCO與BFO精湛演繹

原訂於2020年舉辦,卻因全球疫情不得不取消,隨後又宣布延期復辦的阿姆斯特丹第3屆馬勒音樂節,終於在2025年5月9日至18日於皇家大會堂盛大登場。這場空前規模的音樂盛會,不僅是樂迷引頸期盼的盛事,更是繼上屆舉辦後睽違30年的歷史性時刻。主辦單位邀集了5大世界頂尖樂團,在11天內完整演繹馬勒的10部交響曲,堪稱一場跨世紀之約,更是馬勒音樂在疫情陰霾後的一場重生。

回溯過往,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與馬勒的連結深厚。早在1920年,馬勒的摯友、指揮家孟根堡(Willem Mengelberg)便策劃並主辦了首屆馬勒音樂節。75年後的1995年又舉辦了第2屆。歷經漫長等待,2025年終於迎來第3屆。這不僅是對馬勒的崇高致敬,更是對皇家大會堂與馬勒百年歷史淵源的重溫。馬勒生前曾多次親臨此地指揮,這座音樂廳見證他的許多重要時刻,成為其音樂精神的共鳴之地。

此次音樂節陣容星光熠熠,除了地主樂團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RCO)(編按),還邀請了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Budapest Festival Orchestra,BFO)、芝加哥交響樂團(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SO)、柏林愛樂(Berlin Philharmonic)以及東京NHK交響樂團(N響)共同參與。

這5大樂團在10場音樂會中,按照馬勒交響曲的創作順序,逐一呈現其龐大而深邃的音樂世界。此外,音樂節期間也在演奏廳同步上演馬勒的藝術歌曲以及各種小型演出。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從台灣前往參加音樂節的樂迷朋友多達上百位,是亞洲國家中規模最大的一群馬勒迷。為此,主辦單位馬勒基金會主席、馬勒的孫女瑪麗娜.馬勒女士還多次在致詞中提及並感謝來自台灣的馬勒樂迷,真可算是另類台灣之光了吧!而身為馬勒樂迷一分子的我有幸親臨現場,也在此撰文分享這11天的觀賞體驗,我將以5大樂團的聆賞心得作為分野,回顧這趟充滿感動與震撼的馬勒之旅。

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與指揮麥凱萊。(Eduardus Lee 攝 馬勒音樂節 提供)
陳思宏談《少年Pi的奇幻漂流》廣告圖片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舞台劇精采片段搶先看廣告圖片

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活力開場與《千人》震撼

音樂節開場由地主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RCO)在年輕指揮麥凱萊(Klaus Mäkelä)領軍下,獻上馬勒第一號交響曲《巨人》。麥凱萊充滿動感的指揮與RCO超高技術水準,讓樂團音色整齊劃一,樂章完成度近乎完美。樂團的爆發力與戲劇張力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在氣勢高昂的段落極為爽快。儘管在一些寧靜樂段稍嫌乏味,但瑕不掩瑜。皇家大會堂極佳音響效果讓樂團流露飽滿豐富音色,為馬勒盛會帶來撼動人心的聽覺饗宴。

在音樂節後半段,RCO再次由麥凱萊指揮演出馬勒第8號交響曲《千人》,將音樂節推向高潮。這部作品規模之大,常讓人懷疑能否完美演出,但麥凱萊和RCO做到了。舞台上包含5個合唱團在內約400名演出者,專注齊一地詮釋交響曲,讓我感受到馬勒所謂「宇宙運行的聲音」。雖然獨唱者與合唱團表現仍有進步空間,但考慮到如此龐大陣仗,能有這般水準已屬不易。樂團本身表現出色,不僅稱職扮演人聲伴奏,還在獨奏樂段展現細膩聲層次與樂句掌握。麥凱萊不到30歲便能驅使逾400位演出者完成如此精采的音樂會,實在令人驚嘆!

文化預算縮減下的德國劇場廣告圖片
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與指揮伊凡.費雪。(Milagro Elstak 攝 馬勒音樂節 提供)

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伊凡.費雪的馬勒哲思

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BFO)在伊凡.費雪(Iván Fischer)指揮下,帶來兩場精采演出:馬勒第2號交響曲《復活》和馬勒第5號交響曲。費雪窮盡一生鑽研馬勒作品的功力,在這兩場音樂會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馬勒第2號交響曲演出中,費雪透過獨到聲部配置,營造流暢整體感,巧妙分句與張力彈性速度,標示許多亮點。尤其難忘次女高音Anna Lucia Richter在《原光》中的純淨透亮音色,以及合唱團在終樂章從突弱拉抬到最強的迷人張力與依序站起設計,堪稱一絕。

而費雪與BFO在馬勒第5號交響曲的演出,讓我心中直呼「原來馬勒竟然可以這樣玩!」每個樂章都讓我感到驚豔、舒服、爽快。費雪將對馬勒的見解滲入樂團DNA,每個呼吸、音符與節拍都充滿獨到韻味。「慢而不拖」成為整首交響曲最鮮明特色。第一部分前兩樂章,費雪竭盡所能讓絃樂近乎滿弓演奏,音樂深刻而細膩,樂團凝聚力驚人。

來到第3樂章,法國號獨奏懾人心魂。各種韻律圓舞曲與賦格風樂段,只見費雪如魔術師般恣意操弄樂團,讓全場觀眾為之沸騰。最受期待的慢板樂章,音樂慢到幾乎解體,卻依然如此美妙,那種命懸一線的長樂句,所展現的張力是「拖而不散」。這樣內斂深刻的速度,讓每個音符都刻骨銘心,為馬勒的深情與哀愁留下嘆息。

熱鬧活潑的終樂章一掃惆悵與陰霾,通篇歡欣鼓舞直到尾聲。我衷心敬佩伊凡.費雪這位74歲指揮,用33年光陰打磨BFO,將樂團水平提升到歐洲一流。這種對藝術的獨一專注,在現代指揮身上已屬少見。費雪與BFO代表著指揮與團員間最寶貴的合作默契。這兩場演出讓我深信,BFO絕對能成為當今馬勒交響曲的詮釋保證。

編按:地主樂團還包含了荷蘭愛樂樂團(Netherland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7/16 ~ 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