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
藝視窗 News
導演吳念真獲頒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
【台灣】 導演吳念真獲頒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 第37屆行政院文化獎頒獎典禮於4月26日假臺北市華山文創園區舉行,由行政院長賴清德親授文化獎章、證書予文化獎得主謝理發(謝里法)、吳文欽(吳念真)。行政院文化獎是國家最高的文化獎項,為肯定得獎人的終身成就,除由行政院長頒授文化獎章、證書,並頒獎金新臺幣100萬元,以表崇敬。 出身礦鄉瑞芳的吳念真,是小說家也是影視與劇場的編劇暨導演,其小說創作大多以描繪台灣社會中下階層人民的生活為主,後更參與推動台灣新浪潮電影運動,電影劇本多次獲得金馬獎殊榮。近年加入綠光劇團,創作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更從人文關懷擴大到偏鄉兒童,推動「快樂學習協會」,即將完成100個秘密基地,以推廣偏鄉地區的教育文化,對台灣教育與文化推廣貢獻卓著。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5月上旬受理申請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案」自2014年起啟動,每年透過專案徵選與補助機制,鼓勵有志於評論書寫的中青世代投入,同時提供穩定的發表平台,以為表演藝術評論人才之養成。今年度專案收件自5月5日起至15日止,歡迎具中華民國籍之個人,針對國內舉辦之音樂、舞蹈、戲劇(曲)正式演出或表演藝術跨域活動,提出寫作計畫參與徵選。獲補助者應於今年7月至明(2019)年6月一年的計畫期程內,書寫20篇以上之評論文章,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補助辦法與申請表格下載請至下列網址goo.gl/76KacR,可電洽02-27541122 轉212 周小姐、215蘇先生。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開放報名 兩廳院今年的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除三檔節目製作外,另以「劇場,我的青春主場」為題,規劃青少年劇場
-
專題
藝術行政 這樣過日子
隨著新興表演場館成立,各項補助和資源投入,過去兩年的表演節目數量大幅增加,也意味著更多人力需求儘管這個事實並不能和劇場從業人口的薪資成長畫上等號。無庸置疑的是,劇場藝術行政這個過去隱身於幕後的角色,亦隨著演出製作量升高而逐漸獲得重視,藝術家們知道,若想成功將創作推向觀眾甚至國際巡演市場,必須有擅長溝通協調的行政居中斡旋操盤。然而,從被動消極服務藝術團隊到擁有主動籌策、催生創作的權力,許多藝術行政還來不及享受創意發揮的成就感,就因激增的工作量過勞損耗。 這一期和我們分享工作與生活調節的藝術行政,不約而同提出「和工作保持距離」、「休假」、「暫時退出劇場製作工作」的職涯抉擇,但休息從不會只是休息,他們仍迫不及待地進修、學習、飛翔。或許暫時離開,才能看見自己對於劇場,到底有多愛。
-
焦點專題 Focus
當國樂遇上武俠電玩
一個是魔教長老,一個是五大劍派的二當家,武功高強的兩人分屬於正邪兩派,卻因為深厚的音樂造詣讓兩人摒棄了彼此身分,共同創出《笑傲江湖》一曲。經令狐沖之手傳世,所奏之聲或悠揚清越、或頓挫鏗鏘 即使武俠小說著重在政治、亂世、愛情、爭戰等劇情,但樂器或音樂的出現,卻往往是直入內心又無法防禦的重要武器。想想習武之人帶著武器練功的畫面,換上音樂家的樂器,孤獨在琴房中一遍又一變的練習,誰能不佩服小說家將兩者連結對照的功力? 從小說文字中的想像、虛擬電玩的視覺,再到交響音樂的無形當武俠遇上音樂,那虛構的人物與故事套用在我們周遭,竟成為我們生活中最真實的存在。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蘭陵40
他們彼此挨著彼此、身體連著身體,儘管大汗淋漓仍繼續著劇場練習;穿著寬鬆簡單、樣式樸素的排練服,在工作之餘進得蘭陵多年前那齣《演員實驗教室》,是台上演員的生命故事,也成了台下觀眾心裡銘刻的印記;這裡是金士傑所謂的「丐幫」,馬汀尼所嚮往的遊牧生活。 那就是蘭陵劇坊,是台灣劇場界的一則傳奇,一塊里程碑,標誌著台灣現代劇場的一扇門。當年在吳靜吉的帶領下,順著慵懶自在的節奏,成員打破身心的禁忌,往內掘探生命的真實,日後開枝散葉、影響深遠 四十年後排練場裡仍會是那身簡單的妝束、那學生氣的書包,繼續七嘴八舌地討論劇本,一起看著片段、幫忙想辦法。然而時間過去了,生命變得更重也更輕了,重新編排《演員實驗教室》,他們不講道理、不偽裝虛飾,要誠實地上台,說那不為人知的、有些羞恥往事,道出心中深藏的秘密
-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曲新女力,全面啟動!
當高徒成了名師、扛起了當家招牌; 看新一代嶄露頭角,與前輩們同台競藝。 戲曲界的新女力,實非未來式, 早已全面啟動,引領大團、邁步前行。 臺灣豫劇團的蕭揚玲, 承接豫劇皇后王海玲的重擔, 化壓力為動力,也學習老師典範, 與團隊攜手並進、一同打拼; 薪傳歌仔戲劇團的張孟逸, 不捨國寶級恩師廖瓊枝多年苦心, 即使「不喜歡」也得接任團長, 為後進打造更完善的工作環境。 國光劇團的林庭瑜、當代傳奇劇團的黃若琳, 兩位年輕小旦,也正逐年征服各大舞台, 累積經驗、用心挑戰、多方學習, 蓄勢待發,持續展現有目共睹的超強實力。
-
藝視窗 News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二屆董監事名單出爐
【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二屆董監事名單出爐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二屆董監事人選於日前出爐,董事包括第一屆留任董事現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朱宗慶、國立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吳靜吉、音樂教育家劉富美、作家及劇場工作者鍾政瑩(鍾喬),以及新任董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教授林淑真、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教授鄭榮興、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前執行長蘇昭英、蒂摩爾古薪舞集團長路之.瑪迪霖、永豐金控總經理兼永豐金證券董事長朱士廷、義美食品董事長高志尚、成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勝傑、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以及文化部政務次長楊子葆、教育部政務次長蔡清華、外交部政務次長章文樑。 第二屆監事名單包括第一屆董事轉任的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楊其文、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律師陳玲玉、財團法人臺灣新光保全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張敏玉,以及政府機關代表文化部主計處處長李秋月。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第二屆董監事將持續引進社會各界資源,帶領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邁向新的發展方向與願景。 國家兩廳院「阿特銀行Arts Bank」正式上線 歷經兩年籌備,由文化部指導,國家兩廳院策劃主辦的文化科技紮根專案「阿特銀行Arts Bank」,107年3月正式上線。為擴增藝文人口、落實藝文扎根及培養國人參與藝文習慣,以「Arts Bank」為名的阿特銀行,透過APP、悠遊卡╱一卡通之趣味科技儲幣,鼓勵小學生與大眾參與「美術」、「文創及藝文園區」、「表演藝術」、「歷史博物」及「藝文電影」等五類藝文館所活動,年度達成參與目標即可獲豐富獎勵機會。民眾每一次參與藝文活動,兩廳院同步做公益,眾人共同累積的藝文行動次數達15,000次,兩廳院即啟動送藝文到偏鄉,邀請師資至藝文資源相對較薄弱的學校,有機會體驗量身訂做的藝文活動。為提升民眾加入藝文體驗的便利性,完成「阿特銀行」開戶只需三步驟:線上申請驗證完成。更多資訊請參網站<a href="http://www.artsbank.com.tw" target="_blank" rel="noopener"
-
專題
藝術行政 這樣過日子
這群人熱愛表演藝術。愛到即使不創作也不登台,也能對自己角色的低調不張揚樂在其中。身形隱藏在舞台以外的任何地方,或是指揮若定、或是體貼周到、或是鉅細靡遺、或是精於協調。 他們有老闆的腦,秘書的心,對藝術家的照顧近乎保母,守護創作團隊勝於麥田捕手。面對公家機關,他們的斡旋溝通與耐心毅力奇高。面對觀眾市場,他們戮力開路、找路,通往更多潛在人口 這群人想必非常愛表演藝術,他們普遍不被看見,忙起來管不了一例一休勞動基本法,甚至管不了一天只有廿四小時,卻總在暗中兀自發光,成了創造藝術的人們身後,一盞盞可隨時通訊返還、請求支援的小燈塔!
-
特別企畫 Feature
閱讀碧娜的幾種方式
「你對愛的感覺如何?」 「你想對一個人溫柔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當你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你在聖誕節時吃什麼?」 「你的法則是什麼?」 「你們覺得以失去而感到可惜,或遺憾那些不再存在的事物是什麼?」 「你害怕著什麼?」 在碧娜.鮑許的排練清單上,還有成千上萬個問題。這位總是從問題出發、徹底改變當代舞蹈風景的編舞家,從一九七八年開始,每部新作品都不從動作啟動,而從問題開始。有些是直接的問號,更多是拐彎抹角地提問,她問自己,問她的舞者,或許,更多是問前來劇場的人們: 「你為什麼來?你在問自己什麼問題?」 本期嘗試以三重視點男女、舞台、音樂觀看這位握有問題的鑰匙的編舞家如何通往我們的靈魂,在她離去這麼久以後,仍不斷地以每個不會死去的作品,輕輕地附在我們耳邊,悄聲說:問自己這些問題吧。去經驗、去發現,你可能感覺混亂,可能找不到答案,都沒有關係。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她與他,這樣與碧娜共舞
她與他,她們與他們,溫柔地、激情地、暴烈地,或相互擁抱,或彼此玩弄,或行禮如儀,或劍拔弩張在碧娜的舞台上,世間情事如是繽紛流轉
-
焦點專題 Focus
怪到沒人性、壞壞惹人愛 為什麼導演都愛「他」?
考古團隊在二○一二年挖出了理查三世遺骸,他是個慘死於沙場,連棺木、壽服都沒有,就被草草埋了的英格蘭國王。然而莎士比亞筆下、舞台上那個又怪又壞的大反派,其實和史料裡的他大不相同。古今中外,多少演員將其視為里程碑、代表作,使出渾身解數就是要讓自己「壞」掉;創作者也在理查身上揮灑各自的想像,揭露靈魂的黑暗面、解放邪惡的負能量。為什麼人人都愛理查?為什麼如此頻繁地看見《理查三世》製作上演?來自英、德、中、法四國名導現身說法,深入探查各有風味、歪邪怪異的多面理查。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台灣國樂新勢力 邁向世界的進行式
想到學音樂,第一個聯想是的畫面是什麼?鋼琴、小提琴、管絃樂團或是音樂教室裡的貝多芬石膏像?即使國樂的歷史不亞於西洋音樂,但長久以來全盤接受外來的音樂訓練之後,自信心也逐漸薄弱。 然而國樂界近年來的發展卻一洗陰霾獨奏家技術與品味提升、作曲家從國樂聲響與技法找到新素材、年輕指揮在國際大賽大放異彩,還有愛樂人口的關注與暴增,在在顯示國樂領域充沛的能量。不管從樂器改良、音樂編創到表演形式,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相較於西洋音樂的穩定,國樂界的活躍已非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除卻了廟堂陣頭的形象,國樂並非脫去傳統外衣,而是將傳統變成珠寶,裝飾在最重要的位置。你無法忽視它的閃耀光芒,因為這股國樂的新勢力,已朝您席捲而來!
-
藝視窗 News
2018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出爐,林怡芳等四位入選
【台灣】 2018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出爐,林怡芳等四位入選 國家兩廳院自2015年展開的「藝術基地計畫」,今年邁入第4年,2018年將邀請林怡芳、林祐如、梁允睿與徐惟恩四位藝術家駐館合作。 林怡芳為出生於高雄的旅法編舞家與舞者,其長期合作的編舞家有慕妮耶(Mathilde Monnier)、赫佐(Christian Rizzo)等。今年度她除了為其創作《連鎖關係》返台進行前期準備外,也將與兩廳院推廣組合作辦理以運動員、醫護人員、街舞舞者為對象的「費登奎斯肢體工作坊」,從認識身體出發,教導打開身體運作的可能性領域。另會與臺北市立大學合作,篩選法國編舞家Mathilde Monnier經典舞作段落,跨領域跨科系的學生經過12堂課程傳授,於年底進行15分鐘成果發表。 新生代舞者、編舞家林祐如在跨界舞蹈、劇場、多媒體的領域中,擁有豐富的演出經歷與亮眼的表現。2017年於兩廳院新點子舞展發表的作品《朵朵》,將於今年受邀至法國鳳凰劇院及巴黎聖德尼國際舞蹈節演出,她將藉此機會吸收歐洲當代藝術人文能量,進行藝術節觀摩。她也將與「和好玩實踐室」及兩廳院推廣組合作辦理工作坊,為國小一至六年級視障兒童,藉由活動設計與不同的領導,讓視障學童在參與藝術體驗的同時,開啟表達與交流的機會。 現任紅潮劇集藝術總監的梁允睿,作品多以音樂與戲劇相關創作為主。近期編導作品有《美味型男》、《啞狗男人》等。他希望透過今年駐館的機會,到日本沖繩學習島歌唱法,為新作《瑪莉皇后的禮服》進行田野調查,更了解歷史對文化的影響。 身兼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管風琴家、大鍵琴家、聲樂指導等身分的徐惟恩,由於對巴洛克音樂的喜愛,對古風音樂有其一套的詮釋及見解;同時也積極與當代作曲家合作,尋求創新及多元的表演。他本年度將擔任國家兩廳院「2018歌劇工作坊」協同製作人與指揮,同時透過密集的來台交流與互動,與創作型室內樂團「三個人」激盪交流,研發中西樂融合爵士元素,使用不同樂器進行新創作,於2019年精采呈現。(莊珮瑤) <strong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表演藝術的泛科學
近年科學史研究的基調是──自然是被建構出來的、而不是被找到的,正如真理是被製造出來的。那我們呢?在「超人類時代」,我們當然也不再「自然」。 我們遠古的祖先們赤裸地倚靠他們的感官適應世界,百萬年後的科技時代,我們能一秒內與千里之外的人面對面、能同時介入多重維度的虛擬空間、能與機器人對話我們成了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前所未有地延伸了高科技感官,此些加諸身體之上的新奇事物,改變了我們參與世界的方式。 表演藝術以身體為現場,在此洪流中並未缺席。儘管一般認為科學和人文分屬左右腦的思考模式,但創作者面對科學及科技的好奇與實驗,仍以跨學科的想像,不斷刺激著藝術創造的發展與變化,探索既有維度以外的維度,來認識世界或面對自我。 本期透過梳理當代影像科技與表演藝術的關係簡史,深入新媒體時代的身體展演,並以三大關鍵字──幾何、影像、機器人──探勘表演藝術與科技的相遇場景,看藝術家如何在舞台上藉由他們的泛科學實踐,穿越近未來之所。
-
藝視窗 News
107年度「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
【台灣】 107年度「文化部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名單出爐 文化部107年「表演藝術結合科技跨界創作」補助結果出爐,安娜琪舞蹈劇場、體相舞蹈劇場、方式馬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及Psquare媒體實驗室等5個團隊的提案計畫獲得補助,補助金額合計新臺幣700萬元。 107年計有30件申請案,經評審後通過5案,將陸續辦理創作及成果展演。安娜琪舞蹈劇場繼《Second Body》獲得國際肯定後,107年發展新作《恍似生境的他方》,延續該團一貫討論身體與環境的主軸,發展有關死亡的議題。體相舞蹈劇場的《EDI》繼106年階段性呈現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大展表演藝術設計獎入圍肯定後,今年將發展為劇場完整版,並規劃巡演。方式馬戲的《孩子2.0》前於106年林茲電子藝術節首演獲得好評,107年發展更為趨近劇場展演模式,並已獲得丹麥電子藝術節邀約。 臺灣藝術大學的《輪迴Samsara》是由甫獲威尼斯影展VR大獎的黃心健擔任導演,結合VR、影像及舞蹈,已獲得美國達人秀邀約,並將於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演出。Psquare媒體實驗室的《3.14159》結合穿戴式科技服裝、雷射染布、環境感知等元素,營造情境式展演模式。 文化部徵選舞台監督及編劇 參加美國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駐村 為培植劇場專業人才,文化部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今年再度與美國奧勒岡「莎士比亞戲劇節」(Oregon Shakespeare Festival,OSF)合作,徵選舞台監督及編劇各1名赴該戲劇節駐村,以促進台灣劇場專業與世界各國戲劇菁英交流,觀摩戲劇節藝術聚落的經營理念,培植台灣專業人才。徵選計畫收件期間自公告日起至107年2月15日截止。 舞台監督是戲劇製作演出過程不可或缺的角色,莎士比亞戲劇節演出場次頻繁,戲劇製作型態多樣,是絕佳的觀摩場域。文化部經與戲劇節洽談,在今年新增了舞台監督駐村類別,預計徵選舞台監督與編劇各一名,分別在今年5月及8月前往美國奧勒岡州阿什
-
專題 現實+虛構=現實?! 當紀錄片再次與劇場相遇
海筆子與他們的帳篷人生
撐起帳篷,一起創造一種場域, 那裡是不被規則與習慣綑綁, 可以對話的地方。 不完全因帳篷有了內外之別: 反正外面的世界是座更大的帳篷, 就靠篷內的他們緊密合作, 以各自的方式協助涉入參與, 也將他人加進了自己的生命。 為了讓人停留、為了鍛練想像、 為了兩種身分、為了脫開困惑, 他們與不同時期的海筆子, 在人生的各種階段相遇。 相遇在不慣性思考的帳篷, 相處且容納著人事物間的有機, 把現實虛構之後又帶回現實, 在這個想像力的避難所裡, 當紀錄片與帳篷相遇, 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 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 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 為何難以前進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8預知表演備忘錄
俗話都說「狗來富」,二○一八也被看好是景氣回升的一年 在這「旺旺旺」一年裡,什麼表演不可錯過? 在有限的時間裡,該怎麼挑、如何選? 開春之際,本刊搶先預報今年即將發生的重點演出。 每月注目焦點,為讀者提點表演藝術的風向趨勢, 編輯加碼,讓觀眾不錯失亮點作品, 還有十位各方達人觀眾帶路,看看他們心中哪些好演出不可錯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3月份節目
注目焦點 歐美舞蹈大師作品 隨舞團再訪綻放 今年春天,歐陸舞蹈劇場與美國現代舞兩大教母先後來台,先是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帶來《康乃馨》;接著是瑪莎.葛蘭姆舞團的兩套舞碼,分別由兩大經典《春之祭》、《編年史》作為演出壓軸,領舞者皆為台灣舞者簡珮如。 有趣的是,從葛蘭姆到鮑許,舞迷們恰巧可見舞蹈從現代跨越至後現代的軌跡。六○年代青年鮑許從德國到紐約習舞時,葛蘭姆年逾六十,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動作體系,當時的紐約作為現代舞的脊梁,各門派舞蹈技巧繁花似錦,如瑪莎.葛蘭姆、荷西.李蒙、摩斯.康寧漢等。值得一提的是,讓簡珮如在二○一七年奪得有「舞蹈界奧斯卡」之稱的紐約貝西獎(The Bessie Awards)「最佳表演者」的Ekstasis也將來台演出,本作透過零星文字與少許照片重建這支一九三三年失傳的獨舞,葛蘭姆編創這支舞時,尚未建立起自己的技巧體系,正處於探索動作的實驗階段,觀者將可透過此作,一窺葛蘭姆透過腹部的收縮與釋放,如何表達其狂喜的意象。 回過頭來說,葛蘭姆挑戰傳統芭蕾,透過希臘神話如《迷宮行》、《心靈洞穴》、《夜旅》等訴說人心,但仍標榜現代主義式的崇高、普世價值,鮑許則捨棄了技巧,將個體的內在感受推得更深。鮑許的後現代在於「人」成為了主角,不再是大寫的符號,她擅用各種日常物見,將輪廓填進血肉,看見人世的瑣碎,迥異於芭蕾舞劇,也與葛蘭姆戲劇性強烈的現代舞劇截然有別。本次來台的《康乃馨》曾於一九九七年來台,舞台地板鋪滿八千朵粉紅康乃馨,為舞者創造了美麗卻艱難的移動空間,生存即是不斷地毀壞美麗的物事,舞者們踐踏著花海,生存、爭吵、談論藝術、宗教、自由也正如鮑許始終認為的那樣:「生命從來就不像跳舞的舞台一樣平穩又可靠。」(張慧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4月份節目
臺灣戲曲藝術節起跑 看到傳統與創新 去年十月正式啟用、開幕也開台的臺灣戲曲中心,從「開幕系列」、「芝山喜戲節」到年初的「賀歲系列」,演出活動無間斷,各團製作、工作坊、講座與臺灣音樂館常設特展,亦嘗試安排「國光微劇場」小型劇目,幾乎週週有演出、名符其實的好戲連台。 三月底,第一屆「臺灣戲曲藝術節」由唐美雲歌仔戲團《月夜情愁》揭開序幕,從今而後,每年一度的藝術節,都會有個像這樣的大型「旗艦製作」,規劃以台灣各地為主題、連結地方人文風情與傳統戲曲,創作最貼近土地的故事。今年的首發企畫,邀請邱坤良教授擔任編劇與導演,把鏡頭對準台灣東北部,以戲劇史上罕見的戲劇音樂爭鬥西皮、福路兩派對抗作為背景,帶入當時影像與現場結合演出的「連鎖劇」風潮;以其深厚的學識底蘊為基礎,搭配唐團的堅強實力及舞台魅力,連續兩週的演出,將為戲曲中心留下令人難忘的第一頁。 從四月演到五月的藝術節,眾多演出團隊參與其間,還有新作分庭抗禮的創意競演,更邀請韓國木花劇團首次來台,搬演其經典劇碼《羅密歐與茱麗葉》。當莎士比亞的劇本,遇上韓國劇場導演吳泰錫,自八○至九○年代起,即掀起了一股全面性的改變,他不斷嘗試革新韓國戲劇,亦就此遠征世界各國、聲名遠播。劇中有韓國傳統樂舞的改良創新,也完美融合了韓式口說表演與莎劇獨特語言節奏,兼容並蓄地創造如歌般流暢明朗、如畫般優美精鍊的聽覺及視覺盛宴。(陳茂康)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5月份節目
實驗再實驗 重返蘭陵劇坊的演員教室 二○○九、蘭陵三十那年,金士傑繼李國修、賴聲川、劉若瑀等劇場夥伴後榮獲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在得獎感言裡他提到,過去擔任蘭陵劇坊指導老師的吳靜吉博士曾說了一句「百無禁忌」,並告訴他們:「不要那麼嚴肅,好好去玩。」將近十年後,當蘭陵即將邁向第四十個年頭,這群在台灣現代劇場胼手胝足,創造、給予並持續開疆拓土,形塑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師字輩」創作者們由金士傑擔任導演,劉若瑀、楊麗音、李天柱、游安順、馬汀尼、鄧安寧、卓明、賀四英、王耿瑜、趙自強、王承晃等人將同台聚首,重新創作曾於一九八三年演出的《演員實驗教室》,一起玩出、述出、演出屬於他們的生命課題。 從三十步入四十,時間走了多久,實驗就做了多久。曾經置身於觀眾席中,後來也加入蘭陵劇坊的紀錄片導演王耿瑜,曾在《紀工報》訪談中回憶,那是個深獲啟發的時期,起因正是這場讓她開了眼界的演出。此劇原由演出者的個人故事組成、從他們的人生經驗出發,多年之後,如此設定也必然生出完全不同以往的內容。看遍世事無常、滄桑變化,如王耿瑜那般,他們都從那幾位廿出頭的年輕人、大學生,一路走過了各種不同篇章、到得今日。除了回看過往歷程、社會變遷、時代改換,更認真的玩、不怕失敗的實驗,期望激盪出關於台灣表演藝術當下與未來的種種討論。(陳茂康)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6月份節目
注目焦點 歌劇饗宴不間斷 台北台中都有華格納 歌劇,一向是音樂會裡最特殊的類型,檢視二○一八,整年度與歌劇相關的演出還不少。三月份開始,女高音迪.妮絲與琉森節慶絃樂團帶來的專場音樂會「從莫札特到百老匯」為此主題拉開序幕。今年,國家交響樂團(NSO)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NTSO)兩個大樂團則不約而同選擇歌劇音樂會作為樂季尾聲與壓軸的重點節目。六月,NTSO由指揮水藍領軍,兩場「無悔的愛波希米亞人」及「無畏的愛托斯卡」便占據了浦契尼三大歌劇之二,純音樂的宴饗精采可期。緊接著七月初,NSO則是由呂紹嘉帶領,推出華格納的歌劇《帕西法爾》。雖稱為歌劇音樂會、並略去第一幕,然而樂團卻請來導演黎煥雄執導,並且邀請曾獲葛萊美獎最佳歌劇錄製提名的威爾.哈特曼(Will Hartmann)擔任主角,整體價值遠遠超過音樂會的想像。有趣的是,五月NSO探索頻道III系列「歌劇裡的動物明星」,雖是講座型的演出,然而聲樂家配合歌劇需要,以人聲如何詮釋動物美聲,相當耐人尋味。 八月,一年一度的歌劇工作坊推出的是莫札特音樂童話《三隻小豬與小木偶》。臺中歌劇院開幕大戲的《指環》計畫系列,到今年已經走到第三年,來到第二夜的《齊格飛》。這齣歌劇是作曲家華格納歷時最久完成的英雄神話故事,也是台詞及編創最繁複、戲劇張力最強的一部作品。開演日期恰巧在十月十日國慶當天,看國內外一流的音樂家與數百位演出與技術人員合作,將是聽覺與視覺的一大享受。(李秋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