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競「技」遊「戲」 競技遊戲 幕起,演員在如夢似眞的場景中移位走動;幕落,可能有的記憶多是針對編導演的表現評價。然而,幕起幕落之間有一群黑衣人,他們是演出的推手,不會站到台前接受觀衆的喝采;他們腦中轉著藝術的思維,手中握著實踐、判斷的量尺,一步一步將藝術與技術融合,建構完美演出。他們是「技術劇場」的工作者。 此次,他們難得卸下黒色裝束,站在燈光打亮的舞台上、說著屬於他們的台詞。藉由這個機會,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每場演出背後所需要的是怎樣的群體努力和環境才能支撑所有台上光鮮炫目的呈現,以及「技術劇場」曾走過的艱辛歷史和目前的難題。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黨「同」伐「藝」 黨同伐藝 在近幾年的台灣劇場當中,討論同性戀、性別認同、扮裝等所謂有關「同志」的作品,可說是除了政治、身體、女性主義等熱門話題外,另一常被提出的議題;不論是國外翻譯劇本的搬演,或是國內創作者的原創之作,這些「同志議題」的作品在九〇年代的劇場的確佔有相當的比重。但是隨著世界同志議題的退燒,這一年來台灣的相關舞台作品也有減產的跡象。到底台灣的同志劇場發展如何?邊緣性的議題又如何能進入主流劇場?本期就讓我們從劇場「同志議題」作品的歷史、演變、演員「扮演」等角度來探視這個現象。
身份跨界的導演、性別無界的表演 文字|秦嘉嫄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舞台燈下的同志花園 台灣同志議題作品簡述 文字|史丹力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春光乍洩的另類主流 九〇年代的台灣「同志劇場」面向 文字|但唐謨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安能辨我是「同志」?! 同志扮演與扮演同志 文字|吳大綱 第82期 / 1999年10月號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台灣「藝」鄕客 異鄉「藝」站 因爲一些外國好朋友的加入,使得台灣的表演藝術界生色不少。有人因爲冥冥中的緣分來台、有的人只因爲台灣朋友的熱情而前來、也有的人原本只計劃做短期的旅行,沒想到一待就是二十年。這些異鄕人飄洋過海來到台灣卻在戲劇、音樂界及藝術行政領域工作、生活、扎根,爲台灣的舞台,成就了不同的風景。
來自異地的振盪 文字|傅裕惠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人生劇碼的新舞「台」 文字|李慧珍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神父之愛 文字|陳品秀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音樂無國界 文字|錢麗安 第81期 / 1999年09月號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別企畫/拜訪藝術「家」 拜訪藝術家 藝術與生活,兩者的關係密不可分:互相取材、彼此影響;而「家」是生活的核心,是避風港,也是一切動力的補給站。表演藝術工作者們爲了追求生活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或者在塵囂之中覓一塊靜地,或者當個仁者智者,樂山樂海,長居於自然之中,更或者,不管外在環境爲何,境由心生,憑著自己的理想打造四方天地。
分享的喜悅 陳琪鬧中取靜的城市生活 文字|劉守曜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 在濱海的家嗅到幸福的味道 古名伸的「炊煙」頂居 文字|莊瓊花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 由内到外,全方位的簡約風格 羅曼菲的山林之家 文字|莊瓊花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 山上孩子的家 馬大衛與蕭靜文的陽明山居 文字|錢麗安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 音樂桃花源 曹永坤的家庭聆聽室 文字|傅裕惠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 淸澈山水,映照人心 陳美娥依山傍水之家 文字|黃馨萱 第80期 / 1999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