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 百變打擊樂 敲擊,一種最原始的情感表露,最貼近民間生活的演出形式;從廟口到殿堂、稚子到鶴髮,傳統到現代、學術到即興,以多采繽紛之貌隨處展姿。開放交流後的兩岸擊樂發展,在幾經互訪、碰撞後,逐漸汲取大陸的傳統與台灣的現代,敲打出一片更廣濶的世界。
特別企畫①/縫補一頁舞台服裝史 縫補一頁舞台服裝史 時代在變遷,表演團體的演出內容及經營方式也在變。連爲演員裁製一件件舞台服裝的幕後英雄(雌)們,也漸漸地從老師父手中轉到年輕一代設計師身上。目前這一行的工作者如何在經費短缺、時間緊迫的情況下,與編舞家、導演、演出者合作無間?透過台灣舞蹈服裝製作者、設計者、戲鞋師父的專訪,及一場立體的舞台服裝秀及座談會紀錄,希望能縫補起台灣舞台服裝史的斷簡殘篇。
特別企畫②/京劇過渡 台灣京劇的再過渡 政府遷台之後,不少京劇藝人帶藝來台,過渡而來的紅氍毹在台灣舞台上鮮紅燦亮。 三軍劇隊輪番開幕、謝幕,十月競賽全盤較勁;科班教育一脈承續,錘鍊出一代一代出色的演員。年中,三軍劇隊一一封箱,三流合和,攜手過渡到國光,翻新過的紅氍毹,期望再次鮮紅。
特別企畫/音樂市場 新音樂時代 台灣的表演藝術,向來以音樂市場開發最早,也最「先進」──結合了科技、商品,而九〇年代的台灣,因著媒體的開放,加上科技的日新月異,音樂市場近一、二年更朝多角經營、市場分衆為訴求,以迎合現代人多變求異的消費需求。二十四小時專業音樂電台誕生,提供多類音樂選擇,音樂出版躍上電視,CD光碟化、平面文字立體化、音樂傳送世界同步化。九〇年代的音樂人正面臨一場新「視」、「聽」革命,而這一波趨勢或許也將間接影響未來的表演藝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