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法國中南部城市奧里亞克(Aurillac)聚集上百個街頭劇團,以自由而狂野的表演形式,為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其實,早在「沉浸式劇場」興起之前,街頭劇場就已經走出劇場黑盒子,重新擁抱廣場、曠野、星空等公共空間,直面挑戰觀演關係的極限。今年邁入第38屆的奧里亞克藝術節雖以「共融」為理想,但開幕卻爆發警民衝突,更突顯當前社會愈演愈烈的危機現實。

從非主流走向主流的街頭劇場
法國的街頭戲劇起源於六八學運之後,當時的年輕藝術家試圖打破劇院高牆,以創意形式深入民間,與觀眾直接互動,例如團結劇團(Théâtre de l’Unité)的經典作品《2CV 劇院》(2CV théâtre),便將汽車改造成「世界上最小的劇場」,邀請2名觀眾走入街景,透過即興與幽默的表演與當地民眾互動。近50年來,法國街頭劇場發展出多樣形式並吸引龐大觀眾群(註1),但這種不斷變動的非典型表演長期未受主流戲劇圈重視,也難以獲得官方承認。直到2010年前後,法國文化部成立「國家公共空間藝術中心」(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de la Rue et de l’Espace Public,CNAREP),並於馬賽設立「街頭藝術之城」(Cité des Arts de la rue),街頭劇場才獲得正名,並逐漸建立起專業培訓和研究體系。
奧里亞克國際街頭藝術節(Festival International de Théâtre de Rue Aurillac)在其中功不可沒。自1986年創立以來,此藝術節從小規模的戶外實驗,逐步發展成盛大的城市慶典。相較於亞維儂藝術節,奧里亞克街頭藝術節的票價低廉,部分演出甚至免費。出於交通考量,觀眾多以自駕或搭乘巴士前往,並須露營過夜。演出分布於城市及近郊各處,使整體藝術節充滿嬉皮氣息與遊牧探險的特色。

體現多元價值的奧里亞克街頭藝術節
今(2025)年藝術節為期4天(8/20~23),包含主辦方邀請的20餘場演出,以及外圍約750個團隊,總計超過3千名藝術家參與,吸引約18萬名觀眾。本屆主題國為巴西。藝術節總監雷米(Frédéric Rémy)強調,設立主題國並非為了增添異國情調,而是展現各國藝術家如何運用公共空間抵抗強權,傳遞多元價值。今年受邀的7個巴西團隊以黑人、LGBTQI+、原住民的身體為核心,抵抗極右派政府的壓迫。他們將自己的肉身視為戰場,批判審查制度、宣揚少數族群權利,並推動環境議題。作品不僅展現出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也乘載強烈的政治意涵,突顯文化介入社會的力量。儘管當前的文化產業受限重重,雷米仍強調,唯有重拾清晰的意識,才能讓共和國價值與文化發展相輔相成。他指出:「不同於數位文化,街頭劇場保留了現場性。藝術家憑藉想像力與創造力,引領觀眾開拓一場不分階級高與社經地位的旅程,共享相同的感官刺激與情感經驗,體會『和衷共濟』的精神。」(註2)

警民對峙的陰霾
然而,以左派精神自詡的奧里亞克藝術節,始終是衝突的溫床。今年開幕夜再度爆發暴力事件。8月20日,一名青年因塗鴉遭警方逮捕,引發約300人投擲石塊攻擊警方,造成8名員警受傷。目擊者表示,警方執法過於激烈,迅速引暴場面失控,並波及商家及公共設施,甚至發生縱火事件。警民對峙自晚間11點持續到凌晨3點才落幕,翌日藝術節仍在滿目瘡痍的城市中繼續進行。事後,總監強調:「暴力在奧里亞克沒有立足之地。我們捍衛的是相遇、情感、詩意、幽默,以及藝術的自由。」(註3)儘管如此,這場爭議也突顯街頭藝術所面臨的現實挑戰:如何在自由表演與公共秩序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
註:
- 包含了以機械偶遊行表演而聞名的「皇家豪華劇團」(Royal de Luxe)、在水上演出的Ilotopie劇團、融合音樂性及跨領域表演的Générik Vapeur等。有些街頭劇場能夠吸引2000到3000名觀眾,以城市特色打造獨一無二的「事件性」演出。請參閱:筆者著,〈從打破體制到讓藝術走入生活——探索歐陸當代在非劇院場地的演出〉,《表演藝術》雜誌第286期,2016年10月號。
- Frédéric Remy, « Les arts de la rue sont là pour essayer de rassembler les gens », entretien avec Hélène Fily, Radio France, le 19 août, 2025
- Cité par Solenne Barlot in « Nous avons vécu une édition exceptionnelle" : fréquentation, spectacles, retour sur le festival de théâtre de rue d'Aurillac » in France Info, 25 août,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