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辛奇小熊軟糖》(Bea Borgers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戲劇

風乾發酵 尋根生根

Jaha Koo《超辛奇小熊軟糖》

2025秋天藝術節 Jaha Koo《超辛奇小熊軟糖》

2025/10/31~11/1  19:30

2025/11/1~2  14:30

台北 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辛奇與小熊軟糖,看似天差地遠的組合,很難想像它們怎麼被湊作堆,不管是在餐桌還是劇場。

辛奇,這個2021年才廣泛進入大眾視野的名詞,取代過往熟知的韓式泡菜,改採音譯「kimchi」,選字則兼顧「辛辣、新奇」的意涵。(註1若說食物本就代表某個地方的風土民情,具有其歷史、地理與文化意義,那麼由韓國官方積極推動泡菜改名,延續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企圖,欲與中式、日式泡菜作出區隔,選定漢字甚至未曾考量字詞本身在當地文化原有的文化連結(如台灣本就有知名電影導演名叫「辛奇」,如今意旨卻被韓式泡菜強行取代),則證明了「食物」如何可以成為文化影響力爭競之地。

相較辛奇與韓國強烈與直接的連結,小熊軟糖倒是「透明」許多。除非特地探究品牌起源,否則消費者很難第一時間將大批生產、包裝精美且全球隨處可得的軟糖,聯想為某種「德國風味」——雖說小熊軟糖的出現,也與特定文化脈絡相關,如其造型其實源自於歐陸市集盛行的「跳舞熊」傳統(註2,自然也成為德語文化重要節慶娛樂之一,以此傳遞糖果帶來的美好體驗。不過,畢竟小熊軟糖並不是每個家庭可以自己在家裡製作料理、交流感情的食品,反而更令人意識到食物從生產到消費的資本推力。

《超辛奇小熊軟糖》(Bea Borgers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藝@展覽廣告圖片
《樂典01 ─ 馬水龍》CD廣告圖片

話說回來,辛奇與小熊軟糖,亞洲與歐洲,一來自民間家庭、一來自工業生產——兩相對照,其所反映的時代沿革,卻讓人看見我們吃進口中的食物,確實與生活、文化、社會、經濟與政治脫離不了關係,更成為上述因素縱橫交錯的凝聚象徵之一。而這正是此次《超辛奇小熊軟糖》的編導暨演出者——韓國藝術家Jaha Koo創作生涯持續探詢的議題。

台灣觀眾認識Jaha,多始於2018年臺北藝術節演出的《Cuckoo電子鍋》。舞台上的Jaha,搭配巧妙編織、精準互文的影像、聲音、音樂與新聞畫面,娓娓道來三代電子鍋「Hana」、「Duri」、「Seri」與自己人生經歷的關係。電子鍋既是韓國發展高科技產品的國力象徵,異鄉遊子與原鄉的情感羈絆;然而以高壓悶煮的白米飯,卻也暗示著韓國受金融風暴衝擊、遭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介入財政的慘痛歷史,以及在資本主義掛帥的經濟政策與集體價值觀驅使下,社會就如同電子鍋般高壓悶煮,即將爆炸。《Cuckoo電子鍋》注入私人情感的日常情景,與政治經濟等社會現象的多重隱喻,令人印象深刻,也讓同處東亞社會的台灣觀眾深感共鳴。

《Cuckoo電子鍋》是Jaha《悲劇三部曲》第2部作品,此系列曾於2023年於兩廳院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完整演出。另兩齣作品分別為《你捲(剪)舌了嗎?》與《韓國西方劇場史》,如《Cuckoo電子鍋》皆述說Jaha離開韓國、旅居歐洲,夾在他鄉與異鄉難以定義的矛盾之間,所經歷的層層衝突與游移不定的歸屬議題。《你捲(剪)舌了嗎?》談論他從韓國鄉間來到首都首爾、又從首爾移居阿姆斯特丹求學,面臨種種關於「(標準)腔調」的挑戰,從「舌頭」延伸認同;至於《韓國西方劇場史》則將童年記憶中的鄉野神怪,與當代韓國劇場面臨的西方殖民經驗互做對比,試圖從文化、傳說、記憶重新定義韓國的文化意義。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
《超辛奇小熊軟糖》(Bea Borgers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超辛奇小熊軟糖》似是延續相同脈絡,從食材延伸離鄉背井的水土不服與生存困境、人與作物的「根」、土地養分、童年記憶與夢境,延伸碰觸韓國近代史隱然作痛的傷口──那是光鮮亮麗的現代化韓國深藏的另一種樣貌,如蘿蔔葉風乾、醃製所帶來的情感慰藉,有時卻也轉化為難以承受的家族壓力與意想不到的潛藏危機。正是Jaha為日常事物賦予多重隱喻的雙重矛盾性,使其作品如此有魅力。

更難得的是,在台上搭起小食攤的Jaha,此次將親作料理(考量到《Cuckoo電子鍋》實際煮飯的是電子鍋本尊)。過往總是縝密剖析各種創作素材與媒介的Jaha,彷彿藉由手作料理,以身體記憶進一步召喚食材在一個人身上所留下的痕跡——超越國族、身分、歷史、文化;或說,將這些味道都揉雜在一起。

註:

  1. 參考韓聯社報導〈南韓泡菜中文譯名正式定為「辛奇」〉,2021年7月22日。
  2. 近代因動保意識抬頭,在歐盟刻意且堅決的政策推動下,幾已銷聲匿跡。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10/15 ~ 2026/01/15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