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戲曲 展演歷史,表演台灣
從《船愛》與《步月.火燒》的景觀化展演談起
最近高屏兩地不約而同推出兩齣大成本、大製作的歷史劇公演。首先是2月中旬配合台灣燈會在衛武營戶外登場的《船愛》,接著是3月底在屏東千禧公園,作為六堆300的旗艦活動《步月.火燒》。(註1)兩齣戲的取材與劇本結構十分不同,《船愛》由古至今,散點式擷取歷史片段,沒有完整事件的起承轉合,而是瀏覽式的匯集,歷史成了流轉的古今風景;《步月.火燒》聚焦單一歷史事件,情節來龍去脈完整,人物隨事件變化起伏,舞台上的歷史如同說書,以古喻今,曉以大義。
-
劇場ㄟ冷知識
口述舞蹈給問嗎?
「口述影像」作為輔具,能協助視障者自立選擇文化藝術的內容,在近年成為劇場體驗的選項之一。在舞蹈領域,視障藝評人許家峰呼籲應把這個實驗工作稱為「口述舞蹈」。最主要的原因是,舞蹈作品所帶給觀眾的,總是溢於言表、多說無益的感同身受,舞蹈擅長在表象、言說和意義之間搖晃出裂隙,能夠被化約成文字的動作過程,會不斷質變。本期「劇場ㄟ冷知識」邀請口述舞蹈工作者,以5大問題,梳整其作為舞蹈書寫者「個人的反思與習作」的工作眉角,看不斷流變中的言語,如何邀請視障者成為舞蹈的觀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冉天豪X陳午明
在音樂劇填滿每個週末的這個季節,藝術總監冉天豪所領軍的天作之合劇場《飲食男女》圓滿落幕,該作三度重演票房依舊亮眼;活性界面製作創辦人陳午明引進的外百老匯第二長壽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以下簡稱《LPC》)在去年連推30場後,今年初更破天荒挑戰半年150場的表演。 問陳午明為什麼如此勇敢,他笑著透露:「關鍵之一是,天作之合劇場透過《飲食男女》的演出明白地告訴大家:『這齣戲我賺錢了!』」回首過往,2007年對兩人都是關鍵的一年。那年,冉天豪受邀創作《四月望雨》,推算音樂劇的市場可能性,恰逢今年這齣戲也將再次上演;巧合的是,那年也是當前話題正熱的LPC首次在台灣亮相。 相隔14年,兩位舊識的工作分別從創作、演出,慢慢跨足策略經營,摸索的路途似乎也像商業劇場的開發那樣膽大心細。幾十年來,各階段的嘗試還在進行中、問題也還在觀察著。如今一個走原創、一個引進版權,幸虧兩位藝術家都有一套行銷哲學,否則就像他們說的:「理想都講到天邊了,現實要怎麼辦?」
-
特別企畫 Feature
特寫音樂劇工作者
一齣膾炙人口的音樂劇,仰賴的是什麼?是作曲家、製作人、編劇、導演、還是演員?經歷長時間的發展,音樂劇舞台的背後,從演出製作、行銷管理、評論到研究等,雖各有各的專業與技術,但這些處在各種位置與角色的人們的工作領域是環環相扣,需要彼此支撐、滲透。究竟這些音樂劇工作者是如何理解音樂劇的語言,將一個點子,透過自己的方法,「翻譯」成觀眾喜歡的樣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
曾慧誠:站穩馬步,涓滴音樂劇的滄海盛事
導演曾慧誠從紐約返台,也已10多年了。檯面上,隨著場館的興建,本土音樂劇的演出看似才漸漸甦醒;檯面下,那已是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翻天覆地的轉變,才慢慢有諸多作品浮上觀眾面前。曾慧誠說:「我一開始將音樂劇的表演概念帶來台灣時,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好像那些說法都是從我頭腦裡長出來的,大概要等到這幾年,開始跟紐約的師資做連結,才發現那些都是很基本的概念。」舉例來說,2008年他指導《隔壁親家》,「剛開始排練,我說先不要唱,彼此用歌詞來對話,但不要做任何事。這件事情對那個年代來說很莫名其妙。」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
王希文:從整體平衡思考歌曲的風格與定位
「歌劇是有戲劇的音樂演出,注重歌者的展演,以音樂優先;音樂劇更強調角色與戲劇,歌曲及風格被依附在文本的基底上,歌曲是『可演的』,唱得好聽與否並不是音樂劇最主要的目的。」音樂劇作曲家王希文說。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詞曲
王悅甄:讓劇本、詞與曲一起在音樂裡長大
認識王悅甄的角度,或許有音樂劇演員,也或許有音樂劇編劇、詞曲創作,她說:「我其實就是個劇場工作者。」也有演舞台劇的她不過是特別喜歡音樂劇這種形式,「演出跟創作,我其實沒有特別一定要做什麼,只要跟音樂劇相關。」特別的是,王悅甄是在台灣少數能夠同時掌握劇本與詞曲的創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
大資:講故事讓更多人聽到
近期剛以自己擔任劇本統籌、與YouTuber合作的《SC驚釀小酒館》創下秒殺售票紀錄的大資說:「音樂劇是很好的媒介。音樂本身就是個藝術性很高的娛樂形式,就算是聽不懂音樂好壞,也不懂門道,還是可以在歌聲裡獲得愉快的感受。」他希望能在顧好品質與藝術水準的同時,去擴展劇場觀眾的基數,找到藝術與商業之間的平衡。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執導
張玉玫:將音樂語言轉換為立體的戲劇語言
聊到「音樂執導」,曾在科普舞台實境秀《給我一個音樂執導》(註1) 以主角「音樂執導」身分出演的張玉玫,或許能講三天三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唱詮釋指導
魏世芬:從聲音中聽見「人」
「歌唱詮釋指導」在魏世芬的描述中,如同一個抽絲剝繭的偵探,需要幫表演者偵破唱歌與說故事的方式,「文本創作者、導演、設計群,彼此都會對角色想像,而我會根據文本的線索和討論的過程,幫表演者找到更豐富層次的表演線條。這不只是把音唱準拍子唱對,演員自己除了要有基本歌唱能力,也要找到角色說話的方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故事創作、歌唱指導、演員
姜柏任:這是神選之人的工作
以學習鋼琴起家,音樂劇科班養成,演員姜柏任不只肩負音樂、表演、歌唱長才,還擁有天賦異稟的創作能力。台灣長紅的音樂劇作品《鬼歸代言人》之系列故事發想便出自於他,然提起此事,他往往要退後一步,強調:「我不是編劇,只是故事發想,以及歌詞創作還有最後的統籌。」姜柏任說比起自己在製作中被放在哪個職稱,他更在乎另外兩件事情:自己腦中的故事有沒有走進觀眾的心?另外,就是團隊是否養出有志一同的合作默契。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
鍾琪:願投入更多10年,成就台灣音樂劇的風景
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那麼台灣願意花費多少時間培養音樂劇產業?要談這個問題之前,也許先看10年能夠養成一位怎麼樣的演員13年前,鍾琪19歲,還是法律系大學生的她,在皇冠小劇場出演人生第一齣售票作品,是外百老匯的授權音樂劇《LPC》;如今再次站上這故事的角色裡,其長銷式的演出作法再度蔚為台灣藝術圈的熱門話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
張世珮:把自己扒開再組合起來
對資深音樂劇女演員張世珮而言,「演音樂劇」這件事情是必須全心投入的將劇本、音樂、舞蹈完完全全地「吃」進去身體裡的一個過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
周定緯:成為一個浪漫的傻瓜
從「出演自己」到「詮釋他人」,是周定緯一路以來的課題。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從原著到改編,看《流星之絆》
被問「你怎麼改的」常常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可能就像刻一個大理石刻一樣,要每天每天跟這塊石頭相處,一錘一鑿反覆之間,你知道什麼要留、什麼要捨棄、什麼要調整,於是漸漸成形了,戲劇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過程太長、細節太繁瑣,很難說出具體一是什麼二是什麼,雖然我對雕刻一無所知,但想像中,我們可能可以從被捨棄的石屑裡找到何以石頭變成玉像的線索,以劇本改編來說,比對原著及戲劇成品,就是一個挺好的做功課的方法。
-
上海
「一個人的劇場」在疫情中異軍突起
一場突如其來的Omicron新冠病毒傳染,重創了3、4月的演出季。繼深圳後,上海也相繼封城,整個南方演藝市場幾乎全倒。奇特的是,有一項演出卻率先突圍,在4月底5月初上演,並將在各城市巡演,目前已是一票難求。這項演出就是「一個人的劇場」的實驗戲劇《存在與時間2.0》,某種意義上,它也非常符合文化部門有關疫情期間上座率的要求。
-
香港
線上製作阻礙多使得產量大減
經歷了數月第5波疫情的影響,香港的表演藝術界從業人員即便有防疫基金的補助,但演出和活動停擺,加上學校暫停實體授課,後來疫情更加劇、感染人數每日達數萬人,讓眾人都面對比兩年前更複雜的處境。
-
北京
鼓樓西劇場不畏疫情培育小劇場人才
疫情的迭宕起伏,讓表演藝術吃足苦頭,創作力與演出活力大受打擊。稍好的時候,因為國際團隊進不來,市場對國內節目的需求大增,舞台表演似乎又見燎原之勢,可惜好景不常。按目前情況看來,今年能夠維持低度的演出質與量就不容易了。隷屬北京市政府的北京國家大劇院,今年4月雖仍照常推出主題定為「歌詠華章」的歌劇節,很明顯地是以中國歌劇為主,開幕大戲是10年前的舊作、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可以想見此次舊作新演居多。
-
續聊天
江雲之歌,明白之間
亮:這件事我們聊過了,為什麼卻忘記了。前陣子看的兩齣戲,再拒劇團的《明白歌》和表演工作坊的《江╱雲.之╱間》,從內容到形式都不同到接近光譜的兩極:《明白歌》用念歌說書的方式,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冤假錯歷史,雖然劇組很辛苦地為了深入民間的巡演自行募資,還是很容易聽見轉型正義的主旋律在迴響;《江╱雲.之╱間》,則是透過《暗戀桃花源》裡的江濱柳與雲之凡這對戀人,講述外省人在戰爭和政治迫害底下,離散與倖存的故事。 前者用了疏離效果,受害者幾乎全部來自本省家庭;後者很方法演技,苦主是外省人。然而,你卻認為兩齣戲很像,為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來一壺音樂劇特調
近年台灣音樂劇在表演藝術市場裡逐漸成為一種潮流,無論是小型場地定目式、小品式的演出,或是大型演出配置現場樂團的高成本製作,都有不少粉絲追隨有人追演員、追編導、追作曲,也有專門追劇團或題材導向的支持者,逐漸有形成與舞台劇有別的產業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