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倫敦
班奈特《喋喋人生》重新製播 經典獨白安慰疫情下的人們
一九八八年首次播出的影集《喋喋人生》是英國知名劇作家亞倫.班奈特的獨白系列經典,透過演員的話語勾勒出活生生的人物,以及寫實又可信,時而荒謬好玩又時而讓人心碎的真實世界。在疫情期間,英國廣播公司(BBC)重新製作,並邀請多位國寶級演員與知名導演參與,這些深刻描寫人性的獨白,在疫情期間,除了比實際操作全新大陣仗節目更得以執行以外,也給予因疫情在家隔離的人們些許陪伴。
-
巴黎
米榭.皮柯里告別舞台人生 表演身影永留人心
法國國寶級演員米榭.皮柯里(Michel Piccoli)五月十二日辭世,享年九十四歲。大部分的台灣觀眾可能都是透過歐陸電影認識這位傳奇男星,卻不知道他視劇場表演為畢生職志,曾與許多知名導演合作,演繹過無數膾炙人口的經典角色。在耄耋之年,他仍登台演出,試圖以千錘百鍊的生命歷練,激盪出稍縱即逝的藝術火花。
-
首爾
以車燈取代掌聲 疫情下的Drive-in公演新體驗
進入夏季後,為了讓民眾有更多機會走出戶外,並可安心享受藝文節目,韓國文化財財團運用露天汽車電影院的概念,將舞台自音樂廳移至景福宮停車場,集合多位國際樂壇大放異彩的音樂人,企劃了「古宮音樂會」系列節目,讓觀眾坐在自家車上欣賞,並以揮動雨刷或開啟車燈的方式取代掌聲,為演出者喝采;而觀眾更自發性地在節目結束後,紛紛鳴起喇叭代替安可呼聲,讓台上的音樂人大為感動。
-
香港
玩轉問題逆向思維 疫情中的迷失與獲得
在生活的壓力、社會的動盪中,又面對因疫情再度緊繃而恐懼焦慮的生活,香港的民眾情緒都需要宣洩的出口,之前《一水南天》的演出因共鳴有感,在謝幕時有觀眾大喊口號;而企圖透過劇場讓參與者尋回生命力與自信的「動戲.童迷香港藝術計畫」今年也持續舉辦,許多創作「與時代同行」,呼應當下社會現況,直面現實也直面人心。
-
戲劇
回看生命的中點 繪本幻化的劇場奇想
《RUN》是插畫家包大山在廿五歲時,以自己生命經驗為藍本,完成的人生第一本繪本創作,當時的她放下台灣的插畫職涯,赴英求學,也在這個「中點」,面對過去、想像未來。這回她與編導洪健藏、演員黃凱臨與音樂人龔鈺祺,聯手將這本半自傳繪本搬上舞台,將私密的日記,化為劇場中的奇想世界。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波鴻交響樂團準音樂總監
莊東杰 接掌樂團與音樂廳 自許打造時代之聲
自二○一五年拿下馬爾科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後,出身台灣的指揮家莊東杰備受矚目,也應邀周遊列國至各大樂團客座指揮,累積許多的經驗與體會。今年六月,他應邀接下德國波鴻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及音樂廳藝術總監,是他指揮生涯的第一個總監職。面對這個未來挑戰,一直勇於嘗試、不安於「舒適圈」的他,期待能與德國樂團一起深入詮釋德國曲目,也將在節目中加入東方元素,期待與波鴻樂團一同創作出屬於他與樂團、屬於這個時代的獨特詮釋。
-
焦點專題 Focus
台味爵士.搖擺MIT
仲夏的爵士派對,是兩廳院與樂迷的年度之約, 時間一到,場館大廳裡裡外外隨處搖擺。 今年雖然因為疫情之故,名家大咖不克前來, 卻正是聚焦台灣樂手,展現熱力的關鍵時刻。 遮蔽太陽時,我們看到星星閃耀。 台味爵士,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爵士!
-
焦點專題 Focus
搖擺音符 走入人群
不管是「Jazz the Way You Are」「Life is Jazz, Play it loud」,還是「Jazz You Up」「Feeling Jazz!」,每到夏秋,台灣就成了爵士樂迷開心享受音樂節慶的寶地,從國外大咖加持的演出,與觀光結合的音樂共享活動,到讓更多愛好者學習爵士演奏的各種音樂營隊隨著年歲推移,爵士樂也藉著年年呈現的音樂節在台灣逐漸扎根,成為台灣文化生活的一分子
-
焦點專題 Focus
以爵士為載體 述說屬於我們土地的故事
從十九世紀末、廿世紀初開始,爵士樂在紐奧良的非裔美人社區中逐漸生成,至今發展不過百來年,卻已被認為是一種音樂表達的主流形式。它那不羈的風格與表現形式廣受歡迎,在短時間內即傳遍全世界,並且與當地的風土民情結合、變形,衍生出另一種迷人的風采。這股風氣吹到台灣也是如此,從早期的摸索,到如今有多位樂手跨海學習到歸國扎根,並且邀來國際名家相互切磋撞擊。小號手魏廣晧與Bass手徐崇育,都是投身其中的佼佼者。回想過去,沒有人說容易;但要談未來,他們就是用爵士樂,說出屬於我們土地的故事。
-
焦點專題 Focus
向名家致敬 台灣爵士熱力四射
沒有國外名家加持,今年音樂廳內的爵士派對以全部MIT的組合,讓樂迷聚焦台灣爵士人的紮實功力!為向咆勃樂祖師爺、今年適逢百歲冥誕的查理.帕克致敬,「咆哮吧!帕克精神」邀來三組人馬,加上專家講座,一探大師的音樂藝術。爵士夏午茶「她的時代,她的音樂」則介紹三位女性演奏家,讓樂迷領略其不凡的音樂女力。當然還有兩廳院夏日爵士節慶樂團,也將在國寶鼓王黃瑞豐領軍下,與樂迷「一起曼波!」。
-
焦點專題 Focus
通風空間、社交距離 讓我們盡情搖擺
今年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戶外派對,除了令人期待的夏日爵士菁英大樂團,今年還邀來新一代的跨界歌姬9m88(小芭)與被暱稱為「小白老師」、擅長結合原住民音樂與爵士樂的李守信,讓樂迷可以無懼疫情,在通風良好、維持安全社交距離下欣賞全台派的爵士風情。
-
舞蹈 走入第十年的「鈕扣計畫」
讓我們起舞述說 對話分享
「鈕扣計畫」今年邁入第十年,邀請十一位藝術家參與。發起人MeimageDance藝術總監何曉玫表示:「如果說,我們過去是煮好一桌菜,請觀眾來吃;這回,我希望可以告訴觀眾,我們是如何煮這道菜。」讓旅外舞者與國內舞者兩兩配對的「雙排扣」將以講演式劇場為演出形式,參與創作的八位編舞家要在舞台上直接對話;「扣作伴」則是由旅外編舞家編舞,交由台灣舞者演繹兩套節目共十一位創作者的對話對象是合作夥伴,是觀眾,也是自己。
-
戲劇 黑眼睛跨劇團《揚帆》
交錯虛實 解謎實境的歷史狂想
《揚帆》是黑眼睛跨劇團藝術總監與編劇鴻鴻五年前便完成的劇本,他希望能更自由、更無拘束地離開現實處境與辯證的泥淖,找到一個更宏觀看待台灣位置的視野,於是找來嘗試過多元創作形式的周翊誠執導,建構了由線上推理、實境體驗到現場演出的歷程,企圖建構貼合觀眾的體驗,期待觀眾能在尋寶般的懸疑和趣味中,帶著各自獨有的生命經驗,認識台灣的多面向
-
音樂 向巴赫致敬—鋼琴協奏曲之夜
以巴赫鍵盤曲 演繹世代傳承
在長笛教育家樊曼儂支持下,鋼琴家魏樂富、葉綠娜策劃了跨度數年的「3B全本系列音樂會」,介紹貝多芬、布拉姆斯與巴赫的鋼琴作品,而浩瀚的巴赫作品無法一次窮盡,繼去年「鋼琴全本作品系列音樂會」,今年再以「鍵盤協奏曲」為主題作為系列音樂會的圓滿終章。魏樂富、葉綠娜與廖皎含率領旗下學生,與音樂好友指揮廖嘉弘等偕同樂團合作,也同時演繹了台灣音樂界的世代傳承。
-
企畫特輯 Special
當世界暫停,他們繼續以創作重整自身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十二屆「新人新視野」專案,今年由三位年輕創作者王宇光、薛祖杰與陳品蓉端出他們的作品,在世界按下暫停鍵的當下,繼續以己身探究外在世界。王宇光的《捺撇》試圖從文字出發,與妻子李尹櫻尋找兩人之間或抗拒或倚賴、或緊密或疏離的平衡關係;薛祖杰《THE WALL》則透過「阻隔」坦討「關係」與「跨越」;陳品蓉的《剩人》多線並陳,探討了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人與金錢的流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0-2021新樂季搶先報
突如其來的病毒席捲全球,飛機停飛、辦公居家、街上行人寥寥無幾,更不用說餐廳、戲院、博物館、音樂廳與歌劇院的消費活動了。在防疫的表象下,口罩、隔板,無形中也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然而,人們的生活畢竟不僅滿足於基本需求,對於精神上的寄託仍然渴望,在無法兩全之下,總有變通管道。 停擺了大半年,二○二○/二一新樂季是有史以來最撲朔迷離的一年,即便規劃、修正、再規劃,仍沒有人對開出來的菜單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創意總在困頓中爆發,本期特別企畫除了檢視國際知名樂團節目外,更一覽音樂節動態,分析音樂家「不旅行」下的策展方向、並且一窺他們對於防疫所做的科學實驗。當然,不容忽視的,就是台灣得以自由運作的情況下,各樂團又是如何孕育藝術能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國
跨界邀演開發新路線 展現被遺忘的女力之聲
紐約愛樂、舊金山交響都因疫情取消至年底的演出,其餘樂團則還在觀望。適逢二○二○年為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完整保障了美國女性的投票權)通過一百周年,樂團紛紛以女性作曲家為主題,介紹許多被遺忘、同樣值得被關注的聲音。另外,邀請非典型古典音樂家參與演出的情形也更為普遍,顯示美國樂團開發新路線、新聽眾的企圖不減。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洲
穩守經典疫中求變 亮眼明星橫掃各團舞台
馬勒、理查.史特勞斯等後浪漫作品仍是各大樂團新樂季的主力曲目,但指揮新人輩出,洋溢經典新詮的引頸氣象。鋼琴家以伊格爾.列維特(Igor Levit)最為活躍,改變了過去幾年完全由特里福諾夫(Daniil Trifonov)和王羽佳雄霸的態勢,而男中音克利斯欽.葛哈爾(Christian Gerhaher)則是另一位台灣樂迷較不熟悉、但頻頻出現在節目表上的歌手,在新樂季中不可不認識。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洲音樂節深度觀察
疫下求存創意思考 音樂世界全新挑戰
在疫情橫掃全球下,世界也因之改變!歐洲多個從春夏迄今的音樂節、藝術節,雖然場館被迫關門而取消現場演出,但也延伸出線上演出的特別企畫,讓音樂的力量不受時間、空間的阻隔,透過電腦螢幕穿透各地人心。這也可能成為音樂世界的新常態,而在5G網路世代,線上演出的音樂時延問題解決,全球同步演奏音樂成為可能的情況下,是否亦會產生新的音樂作品與新的美學?看來,這正是今日作曲家的全新挑戰!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交響樂團節目規劃中的策展思維
當星光不能四處奔馳,讓我們認真聽聽音樂……
當跨越國界因疫情不再順暢便利,各大樂團靠音樂明星吸引樂迷的節目規劃方向也面臨了不得不轉向的時機。跳脫明星光環的樂季策展思維,或可回歸音樂的本質、與當下社會的議題結合,都是與當代觀眾溝通的可能策略,或可讓經典活出嶄新面貌、讓當代作品有機會歷經時間淘洗成為新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