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飛馳的車廂 移動的劇場
當火車車廂變成舞台,乘客也是演員,小丑就在車廂內玩雜耍、變魔術,還有樂手即興打起非洲鼓,這會是什麼樣的劇場風景?《移動劇場》是「雲嘉嘉營劇場」今年推出最獨具新意的節目策畫,觀眾只要買張火車票,就可以體驗這班奇幻列車,沙丁龐客劇團、嬉班子非洲鼓舞劇團等表演團隊,突破火車空間的局限,帶觀眾走入如夢境般的異想世界,創造出不同的車廂風情! 結合台南市、雲林縣與嘉義縣市四區的藝文資源,共同合作的「雲嘉嘉營劇場」,以「移動的劇場體驗」為發想,思考跨域劇場的可能性,分別以「移動劇場」、「越域演藝」、「交藝市集」等主題串起今年的夏至藝術節。觀眾將可在新營、嘉義、民雄、斗六四地,欣賞十二檔包含戲劇、舞蹈與音樂的演出,另有創意市集、藝術派對,邀請民眾在今年夏天,來趟西岸的藝文輕旅行。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七種靜默:懶惰》
二○一二年首演的《七種靜默:懶惰》,終於再度演出。這是我人生一定要看到的戲之一。 高俊耀一直是我很喜歡的導演,在他戲裡的「人性」與「底層人物」都描繪得相當驚人,往往在無法逃脫的社會輪軸裡重重地呼吸,而連帶的是觀看者可以透過這些角色,來與身處的社會或是在自我價值拉扯之間達到平衡與寧靜。 對我而言,懶惰可以是毫無交流的糜爛,也可以是積極斷裂的疏離,每當看了高俊耀的戲我都可以同時獲得絕望與希望,這是我相當喜歡的。也同時是身為表演創作者的養分,而我正想在燠熱的天氣裡感受到極度的陰冷,我想《七種靜默:懶惰》或許是最適合在高熱之下,走進「懶惰」,靠近「罪」裡,好好地失去現實,盡情地懶惰一番。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我城劇場《我記得……》
「還記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嗎?」一開始抓住我的是文案,《我記得》探討的是關於青春的主題,個人特別喜愛的議題,也許是進入而立後,易感慨時間流逝而抓不住,也懷念那青春年少裡不畏懼的自己。長大後的我們,少了年輕時的衝勁,曾幾何時我們為了生活、為了生存而忘記了自己的夢想與那最真實的初衷! 我城劇場首發《我記得》期待回歸劇場陳培廣導演,將如何訴說關於我們的青春,又如何詮釋帶來給我們觸動內心感受,更好奇這五位實力派演員:黃健瑋、謝盈萱、朱芷瑩、莊凱勛、隆宸翰,如何利用精湛演技相互過招,身為觀眾的我們更能帶著滿載的感動出劇場。 劇場迷人的地方就是舞台上的故事,就像你我過往片段回憶,如虛實之間,觸動著你我不悔的青春故事!
-
睽違廿三年 國光劇團重新搬演《西施歸越》《春草闖堂》
等了廿三年,國光劇團將重現轟動一時的《西施歸越》和《春草闖堂》,由京劇新星林庭瑜、凌嘉臨、黃詩雅主演,帶觀眾重溫經典劇目,也展現出令戲迷大嘆「後繼有人」的優秀實力。
-
果陀劇場《一個兄弟》 盡訴台灣社會現實況味
果陀劇場推出喜劇新作《一個兄弟》,以「脫口秀與演繹」的形式,將關注台灣這片土地看似嚴肅的主題,藉由詼諧逗趣的情節及節奏快速的對白,讓觀眾更容易達到共鳴。
-
兩廳院歌劇工作坊《糖果屋》七月登場
國家兩廳院今年慶祝歌劇工作坊邁入第十年,特別與新北市政府文化局及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共同主辦,跨越兩個城市演出六場洪伯定克《糖果屋》,將優質節目送到全台每個角落。
-
林文中舞團《流變》 聚焦身體思辨
被視為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得獎作品《長河》續篇的林文中舞團新作《流變》,同樣關於水,但將以更貼近身體本質的舞蹈面對觀眾,用關節的扭曲與鬆脫呈現水的閃動、流變。
-
《孤單在一起》裸裎共舞 重新找回起點
台灣編舞家李貞葳與歐洲獨立藝術家法庫亞‧佐坦共同創作《孤單在一起》,兩人在舞作中回歸身體的原始樣貌,一對一裸裎相見,企圖在衝突中找到和諧,在和諧中觸發衝突。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台與人生的鏡射
一九八五年,表演工作坊推出創團作《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是導演賴聲川把陽明山的家當成排練場,花了七個月時間和兩位演員共同發展出的經典之作。演員之一的李國修,在那之後另創屏風表演班,而另一位演員李立群,則開啟了與賴聲川長達十年的合作,成為舞台上的最佳拍檔,幾乎賴聲川早期的經典作品,包括《這一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台灣怪譚》、《紅色的天空》,都有李立群的參與和創造。 卅年後,物換星移,表演工作坊將重心移往中國,在上海徐家匯商圈有了一座專屬表坊的劇場「上劇場」,賴聲川的作品在中國卅個城市上演,李立群則轉往電視圈發展,少有舞台劇演出。兩人最後一次合作,是一九九五年《一夫二主》,分道揚鑣的原因,據說是賴聲川跨足電視圈,李立群對此舉頗有「異議」,因而暫止了合作。這一暫別,就是廿年。 新作《冬之旅》在賴聲川「三顧茅廬」下,兩人再續戲緣。巧合的是,這部中國劇作家曹禺之女萬方的劇作,講述的正是兩名久別重逢的摯友,步入暮年後,坦然面對曾經的背叛與傷害。時間,讓人寬恕,也讓人雲淡風輕。賴聲川說:「工作上意見不合,並沒有影響我們的感情,廿年來還是有聯繫,互相關懷,也曾討論過合作,一直到《冬之旅》才真正落實這個想法。」李立群則更淡然:「廿年,就和昨天一樣,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 《冬之旅》除了是賴聲川與李立群久別重逢的舞台聚首,更是賴聲川首度執導大陸劇作家作品,並由「北京人藝」成立後第一批主要演員藍天野參與演出。北京人藝象徵著中國話劇的不可動搖的傳統,和賴聲川擅長的「集體即興創作」的路線大相逕庭。賴聲川坦言,初期排練確實發現有一些困難,兩個體系表演方式有很多不同,彼此融合,確實要花一點時間,「藍天野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才華與魅力,而是整個北京人藝的傳承。」 李立群說,藍天野是他表演上的教科書,是中國劇場的某種源頭。兩人的表演背景,面對劇本和角色的方法,雖有差異,卻能在排練過程中,把那個不同愈拉愈近。「我感覺到他也在做這件事,就是讓兩個不同的背景更相同,可以在這個故事中被承認。」如此的摸索、探詢與靠近,正也呼應了《冬之旅》兩個角色,相互尋求理解的可能。於是,《冬之旅》這個劇本,像是命定般,巧妙地把賴聲川、李立群與藍天野三個人連結在一起,同時,也讓戲裡戲外,舞台與現實,如同鏡射般,呈現出人生的真實溫度與色澤。</
-
專欄 Columns
花.藝術
演員如果是一朵花,我只能全心全意地綻放自己,綻放成可觀,綻放成美滿,綻放得完全,綻放得人家寧可看你的電視,而不看別人的電影,其他的不去期待。是難得的冬日雪?還是春天裡的花?不想它的定位,就是往前演,往前演,演到水窮處
-
專欄 Columns
話說輕盈
我們都知道,因為想法、意念、習慣、甚至原則,都是靠歷史累積下來的。時間啊時間!成了我們最大的資產,也是最大的包袱。於是我們處處受絆,於是年紀大的人輕盈不起來,於是一個歷經相當年分的組織會無法進行改革,於是一個有歷史的國家會難以進步。我常作自我辯論,這是必定要如此的嗎?有沒有可能我們更活在當下,把習慣及原則當作參考,而非必然?
-
專欄 Columns
「緊緊圈」還是「鬆鬆圈」?
在我的認知上,發展對音樂的喜愛和取得技術是一樣重要的,但許多頂尖的老師卻和我有著不同想法。我曾聽到一位著名的老師自豪地告訴大家,她沒有任何一個會偷懶的學生,因為不努力練習的學生,會被她逐出師門。她說:「貝多芬的爸爸是個嚴格的監督者,所以塑造出一個『樂聖』兒子。輕鬆、快樂學習,就不會有成果。」所以,如果你想要找個鋼琴老師,最好是找個有「緊緊圈」的,是這樣吧?
-
專欄 Columns
夸
在所謂「跨領域」的合作中,我反而看到更多的是共同點,例如對表演的要求和具體的訓練,對劇場整體性思維及在大系統下對細節的要求。合作中常發現原來有這麼厲害的一群人(如布袋戲偶師和歌仔戲演員),但當事者因為習以為常反而不自知,因此我的工作便是如何更了解他們,和讓觀眾知道他們真的很厲害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東尼獎入圍揭曉 突顯百老匯「多元性」
美國的東尼獎的入圍名單於五月初揭曉,近期最夯的音樂劇《漢彌頓》果不其然創下紀錄,一共獲得十六項提名創下東尼獎歷史新紀錄。這一季的百老匯可謂史上最多元化的一季,包含東尼獎提名作品中的《漢彌頓》、《躑躅而行》、《黯然失色》、《紫色姐妹花》等,都是多元族裔創作者主創或參與的製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劇盛會」登場 高爾基劇院雙人總監獲頒最大獎
德國劇場年度盛事「戲劇盛會」在五月於柏林揭幕,十齣被精選出來的年度德語製作在兩週內接力演出,所有演出都有英文字幕,很多工作坊、演講都以英文、德文進行,整個活動非常國際化。今年的最大獎「柏林戲劇獎」得主是高爾基劇院雙人總監組合雪敏.朗霍夫與彥斯.希列,高達兩萬歐元的獎金,肯定他們不斷衝撞移民禁忌的反骨勇氣。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新市長上任 期待藝文環境新局
甫當選大倫敦市市長的薩迪克.汗,以第一個選上倫敦市長的穆斯林為世人所知,但他在倫敦土生土長,深厚的在地連結,讓他提出許多與倫敦文化環境有關的政見,如為創意產業提供場地,讓藝術家工作;保護文化場館不受土地開發威脅;同時要推動倫敦文化自治區,讓每個自治區都有機會發展自己的文化特色等。在薩迪克.汗提出的願景中,倫敦將繼續成為世界的藝術與文化首都。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經濟不景氣更要看戲 巴黎公立劇院釋利多
經濟不見起色,法國公立劇院也必須努力祭出優惠利多,讓國民依然能親近劇場藝術。巴黎奧德翁劇院新任總監布隆胥維宣布新劇季節目時,特別推出五齣全新製作的優惠口碑場,以半價邀請觀眾嚐鮮;老字號法蘭西戲劇院也跟隨英國國家劇院的腳步,與法國百代影業旗下的「百代現場」合作,挑選經典劇目在各地電影院同步放映,讓古典文學與大眾更親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鼓樓西劇場《審查者》停演 謀近利失遠慮做法引質疑
北京民營劇場鼓樓西劇場最近推出創立兩周年大戲《審查者》,卻在引發議論風潮之際被迫停演,明眼人皆知是演出內容被審查者盯上了。但成立以來皆演出西方「直面戲劇」的鼓樓西劇場,其不夠貼近中國社會現實的劇碼選擇與追求商業利益的操作模式,也讓期待劇壇多樣化發展者質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金星女王扮母狗 話劇《狗魅Sylvia》中探人性
近期因犀利口舌評論,從電視真人秀節目評委,到獨當一面演出《金星脫口秀》的舞蹈家金星,最近與京劇大咖關棟天演繹《狗魅Sylvia》。《狗魅Sylvia》是百老匯劇作家埃.拉.格尼的作品,講述一位中年大叔撿了一隻流浪狗回家養之後,引爆了人狗爭寵的家庭危機。脫口秀女王金星化身劇中母狗,有的人覺得演狗很丟人,金姐覺得如果劇本好,就是讓演泡屎也心甘情願。
-
藝號人物 People 台大外文系及戲劇系名譽教授
胡耀恆 盡畢生所學 為戲劇寫史
在台灣大學的教授公寓、胡耀恆老師宅邸,電視櫃上懸著一幅字,那是父親在他赴英進修時所寫,內容是蘇軾〈赤壁賦〉中的幾句:「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非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短短幾行字,有著清廉自持的操守教誨,出國遊歷、博學多聞的殷切期盼,更多的是學習戲劇之人不能不具備的幾種特質:觸類旁通的想像力、觀看與聆聽時所覺察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