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中國音樂的保存、繼承與發展(上)
我國的文化藝術和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也有著如何做好保存、繼承、發展的問題。 以音樂而論,壎、編鐘、編磬、笙、簫、箏等樂器,不但在文字上代有記載,經過文物的不斷出土,見到了比文字記載更具體的實物資料。例如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證明我國在二千四百餘年前已經運用了十二平均音律。我國地大人多,民族也多,各地區、各民族、各時期的音樂,眞是浩如大海,美不勝收。這些珍貴的音樂遺產,旣是我們的驕傲,同時也賦於我們必須承擔做好保存、繼承、發展的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如果不去把傳統音樂眞實地、系統地完整地保存下來,就無從知道原有的傳統音樂是什麼樣的;也就無法去繼承它。如果不去認眞地做好繼承工作,旣不懂得,也未學好,就只能偷工減料或任意纂改地「繼承」。如果滿足於古代的傳統音樂,不去創新發展,就等於把我們硬困住在古代生活之中,旣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也無視了生氣勃勃、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 如果前人什麼也沒有留給我們,那麼,我們只要做好創作工作就夠了。可是,由於我國有著歷史悠久、豐富多采的傳統音樂,而且早已被國內外音樂界所熟知並喜愛。因此才有保存繼承的問題。所以,保存、繼承、發展這三項工作,我們都須踏踏實實、認認眞眞地去做。 保存 談保存先要做好蒐集、發掘、學習等工作。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自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各個時代人們創造的音樂藝術,非常豐富。又由於地區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遺產也非常之多,要做到眞實而完整地把古代原有的各種音樂都保存下來,眞是一件艱鉅的工作。 尤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無數次的戰爭與天災,有關音樂方面的文字記載、樂譜、樂器、演奏藝術以及技法等的流傳,曾經遭受到無數次的破壞而失散,眞能保存下來的,幾成鴻毛麟角。例如: 「磬」,夏、商時已有;「鐘」,商代已有。後來又發展成「編磬」和「編鐘」。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這兩類樂器。在一個編鐘上不但能打擊出大三度、小三度等兩個音,而且在一組編鐘上已經具備了與現代十二平均音律相仿的音階。這是一件了不起的發現。在有關古籍中沒有記載的某些問題,通過實物,得到補充。同時也說明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已具備了相當完
文字|林石城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