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藏)(取材自梁銘越所著《歷史長河的民族音樂》)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COVER/保存篇

中國音樂的保存、繼承與發展(上)

我國的文化藝術和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也有著如何做好保存、繼承、發展的問題。

以音樂而論,壎、編鐘、編磬、笙、簫、箏等樂器,不但在文字上代有記載,經過文物的不斷出土,見到了比文字記載更具體的實物資料。例如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證明我國在二千四百餘年前已經運用了十二平均音律。我國地大人多,民族也多,各地區、各民族、各時期的音樂,眞是浩如大海,美不勝收。這些珍貴的音樂遺產,旣是我們的驕傲,同時也賦於我們必須承擔做好保存、繼承、發展的光榮而艱鉅的任務。

如果不去把傳統音樂眞實地、系統地完整地保存下來,就無從知道原有的傳統音樂是什麼樣的;也就無法去繼承它。如果不去認眞地做好繼承工作,旣不懂得,也未學好,就只能偷工減料或任意纂改地「繼承」。如果滿足於古代的傳統音樂,不去創新發展,就等於把我們硬困住在古代生活之中,旣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也無視了生氣勃勃、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

如果前人什麼也沒有留給我們,那麼,我們只要做好創作工作就夠了。可是,由於我國有著歷史悠久、豐富多采的傳統音樂,而且早已被國內外音樂界所熟知並喜愛。因此才有保存繼承的問題。所以,保存、繼承、發展這三項工作,我們都須踏踏實實、認認眞眞地去做。

保存

談保存先要做好蒐集、發掘、學習等工作。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自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各個時代人們創造的音樂藝術,非常豐富。又由於地區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的音樂遺產也非常之多,要做到眞實而完整地把古代原有的各種音樂都保存下來,眞是一件艱鉅的工作。

尤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無數次的戰爭與天災,有關音樂方面的文字記載、樂譜、樂器、演奏藝術以及技法等的流傳,曾經遭受到無數次的破壞而失散,眞能保存下來的,幾成鴻毛麟角。例如:

「磬」,夏、商時已有;「鐘」,商代已有。後來又發展成「編磬」和「編鐘」。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這兩類樂器。在一個編鐘上不但能打擊出大三度、小三度等兩個音,而且在一組編鐘上已經具備了與現代十二平均音律相仿的音階。這是一件了不起的發現。在有關古籍中沒有記載的某些問題,通過實物,得到補充。同時也說明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已具備了相當完整的音階體系與規模。但是,到目前爲止,這兩種樂器的樂譜,尙未發現。

「壎」,是件用泥土製作的古老樂器,史前傳說:「庖犧氏灼土爲塤」。周平王時的諸侯暴辛,公作塤。古代用來誘捕禽鳥的輔助工具(漁獵時代)。「雅塤」音色渾厚低沈,形體較大,「狀如鵝卵」。「頌塤」,聲高於「雅塤」,「狀如雞蛋」。(或說爲雁卵)。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一個吹孔的陶壎,約有七千年歷史。以後又陸續出土有二孔、三孔、五孔等。現在有用七孔的壎。它的音色非常有特色。這件古老樂器的樂譜,目前還未發現。

「箏」,春秋戰國時代已在秦地流行,故稱「秦箏」。它的流傳歷史雖很古遠,但它的樂譜,大都是從民間樂曲中演變而來。

「古琴」,在先秦時期已經常用。原五弦,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成七弦。孔子、司馬相如、蔡邕等都以彈奏古琴而著稱。現有琴譜約有上百種。明代一四二五年成書的《神奇秘譜》是現存最早的琴曲譜集。《廣陵散》《胡笳十八拍》《酒狂》《碣石調幽蘭》等則是現存最早的琴譜。

「簫」,世傳舜所造。有排簫、洞簫、簫管(尺八,唐宋時的名稱)等。傳世較早。但古代簫的樂譜極少。

「笛」,古稱「篴」。傳說周代已有。屈原的學生宋玉曾寫有《笛賦》。「箎」,春秋戰國時期曾經廣泛使用,唐宋以來已失傳。竹製,橫吹,一孔上出(吹孔與按孔不在一個平面上),有底(即兩端封閉)。這類橫吹的樂器,流傳很早。但古代笛的樂譜不多。現在用作「笛」獨奏的樂曲,大都從民間合奏樂曲或曲牌中衍變而來。

「笙」,《禮記、明堂位》有:「女媧氏之笙簧」。「竽」,戰國與漢代曾廣泛流傳,與笙同類至宋失傳。這兩種同類樂器都有較早的流傳歷史,但古代的笙譜極少。

「三弦」,它的前身來自秦代的「弦鼗」,至元代始專稱「三弦」。有大小兩種:大三弦常見用在北方大鼓書的伴奏樂器;小三弦常見用在昆曲、彈詞的伴奏樂器,也見用在絲竹樂,廣東音樂等的合奏之中。《弦索十三套》的合奏中有三弦專用譜。

「阮」,漢代已有。晉人阮咸善彈此器。古稱「秦琵琶」、「漢琵琶」。有十二個音柱。唐武則天時發展爲十三個柱,稱作「阮咸」。南北朝、唐、宋也很流行。古代阮的樂譜,尙待發掘蒐集。

「琵琶」,古代寫作「批把」、「枇杷」等。原是古代彈弦樂器的總稱,其中包括有直項、曲項、圓形音箱、半梨形音箱等各種彈弦樂器。唐代以來,以曲項、半梨形音箱的彈弦樂器專稱作琵琶。從古代文人記載中,曾有不少獨奏樂曲,但其曲譜能流傳下來的不多。《敦煌琵琶譜》及明代《高和江東》琵琶譜是目前發現記有琵琶譜或指法的最早樂譜。

「二胡」,「胡琴」的一種。隋唐時的「奚琴」(又稱「嵇琴」)可能是其前身。大都用在絲竹樂合奏以及戲曲的伴奏。劉天華創作了十首二胡獨奏曲後,成爲獨奏樂器。

「板胡」,又稱「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等。常爲各種梆子腔戲曲以及其他北方戲曲、曲藝的名聲已經很大,並已通過公主推薦,讓試官內定張九皐爲解頭。王維年未弱冠,方將應舉,得知這個信悉後,與其友歧王商量。歧王說:「貴主之強不可力爭,吾爲子畫焉。子之舊詩淸越者可錄十篇,琵琶之新聲怨切者可度一曲。後五日,當詣此。」王維依命如期而至。歧王出錦繡衣服遣維衣之,仍令齎琵琶同至公主之第。王維妙年,風姿甚美,立於前行。公主顧而問歧王:「斯何人哉?」歧王答:「知音者也。」即令獨奏新曲,聲調哀切,滿座動容。公主自詢曰:「此曲何名?」維起曰:「號《鬱輪袍》。」公主大奇之。歧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於詞學,無出其右。」王維即獻懷中詩卷。公主覽讀後驚嘆不已。歧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爲解頭,誠爲國華矣。」公主遣其應舉,並爲獲取解頭替王維推薦。遂一舉登第成名出仕。王維憑藉演奏琵琶曲《鬱輪袍》而成名,但是這首《鬱輪袍》的琵琶譜,未曾流傳下來。

第二例:唐代大曲中的法曲叫《霓裳羽衣曲》的,原是一首有歌有舞有器樂演奏的套曲,演奏一遍的時間,相當於古代木船行走十五里路程。唐玄宗時,道敎盛行。玄宗天寶四年,冊立楊太眞爲貴妃,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曲》。由於此曲爲冊立「女道士」爲貴妃而作,舞蹈的道具、服裝與道敎的幡節、羽服相結合,成爲唐玄宗時極爲有名的樂曲。但傳至五代,此曲樂譜已經殘缺不全。五代南唐李後主昭惠皇后,主要伴奏樂器。現在常以獨奏出現。

上面只是簡要地列舉現在見用的個別樂器的槪況。這些樂器是傳下來了,但它們的樂譜傳下來的,實在很少。

古樂譜失傳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現試舉兩例,可見一般。

第一例:唐代名士王維,字摩詰,開元進士,累官尙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他的獲取功名、出仕、成名,卻是用演奏琵琶作媒介得來的,當時有位張九皐,善歌舞,尤工琵琶,得《霓裳羽衣曲》殘譜,以琵琶奏之,使天寶之遺音復傳於世。可是,由昭惠后改編在琵琶上演奏的《霓裳羽衣曲》尙未發現。有認爲就是現在流傳的古曲《月兒高》,尙待進一步査證。

因此,現在尙能保存下來的音樂資料,都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必須以嚴肅、認眞、實事求是的態度予以保存,然後才能用科學方法去分析硏究,爲繼承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

傳統樂器曲譜,要以古琴譜較爲多一些。古琴譜採用減字譜方式記寫,只記出了弦別、徽位、指法等,對音高已能反映出來,但對節拍只有跟隨老師的演奏才能知道。如無老師親授,只有自行打譜來劃定音的長度。其他各類曲譜如《風雅十二詩譜》、《白石道人歌曲》、《高和江東》、《太和正音譜》、《詩經樂譜》、《北詞廣正譜》、《鞠士林琵琶譜》、《華氏琵琶譜》、《弦索備考》、《陳子敬琵琶譜》、《一素子琵琶譜》、《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太古傳宗》、《內盡楹曲譜》、《李芳園琵琶譜》、《瀛洲古調》、《養正軒琵琶譜》、《文板十二曲》《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集成曲譜》、《泉南指譜重編》等,或曾刻印發行,或是手寫傳抄,大都是工尺譜。

我國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即以漢族音樂來說,樂曲數量決非上述提及寥寥幾種。失傳的、散在民間的、埋在地下的,還會有很多。每個朝代、每次戰爭,隨著朝代的更替,離亂逃隱,樂譜也會隨之流離而失散。即以宮廷音樂來說,秦滅六國,漢滅秦,晉代永嘉之亂,南北朝紛爭,唐代安祿山之亂,五代南遷,宋代又兩次南遷等等,在每次戰爭中,每個朝代的宮廷音樂都會散失。一部分可能散逸在各京都周圍的民間,一部分常隨收藏者、樂師們的遷移而流傳至其他地區。爲此,每個省都會或多或少地流傳有樂器和樂譜。而宮廷音樂大都來自民間;民間音樂又常與寺廟音樂互相交流,相互保存。北京中國音樂家協會等繼編輯《民歌集成》之後,又組織編輯「中國民族器樂集成」,這爲做好保存中國傳統音樂走出了紮實的一步。陝西省文化局唐代燕樂硏究室已經油印了相當數量的曲譜資料,如鼓段曲、耍曲、小曲、歌章等之外,還有套詞、套曲、南詞、北詞等等。福建泉州的中國南音學會也已成立,將爲編印唐宋以來的樂曲作出貢獻。

劇場未來式廣告圖片
藝術家請回答-張擎佳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如果不去認真地做好繼承工作,就只能偷工減料或任意篡改地「繼承」。如果滿足於古代的傳統音樂,不去創新發展,也等於無視生氣勃勃、豐富多采的現實生活。

王維憑藉演奏琵琶曲《鬱輪袍》而成名,但是這首《鬱輪袍》的琵琶譜,未曾流傳下來。

 

林石城

1922年出生於上海市浦東。爲浦東派琵琶正宗嫡傳代表、中央音樂學院敎授、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中國音協琵琶硏究會會長、著有《琵琶敎學法》、《琵琶練習曲選》、《琵琶演奏法》、《林石城琵琶曲選》、《工尺譜常識》等書譜十六種,論文數十篇,爲琵琶藝術從理論結合實踐作介紹與總結。近年經常在海內外演奏與錄音。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