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劇場
-
焦點專題 Focus 走在遙遠烏托邦路上的德國獨立劇場體系
透過到位補助,讓藝術家與市場雙贏?!
在今年(2025)的農曆過年前,台灣文化部預算遭史上最大幅度刪減,表演藝術產業也備受波及,甚至有立委以「要飯的」來諷刺接受補助的單位,且許多社會輿論圍繞著「文化產業該不該由納稅人的錢長期扶植」,讓人大為感慨。因此,下文將介紹一個充滿烏托邦概念的他山之石,以供台灣讀者參考。 如果說,這世界上存在一種烏托邦式的劇場營運體系,和商業邏輯完全相反,不只劇場票價比電影票還要便宜,無論什麼類型的演出都經常高朋滿座。況且,不論是場館或劇團,都可以得到營運支出總額90%到100%的補助,包括所有人事薪水。因此,在場館策展或劇團創作時,不需要以「必須把票賣光才能生存」的不可承受之重壓在肩上,而是去思考:在這個時刻、這樣的社會政治脈絡下,什麼才是對一個人、一個體系、一個環境重要的事情?如果有這樣一個烏托邦,那麼,劇團會做出什麼樣的作品?場館會端出什麼樣的策展?沒有商業壓力還會有競爭力嗎? 上一段描述的種種,不光只是想像中的烏托邦世界,而是德國獨立劇場界(freie Szene)的真實情況。此文將介紹一種以社會福利為出發點的獨立劇場體系,分析其中的場館和劇團如何運作,以及詳述在其補助體系誕生40多年後的今天,有什麼樣的藝術團體在此環境孕育茁壯。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開始做菜吧!」 面向社會從劇場起步
邁入第十八屆的德國「衝動戲劇節」,成立初衷就是要當德語圈獨立劇場的發聲平台,而其策展原則是「探討政治與藝術的關係,並在此脈絡下呈現創作者們多元的美學、紛異的命題、多樣的策略。」今年活動於六月中旬在杜塞朵夫舉辦,演出中引起最多討論的是《製造藝術政策!》,邀請當地各政黨人士及文化部代表,齊聚發表文化政策,是一場由政治人物、主持人、演員、樂手、觀眾、學者小組,共同作為表演者串起的政治實境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