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國際戲劇節
-
藝號人物 People 俄國劇場導演
潘科夫 以「聲音劇場」美學 追問戰爭的本質
遊走於傳統與前衛之間的俄國導演弗拉基米爾.潘科夫,與藝術夥伴以「聲音劇場」的美學,創作以聲音為核心的戲劇表演。十月初他將帶來的《戰火浮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一百周年的紀念作品,以三個時空背景各異的文學作品為本,不只在舞台上重現慘烈的戰爭場景和非常時期的人性考驗,更試圖追問戰爭的本質,探究衝突核心的荒謬與虛無。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專訪「契訶夫國際戲劇節」藝術總監
六月的莫斯科,天氣說不上炎熱,走在艷陽高照人潮熙攘的街頭,居然還會讓人喘著氣、透些微汗。只有在入夜或清晨沒有陽光時,才會隨著風、沁著股涼意。也唯有在那時,才會微微拉近了一點以往我對「鐵幕蘇聯」一貫地白藹藹、冷冰冰的刻板印象。但在二○○七改革開放後的今天,尤其是在白晝長達二十個小時的夏日,卻讓人絲毫感覺不到凜冽的凍氣與昔日的封閉。正因為如此,如今莫斯科的六月,儼然已成為各方旅人的最佳焦點與季節。 這個十五年前被戲稱為「落難的貴族」、而現在被喻為「金磚四國」之一的俄羅斯,有著相當於四百七十二個台灣大小,世界上面積最廣的國土。一九九一年,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先後宣告獨立,蘇維埃聯邦瓦解,當時全國陷入一片蕭條,但在進入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後,俄羅斯仍靠著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重新成為全球不容忽視的經濟強權。 可是經濟的突飛猛進易求,文化的累積卻是不易。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有許多人在問,他們是否忽略了固有的藝術與文化的寶藏?而這個頂著《天鵝湖》、杜斯妥也夫斯基、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諾貝爾獎得主全球第二多的桂冠之國,如今,又是該如何讓世界的人們,再次認識紅場、石油、伏特加、與歷史光榮之外的俄羅斯藝術? 筆者有幸趁著參訪俄羅斯政府長期支持、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契訶夫國際戲劇節」同時,獨家專訪到曾任莫斯科市共青團第一書記及文化局長,並獲法國政府頒授學術棕櫚(Academic Palm)中最高榮譽勳章,如今擔任戲劇節總監的瓦列里.夏德林(Valery Shadrin),一談現在俄羅斯政府對當代表演藝術的推廣與政策。 Q:「契訶夫國際戲劇節」(以下簡稱戲劇節)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可否簡述一下當時創立的背景、動機與宗旨? A:戲劇節成立的時候,是俄羅斯剛發生劇烈變動後的一年,不論政治或經濟的政策與走向,都有著大幅度的改變,正處於蛻變的初期。當時很多建設也才準備起步,可是俄羅斯在經過長期與外界隔離之後,我們認為尤其重要的,就是有必要帶領國人去重新去認識這個世界。 戲劇節就是背負著這個使命:帶領俄羅斯的人民與國際接軌。讓我們的人民發現,在廿一世紀的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