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樂評

相關文章 6 篇
  • 音樂飛行

    人老了,音樂也遠了?

    或許是因心覺此生又能再聽多少次花了大半生命創作的曲子,我變得很珍惜每一次聽音樂的時光,總是想好好地把一切聽得徹徹底底、明明白白,掌聲不是重點,而是那在時間流動中樂音所展現的條理、秩序、和諧與情境,這倒也不僅限於自己的曲子,而是每一首曲子,長日將盡、人生無常,已學會珍惜每一次的音樂,每一分的人情,靜心品賞每一刻創作者藉樂音所傳達出的心靈點滴。

    文字|陳樹熙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音樂飛行

    精采評論,讓我們有笑的自由

    我牢記著漢斯立克對洪佩爾丁克《糖果屋》所作的評論,我記得他說的大意好像是,巫婆抓小孩來是要吃的,不是要把他們變成薑餅,不過沒有復活的情節,又怎能作為華格納的傳人,這番揶揄話再三讓我笑翻天這番具有啟發性的一針見血之言,並不會讓我從此不聽《糖果屋》,我還是很喜歡它,認為它寫得很棒,只是我不會「神格化」它。

    文字|陳樹熙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李靜美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音樂〉

    李靜美──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

    唱歌是最直接的音樂表現,人體就是樂器。我們從「唱遊課」開始,就一直唱。每個人天生都會唱,只是「該怎麼唱」,要靠後天的培訓了。 以前音樂系的學生有一半主修聲樂,現在則寥寥可數;出路不好,使得學生們裹足不前。以歌劇而言,這種結合了所有表演藝術的大成本製作,國家若不長期投資,民間團體是很難達成的。遺憾的是,自兩廳院的歌劇工作室停擺後,至今仍無一個職業的國家級歌劇團成立。 演唱者唯有藉著不斷的舞台經驗才能真正地成長。現在國内的聲樂家演出機會減少的原因,除了個人的因素,如未被大衆熟識等以外,就是演唱藝術歌曲的音樂會較不討好。文建會曾做了很多推廣精緻藝術的努力,成績也相當好;但是政府若能再更進一步地鼓勵作曲家多創作,使得演唱者有更多新的作品及機會可以唱,並且能不以「票房」來決定一件事該繼續做下去與否,那麼不分古典與現代的精緻藝術的舞台才能增加,表演者才會進步,聽衆欣賞音樂的能力才能提昇。 此外,我也希望國内能建立更高水準的樂評,給聽衆一個更高水準的音樂環境。在一個家庭中,如果子女從小就生長在音樂的環境裏,一家人能浸潤在音樂之美中,這個家庭就會和諧。由家庭而到社會──我相信,多推展精緻的文化活動,而且促使社會各階層的參與,一定會使這個社會更好! (陳怡如 採訪整理)

    文字|陳怡如
    試刊號 / 1992年10月號
  • 在柏林這樣的大都會,報紙有限的藝文版面早已不再登載演出訊息,轉而投注更大的篇幅在事後的評論。圖為《每日鏡報》評論阿巴多指揮的馬勒第九
    他山之石

    什麼樣的音樂文化,什麼樣的樂評?

    柏林的《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屬於比較嚴肅的、知識性的報紙,該報的藝評由不同領域的數十位藝評家輪流執筆。柏林除了擁有一流的樂團、音樂家外,也有相當數量具修養的觀衆和嚴厲的評論家,讓世界各地來的客席演出者不敢掉以輕心,也因為這樣的良性循環,讓柏林的音樂水準能永遠保持。

    文字|顏綠芬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巴赫逝世兩百五十年有感

    巴赫的生平在二十世紀逐漸呈現出更清晰的面貌之際,除了讚頌他音樂上的成就以外,對於他生平的際遇,我們是否應該也能從中學到一些啓示?至少是在專業的領域裡,避免外行領導内行;以及在媒體中,慎思謹言,不作「假先知」!

    文字|張己任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樂評」與「樂評家」

    一場音樂會,祇能直接地對參與的觀衆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然而一篇「樂評」,除了對曾經在場的觀衆產生影響以外,也同時對不在場的觀衆發生影響。因爲這樣,如何能做到「中肯」是「樂評家」的一個難題,也是「樂評家」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良知」。

    文字|張己任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