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現場

相關文章 9 篇
  • 「孟京輝在劇場」抖音首頁。
    北京

    報復式演出紛紛出籠 迎接復甦也需直面問題

    在防疫措施將入場觀眾人數由座位數的30%上調至50%後,許多劇場、演出單位摩拳擦掌,準備迎接復甦,開心麻花、孟京輝的蜂巢劇場都紛紛推出製作,孟京輝以「孟京輝在劇場」直播進駐抖音。但面對劇場須與觀眾同在的特性,線上演出只能是輔助工具,而當表演與人不能同在場,表演藝術何以為繼?現實是,如果無法創造出避險機制,表演藝術將永遠是最後復甦的行業。

    文字|王泊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讓觀眾飛翔 「雙線劇場」的初步構思

    作為線上觀眾,你的位置就在演出區和觀眾中間的那一個圓環中,所以是比任何觀眾更接近演出。你見到演出的每一個細節,亦看到現場觀眾的投入。然後,你開始移動了,攝影機原來設在一個環形軌道上,導演設計了流麗的鏡頭移動,高低左右,追隨台上的演出。你現在明白了,導演為線上觀眾選擇了一鏡到底的體驗,鏡頭的移動也是設計的一部分。你圍繞舞台移動,除了看表演,你也看見現場觀眾,你可以轉一轉頭,看看附近觀眾們的専注和反應,讓你沉浸在劇場的氣氛中。

    文字|茹國烈、張震洲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琉森文化藝術中心音樂廳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洲音樂節深度觀察 疫下求存創意思考 音樂世界全新挑戰

    在疫情橫掃全球下,世界也因之改變!歐洲多個從春夏迄今的音樂節、藝術節,雖然場館被迫關門而取消現場演出,但也延伸出線上演出的特別企畫,讓音樂的力量不受時間、空間的阻隔,透過電腦螢幕穿透各地人心。這也可能成為音樂世界的新常態,而在5G網路世代,線上演出的音樂時延問題解決,全球同步演奏音樂成為可能的情況下,是否亦會產生新的音樂作品與新的美學?看來,這正是今日作曲家的全新挑戰!

    文字|周凡夫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耳得之為聲,目遇之成色;沒有框架的人,說無遮攔的事
    思想不短路

    創造價值:藝術傳產維繫命脈的不二法門

    以原本五月初要上映的漫威新片《黑寡婦》為例,總公司迪士尼自去年起既已大手筆建構要挑戰Netflix的線上串流平台Disney Plus,為何不將受疫情影響而延至年底在院線上映的《黑寡婦》提前放上串流平台,讓各地付費影迷先睹為快?因為該片的全球院線票房預估超過十億美金,得失之間,目前串流平台的收益還難以達到。雖然表面上這裡談的好像是「價錢」而非「價值」,但觀眾為何仍然願意花較多的錢跑進電影院看一部大片?

    文字|樊慰慈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瘟疫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機」 這隻黑天鵝 加速「新常態」的降臨

    二○二○年這次全世界大瘟疫,規模雖然大,但這不是歷史上呼吸系統疫症的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它不會讓表演藝術消失,但它會加速這藝術行業原本就要發生的轉變。將歷史上其他疫情一樣,它是個加速器,讓要舊的加快消失,新的加快來臨。

    文字|茹國烈、許斌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未來的劇場 虛實整合能力更形重要

    後疫情時代的表演藝術,虛實整合能力可能更重要了,目前音樂會的直播因為舞台、燈光配置相對單純,比較有可能做到「線上」與「現場」觀眾並存,若多視角直播的運用要轉換成音樂劇或歌舞劇,那就要更大的技術支援才能落實它的可能性。但總歸一句話,科技的發展應該還是要回歸到實際使用者的需求,否則相信大家還是會選擇走進實體劇場內吧!

    文字|車克謙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存在的形式,不限於劇場

    當觀眾可以不用購票,在線上就能看到全世界的經典演出,接下來,要如何再讓觀眾購票,實際進到劇場的「現場」?團隊、劇院的壓力更大了,得找到跟觀眾溝通的新語言。藝術應該要能反映社會現象,要能打破框架,跟社會溝通。武漢肺炎是篩選機制,也是期中考,藝術家們都必須去思考自己喜歡、專注、優勢、不可取代之處,我們得去學會作為舞者以外的事情。

    文字|楊乃璇、張慧慧、劉振祥
    第331期 / 2020年07月號
  • 首先以「直播演出」對抗疫情的應可算是日本52PRO!劇團二月來台作品《夾縫轍痕》。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 當我們在線上群聚,尋找劇場的擴充意義

    若說劇場裡的聚眾成了防疫風險,那麼劇場可以怎麼利用「網路直播」繼續下去?面對新型態的劇場現況,評論又該以何種方式回應?事實上,真正的問題不見得只是「改變媒介的劇場如何被評論」,而是藉此衝擊,讓我們再度探問劇場與評論的本質是什麼,其本質又可以如何因應時代而改變。

    文字|白斐嵐、陳又維、林育全
    第329期 / 2020年05月號
  • NT Live在北京中間影院的海報。
    北京

    疫情蔓延時的生存之道 網路是表演藝術安身處?

    自新型冠狀病毒引爆疫情以來,北京的演出都宣告暫停,還沒看到舞台復工的跡象。在此非常時期,中國的國有院團還能有政府資源扶持,但民間機構與個人就只能自尋出路。不能在劇場演出,網路就成了舞台,國有院團已多年累積的作品推出「線上觀演」和「雲展播」,民間公司與創作者就只能利用網路資源開直播,塑造個人品牌,但表演無可取代的現場感,要如何成立?

    文字|王泊
    第328期 / 2020年04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