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漚 少年 àu siàu-liân》本週於台北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小事製作藝術總監楊乃璇以中年之軀、少年幻想之力,由五位風格鮮明的新生代舞者和現場演奏獨樹一格的國際知名電音製作人鄭各均(音速死馬)一同攜手演出,邀請觀眾走進「漚」的絕對領域,以極具詩意與力量的身體語言,探問「老去」與「自我認同」的課題。
「漚」這個字,就是東西泡在水裡久了,慢慢發酵、甚至有點腐壞。楊乃璇說,這個字其實很美,它不只是腐爛,更是一種等待,一種慢慢醞釀後的轉變。就像人生一樣,我們都在時間裡慢慢「漚」著,最後變成真正的自己。
明明已是中年,為什麼還談少年?因為那個所謂成長之中的不確定感與自我質疑,從來沒有消失過。只是身體老了,夢想卻還在發酵。
這個作品的靈感,其實來自楊乃璇生活中最平凡的觀察。家裡的長輩身體越來越不好,自己的健康也開始有狀況,工作中遇到各種不同年齡的人,他們的故事讓她慢慢體悟到:變老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功課,不管你現在是20歲還是50歲。

「跳舞對我來說,不只是表演,更像是一種練習,」楊乃璇誠實地分享。透過舞蹈,她感受變老的過程,也在跟別人一起跳舞的時候,找到了自己的力量。「舞蹈就是這麼神奇,它可以讓時間停下來,也可以讓我們在改變中,還記得自己是誰。」
但《漚 少年 àu siàu-liân》想說的,不只是時間和身體的故事。它更想談的是,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怎麼一點一點地妥協、壓抑自己。楊乃璇自問:「為什麼我沒辦法成為我想成為的大人?」這個問題聽起來很沉重,但其實是很多人心裡都有的疑問。我們說著政治正確的話,過著有點懶散的生活,被社會的期待綁住手腳。這些大大小小的壓力,最後變成了一種成年人特有的焦慮。楊乃璇說:「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這樣,還是大家都有這種感覺?」這種複雜的情緒,透過舞蹈在舞台上真實地呈現出來。

這次演出,楊乃璇特別找了五位年輕舞者合作,而且故意選擇以前沒有合作過的組合。「這就像是一場實驗,」她說,「我們都需要時間去『漚』,去沉澱,身體會誠實地告訴我們答案。」
舞台設計鄭烜勛以粉色出發,打造出充滿意象的舞台,如同某種身體感知空間,讓舞者每個動作、每次呼吸,成為舞台上層層堆疊的記憶與情感風景。在時間的流動中,這些身體與聲音交織出的畫面,讓人深深共鳴。
延伸閱讀
楊乃璇《漚 少年 àu siàu-liân》 中年危機是轉機 陪舞者找到自己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