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
-
如荒煙漫草
模樣
這個世界,還會有我的容身之處嗎? 這是近幾年,愈來愈常問自己的一句話。 我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模樣,而往後的我又會是什麼模樣。 活著對我來說仍然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成為一個演員,並不能讓我緩解或減輕這些痛苦。它只能帶我窺探痛苦的本質,以及如何面對,或重新體認它真正的模樣。譬如可愛,譬如真實,譬如掙扎對於生存之必要,譬如理解與創造,譬如感受以及存在成為世界一部分之重要。 在表演創造及練習過程中,有時我們可以得知基本有三個選項;第一是已被證明過最安全且最有效率的,能簡單被理解,執行上也較不易失誤。第二是較為獨特技術性也較複雜的,但可由演員魅力或能力加成,創造出能加分的詮釋方式。第三也許是較具挑戰、較困難的,能因顛覆想像而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往往在這種時刻,可以選擇時,我的優先選項會是第四,那條沒人走過,可能會失敗,吃力不討好,且不一定會成功的道路。 我常常會和那個感到最不自在的人說話。群體是一個排斥他者的指稱,他者並未要刻意破壞和諧,只是因為存在。於是,該怎麼生存變成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能調和自我嗎,該到什麼程度呢,怎麼樣的感覺才能算是委屈呢,有一個標準可循嗎,標準是誰定的呢,我是否正在傷害他人呢,我要在意嗎,要放在心上嗎,要忘記嗎。 自我的重要遠大於他人嗎?成功是活著的終極目標,沒有別的了嗎。我唯一確認的是,我是脆弱不堪的。唯有認知自我的脆弱,才不會讓自己過於自大,自大到認為自己可以為他人指明道路,否認其他的存在。你不是神,你是無助無依的,依靠著人性靈魂深處的慈悲、信念與愛,那個與生存利益相悖但確實的存在。同時才能知道給予自己力量的,並非來自於自我如何強大;痛苦也非自我,脆弱亦非自我,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自我的。唯有認知這份無依無助的脆弱,才能感受沒有任何是不脆弱的,沒有任何一件事是只屬於自我的。同時也才能知道強大與否並非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體認感受,如何看見那些看不見的存在。 這是我面對表演藝術的基礎,也是我活著的基礎。這是困難的,且注定逐漸消逝的。 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曾跟我說過,他很清楚自己的前世是一棵樹。這一世的他照著自己的方式活著,就像不知名某處的一棵樹,為樹下的人遮風避雨,能孕育照護這
-
如荒煙漫草
選擇
1999年第一次入圍金鐘獎,被通知要走紅毯,那時我還在大學念書,找了同班同學陪我一起。下課後我和同學趕忙從關渡到了國父紀念館旁的麥當勞;離場館最近有洗手間可以換裝的地方。換了衣服稍作整理,想到走紅毯好像不適合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附近沒有置物櫃,也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只好把自己和同學的便裝、雜物都塞進一個大袋子中,藏在國父紀念館的草叢裡。典禮結束後我到草叢裡拾回我的行囊,慶幸東西都還在。沒有公車了,只好再坐計程車回到台北車站。 對於一個窮苦的大學生來說,這其實是趟很辛苦的行程;合身的西裝、不破爛的皮鞋對我來說都是奢侈品。那時捷運只到台北車站,更不用說從台北車站搭計程車到國父紀念館來回的車資,幾乎是我一週的飯錢。那時的我對走紅毯這件事也感到十分的困惑,我飾演的是一位遊走在社會邊緣的青年,他的生活、生命多舛,我扮演著他,最後走上了紅毯,是榮耀他的生命故事,還是藉由他在彰顯著我的人生?這件事,是對的嗎? 幾年後第二次入圍,我也還在學校念書,這次決定不走紅毯了,直接出席典禮。有些朋友守著電視沒看到我,直到要頒獎前透過轉播才發現我幾乎沒什麼裝扮坐在觀禮席上,覺得不可思議,一些前輩也不懂為何我要放棄讓自己曝光的機會。 又過了幾年,參加某個連續劇的拍攝,我算是主要角色之一,上映前有例行的記者會,結束後被當時的經紀人唸了一頓;我穿著一身黑,沒有裝扮,和工作人員一起站在最後面。而我對此也感到困惑,一個作品的完成是台前幕後所有人共同的努力,我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分子,沒有誰是特別重要的,也沒有誰不是。而長年的劇場訓練吧,讓我習慣一身黑;作為幕後工作人員不論run show或換景時,是不能穿著太鮮豔的顏色的。 這些矛盾糾結在多年後當然也適應了,第三次入圍,我很正常地走在紅毯上,很大方認分地換上公司幫我準備的光鮮亮麗的服裝,站在最前面拍照;入圍是個榮譽,應該要大方接受讚美。但是我知道,某部分的我很痛苦,也很不快樂。 我詮釋著不同角色的生命,不是為了要藉此得到注目,或形塑自我成為偶像,也不是只將他們的故事當作茶餘飯後的消遣;他們的生命豐富了我,指導著我,甚至畫出這世界的各種色彩,不論是醜陋、骯髒、不堪入目的。這個世界的殘缺與真實,都警惕著我們歡愉不是理
-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攣.城》 舞出城市最黑暗的靈魂與渴求
城市有種說不出的魔力,勾引著人們飛蛾撲火般靠近,前仆後繼地孵育城市的夢、慾望與黑暗,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是當中的佼佼者,《看不見的城市》中奇異的光景與流動的想像,吸引著無數創作者們改編、延展,如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年度製作《攣.城》,編舞家羅文瑾以卡爾維諾為本,讓身體舞出城市的最黑暗的靈魂與渴求。 「存在」是羅文瑾一貫探討的命題,《攣.城》深掘「人」與「城」之間維繫而不斷絕的關係。舞作開始於毀滅的場景,源於高雄氣爆事件,「這個作品就像是城市回憶過去的榮景,光輝早已不在。氣爆讓城市滿目瘡痍,但更嚴重的可能是心靈的毀壞。」 「城市就像人。我把城市擬人化,舞者既是人,也是城市的血脈。」但身體如何抽象化為廣袤的地理空間?羅文瑾邀請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合作,結合數位聲音、互動式影像,從影像、聲音驅動舞者肢體,並透過調光薄膜Smart film,塑造具有穿透感的十六座大型方箱形結構體裝置,能隨意移動拼湊出城市的不同形貌,如崩毀、夢境、慾望等。舞作中以「亡」、「夢」、「慾」、「裂」、「憶」五個關鍵字,讓七名舞者串連起崩毀的末世景象,既魔幻又寫實。但談起工程浩大的舞台,羅文瑾苦笑說,雖然這些裝置能給予想像,但也是找自己麻煩的過程,「光是換景、舞台上的移動搬運等等就搞死我了!但希望能夠過這些黑暗、冷調的場景,挖掘出每個人藏在內心底層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