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我們把身體化為「舞池」
好多年以前,好友送我一張生日卡,正面寫道「fuck art, let's dance」,賀卡一時找不到,但這句宣言倒是已經狠狠烙印,不論在腦中還是在身上。 不論在哪座城市,我們除了分享友情,還共享了無數個舞池。這麼多年以來,我們從臉書聊到IG,從Skype通話到Line訊息,世界變了,科技變了,我們依然在一起派對、一起跳舞。科技已經因應人性而成為我們擺脫不了的束縛,但我希望我們不會變,只要還有舞池,「希望我們一起跳舞跳到60歲!」我其實希望不止60歲,還能有更多歲月可以揮霍在節奏裡。 我想真正的舞池,不只是空間,而是彼此的身體與靈魂。曾經被邊緣、污名的同性戀倉庫派對,用House為名,建造了自由與歸屬的避風港;曾經因為政治、種族而被迫分離的戰爭場景,因為冷戰或熱戰而建造又被遺留的坑道廢墟、地道工廠,也像是為Techno準備了眾人皆平等的和解場域,不論從何而來,相聚舞池的當下,也成了一種超越國界與偏見的理解和平等。
-
音樂新訊 台灣絃樂團+小提琴家浦利葉
「聲與影」音樂會 向電影配樂大師德勒瑞致敬
好的電影配樂,能夠為影片渲染氣氛、提示劇情、並且醞釀情緒。配樂的工作並非隨意而為,而是一門專業,早在十九世紀,從事電影配樂創作的,就已經是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作曲家,如法國的薩替(Erik Satie)、俄國的浦羅柯菲夫(Sergei Prokofiev)都是以古典手法譜寫電影配樂的先行者。 一九五○年代末期,法國掀起電影運動,當時湧現的大批年輕導演和作品就像巨浪一樣改變電影風貌,而「新浪潮」的巨浪更將電影發展推向高峰。改寫法國電影歷史的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和楚浮(Franois Truffaut)不但影響深遠,配樂大師喬治.德勒瑞(George Delerue)更是幕後大功臣。曾為電視、電影譜寫高達三百五十多部作品的他,作品結合感性與嚴謹,膾炙人口的音樂讓他奪得奧斯卡和多項國際大獎殊榮。而這些蕩氣迴腸的作品,即將搬上音樂廳,由台灣絃樂團偕同多次以主題音樂會方式合作的小提琴家浦利葉演出,以全場的德勒瑞作品向大師致敬。由法國當代最具代表性的小提琴家詮釋法國新浪潮的創作,將呈現最精準的風味,喚醒觀眾失落已久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