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集劇場
-
回想與回響 Echo
以實驗為導向 打造新世代戲曲展演平台
2022年下半年,有鑑於台灣劇場界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為鼓勵創作人才持續創作,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重啟睽違4年的「酷集劇場」,以最高補助新台幣100萬元、票房歸團隊所有為號召,徵集具有跨領域、跨時代和跨劇種的全新製作,希望在後疫情時代,為有心持續創作的藝術家們提供展演舞台。 「酷集劇場」:無拘無束的實驗平台 此次入選的3齣作品,風格迥異,充分展現實驗精神。「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的《湘蘭圖》,從一幅畫為起點,以戲曲結合現場爵士樂隊的形式,發展出對明代青樓詩人馬湘蘭的人物想像與情感共鳴;「劉冠詳舞蹈與音樂工作室」推出的《AI SH69VA 欲的終結版》,是以舞蹈結合個人生命敘事,赤裸呈現個人的私密情感與親子關係;《雷峰塔1924》是由戲曲導演兆欣和長笛家華姵合作的音樂會,該作品以現實中的雷峰塔為經、「白蛇傳」故事為緯,透過4名音樂家以樂互動、對彈的形式,激盪出當代人對傳說故事的詮釋與想像。 事實上,自2016年起,酷集劇場便逐漸成為國內藝術家進行戲曲創新、跨界和實驗展演的平台之一。在前兩屆(2016、2018)中,向來多演傳統戲的台北新劇團,曾與兆欣合作推出《易》和《畫皮》,這兩部充滿實驗性質的新製作,皆有意識地針對京劇演員的身體進行實驗,並以拆解程式、突破行當表演框架的方式,尋找當代戲曲演員的身體狀態;而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的編導劉亮延,也與北京乾旦劉欣然合作《馬伯司氏》,以一人分飾多角的獨角戲形式,利用京劇唱腔與爵士樂的結合,持續探索戲曲表演與爵士樂結合的各種可能。(註1) 若從台灣的戲曲生態來看,自2004年國光劇團推出《王有道休妻》,同年,「二分之一Q」的崑劇小劇場《柳.夢.梅》,以及臺灣豫劇團的實驗豫劇《試妻!弒妻!》,由此開啟戲曲小劇場的相關討論。將戲曲與小劇場作結合,是指此類戲曲作品具有小劇場創新、實驗的精神,顛覆、突破、轉化了傳統戲曲的程式規範與美學特徵。然而,具有實驗精神之戲曲作品,絕不僅是小劇場作品的專利,從早期的雅音小集到當代傳奇劇場,甚至是精緻歌仔戲時期到當代布袋戲的發展,每個世代的戲曲人在面對傳統與現代的
-
2022酷集劇場逆風啟航 百萬推動疫下劇場新時代
2022年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酷集劇場」徵集有膽識、很創新的表演團體,以至高新台幣100萬經費協助獲選團隊製作展演。
-
戲曲 酷集劇場《畫皮》、《回身》
回望傳統 解構當下
自二○一五年起,「酷集劇場」逐漸成為新生代藝術家從事戲曲創新的實驗平台。此次將推出由新生代戲曲導演兆欣和台北新劇團團員蔡岳勳、李青鋒等人合作的《畫皮》,及國光劇團武生李佳麒的《回身》。兩個作品的主題風格不盡相同,卻同樣以戲曲演員對自身行當藝術的省察,有意識地將身上的「功」進行拆解、轉化,甚至重新感知與回望。
-
戲劇新訊
酷集劇場《易》、《馬伯司氏》 實驗戲曲創新
傳統戲曲又見青春能量集結!「酷集劇場」是辜公亮文教基金會提供熱愛傳統戲曲的年輕創作者的新舞台,希望匯集新生代的豐沛創作力,體現實驗戲曲的各種可能性。首檔演出有京劇身體實驗《易》與改編莎翁悲劇的《馬伯司氏》,前者由演而優則導的兆欣編創,從易經的陰陽爻變推演,拆解京劇身體程式,後者是劉亮延繼《曹七巧》後,再為乾旦劉欣然量身打造的獨角戲。 《易經》由正負陰陽無限二元組合,看似各具其狀,實則相生相衍;既能解讀天地萬象,更寬慰人生境遇。兆欣表示,唱念做打亦復如是:「從《易經》發想,並非耽溺卦象、穿鑿附會,而是藉爻爻卦卦內外衝擊融匯,拆解京劇功法原始碼,重啟演員身體無限性。」《馬伯司氏》則取材莎劇《馬克白》,劉亮延將時空設定在清末民初,透過一位滿清遺老的叨絮,揣摩一九○四年,莎士比亞第一次被譯介到中國時,這個驚世駭俗的女性角色如何經由轉述湊就、穿鑿附會,進入現代中國人的視野,登上了現代中國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