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第二世 2025/8/29 19:30
第三世+第四世 2025/8/30 14:30
第五世+第六世 2025/8/30 19:30
第七世+七夕會 2025/8/31 14:30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於去(2024)年推出「歌仔戲旗艦展演補助計畫」,鼓勵歌仔戲團隊製作精緻劇場作品,透過節目製作達成維護傳統經典、銜接當代創意、探索未來趨勢等目標,可以說是歷來最具規模的歌仔戲製作補助計畫。首部作品《愛。相隨?》由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製作,將於今(2025)年七夕情人節正式首演。
《愛。相隨?》的旗艦規格不只體現在演出時長,分成3天、4個場次才完成整個故事,同時也集結了台灣不同劇團、不同地區的「五年級」歌仔戲天王、天后,如許亞芬、郭春美、陳昭香、張秀琴、莊金梅、石惠君等演員,出演不同場次的重要角色,寄託了創作團隊對於歌仔戲濃濃的愛,相隨在作品裡頭。

第一種愛:傳統愛情故事,在當代重現
《愛。相隨?》是從「內台歌仔戲」的「連台本戲」傳統出發。
所謂的「連台本戲」接近連續劇,採多場次接續演出,每個場次只演其中一段,然後接連演出。歌仔戲在1920年代進入內台時期,劇團到達某個地區的戲院演出,為求商業性,不大可能只演出一天、或是一場,因此開發出連台本戲;同時,為了吸引觀眾天天買票進場看戲,每天終場時會刻意安排大場面、製造劇情高潮,藉此吊足觀眾胃口,引誘觀眾繼續買票觀賞。
不過,隨著1960年代後的媒體、娛樂發展,內台歌仔戲走到末期,進入廣播、電視、電影歌仔戲的黃金年代。若將內台比喻為現代劇場,包含售票、室內演出等,連台本戲也不符合現代觀眾的觀看習慣;因此,《愛。相隨?》並非意圖復刻連台本戲,而是借用了這樣的概念,讓每位歌仔戲天王、天后都能在戲中完整地展現。
《愛。相隨?》的劇情取用「七世夫妻」的愛情故事,而這便是這個製作的第一種愛——故事裡頭的愛。編劇江佩玲譜寫每一世夫妻的相遇、相知與相戀,如為了夫君萬杞梁哭倒長城的孟姜女、淒美愛情故事代表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等,於是每一世的故事其實是「獨立」的,但七世連結在一起,又能夠綜觀不同的愛情面向,且形成時序關係。
雖說這些故事都很傳統,但編劇也提煉出與當代的連結,以及不同過往的解讀與安排。其中飾演孟姜女的張孟逸表示,原本故事裡的萬杞梁一開始便過世了,但編劇用《第六感生死戀》的概念,讓他持續守護在孟姜女身邊。其他像是第二世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也讓祝英台帶了點「野蠻女友」的狀態,同時反映出故事發生年代——魏晉南北朝——對門第觀念的束縛,也就是梁山伯早知道祝英台是女兒身,但因兩人的身分差異而抗拒。或是,第四世的王十朋與錢玉蓮,雖有婚約卻無見面機會,都用書信往來,身為製作人的蔡欣欣笑說:「這不就是最早的網路戀愛嗎?」

第二種愛:對歌仔戲的愛,集結五年級名角
《愛。相隨?》的第二種愛是對歌仔戲的熱愛,於是集結了多位「五年級」歌仔戲名角加入演出,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
在內台歌仔戲逐漸衰頹的這段時期,其實正是這批五年級名角成長的階段,於是他們可能經歷過內台歌仔戲,但後來也因為廣播、電視歌仔戲等媒體而逐漸走紅。蔡欣欣認為:「這些五年級的演員,其實各自的成長背景不一樣,就算都是所謂的家族戲班,也因為來自中部、北部或南部等不同區域,養成過程也不一樣。」
更重要的是,這批五年級演員正走在自己演藝生涯的巔峰期,作為台灣歌仔戲劇壇的主力。蔡欣欣更表示,不只是演員,從導演、編劇到音樂編腔等主要製作群也都是五年級,「我也是五年級。」作為製作人的她呈現了既務實、又浪漫的創作組合與規劃。
同時,《愛。相隨?》也由「人間國寶」廖瓊枝與王金櫻兩位歌仔戲名角作為「二、三年級」的代表,擔綱藝術總監與藝術顧問指導;再結合「六、七、八、九年級」的中生代與新生代搭配演出,呈現跨世代的合作與傳承。「其實可以檢視不同成員,他們的技藝養成、習藝經過,乃至於他們的舞台實踐到底有什麼樣的特色。」蔡欣欣這麼說。於是,《愛。相隨?》或許正用演出讓觀眾感受到台灣的歌仔戲史,成為絕佳的史料記錄。
《愛。相隨?》的旗艦規格不只是龐大且具規模的劇情內容與演員陣容,或許正是這兩種「愛」,伴隨著這批死忠的歌仔戲迷能夠持續追星、圓夢,在戲裡與戲外找到最真實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