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皆大歡喜

相關文章 4 篇
  • 《歡喜就好》排練現場。
    戲劇 結合那卡西與野台戲

    《歡喜就好》 重現莎翁的庶民精神

    金枝演社即將推出的新作《歡喜就好》,改編自莎士比亞經典喜劇《皆大歡喜》,以金枝的「胡撇仔」表演美學,與原始莎劇演出的庶民風格遙相呼應,導演王榮裕結合台灣的「那卡西」元素,讓劇中的吟遊詩人說唱不拘,設計「莎士比亞搖擺區」,讓觀眾能有機會身處舞台前緣、恰似在環球劇場那般,近距離體會舞台上下彼此交融的觀演關係。

    文字|陳茂康
    第308期 / 2018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其他分類

    表演藝術圖書館 影片欣賞╱專題講座

    免費入場辦法: ◎週五場次不需預約 ; 放映前半小時依序入場,額滿為止。 ◎週六、日場次需預約 ; 每週一開始預約當週六、日場次。預約時間 : 週一至周五 ( 國定假日除外 ) 上午 9:00〜12:00。預約電話:(02) 3393-9798。至放映前十分鐘未出席之預約者,席位將提供現場未預約之觀眾使用。 ◎除註明【兒童節目】外,觀眾需年滿七歲。團體(限30-50人)請先電洽(02)3393-9798 另安排場次。影片放映二十分鐘後,請勿入場。 ◎影片放映地點:表演藝術圖書館視聽中心原址(位於國家戲劇院地面層) 影片欣賞 【音樂劇】 歌劇魅影 Phantom of the Opera 1/14、15 2:00〜4:00 1/13-15 5:30〜7:30 電影版的洛伊.韋伯音樂劇,敘述十九世紀巴黎歌劇院的鬼魅和女高音克莉絲汀的愛情故事。音樂部分添加了一段電影配樂和一首片尾曲,經過修飾的劇情,增添了原著小說不足的唯美與浪漫。Joel Schumacher導演、Gerard Butler與 Emmy Rossum主演。(英語發音、中文字幕) 拜訪森林 Into the Woods 1/21、22 2:00〜4:30 1/20〜22 5:00〜7:30 獲一九八八年東尼獎音樂劇類的最佳音樂、原著和女主角獎,根據 James Lapine 原著,內容串連格林童話〈傑克與魔豆〉、〈灰姑娘〉、〈長髮公主〉、〈小紅帽與大野狼〉,敘述被巫婆詛咒、求子心切的麵包師夫婦在森林裡和大家合力征服巨人的故事。Stephen Sondheim 作曲作詞,Bernatte Peters 主演。 (英語發音、中文字幕) <strong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癡戀迷戀熱戀 一場盲目遊戲

    本文分析的三個劇本,乃是走出《羅密歐與茱麗葉》那莽撞的少年熱情之後,一般青年男女都可能經歷的「純愛物語」。莎士比亞以最世故的眼光,為我們剖析愛情的澄澈樣貌,於是也在沒有其他雜質的情況下,呈現了他心目中的「愛的本質」:一場不可靠的遊戲,但是,值得全力以赴。

    文字|鴻鴻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馴悍記》中潑辣的凱特(右)在稍稍被「修理」後也都得到幸福。圖為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劇照。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既女又男戲扮裝 玩趣背後破藩籬

    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雖然有女王當政,但女權並未彰顯。女王乃是特例,並非一般女性可仿效的範本。在這樣的父權社會中,宗教與律法都限制女性不能涉足公領域,上台演戲當然也不行。戲台上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演員來扮演,需要知情的觀眾「姑且信之」(willing suspension of disbelief)。某些戲劇特別操弄性別議題,讓男扮女裝的演員在「入戲」與「出戲」間遊走,不僅增添戲劇效果,也是對制式性別角色的一種反省。

    文字|雷碧琦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