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渭水
-
藝術節 治警事件百年紀念創作藝術節
透過戲劇展演與走讀 重新理解歷史事件現場
1920年間,正值日治時期的台灣民間發起「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期望將立法權交還給人民。1923年12月16日,總督府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第8條第2項為由,針對蔣渭水、蔡培火和陳逢源等人成立的「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成員展開抓捕,史稱「《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以下簡稱「治警事件」)。 今(2023)年適逢治警事件百年,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下簡稱「新文化館」)推出「治警事件百年紀念創作藝術節」,透過工作坊、劇本徵件與演出、走讀等活動,來重新理解百年前風起雲湧的歷史現場。 從工作坊、文史顧問到創作陪伴,豐富徵件劇本厚實度 「百餘年前,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爭取平權、啟迪民智的過程中,早有透過戲劇方式來和民間溝通。作為推廣這段歷史為目的的新文化館,我們也希望以戲劇作為平台,用更主動、更多元的形式,傳遞給更多的受眾。」新文化館館長許美惠說,除了客觀史實的呈現,新文化館也希望藉由工作坊與劇本徵件,加入不同的視角來訴說當年故事,是藝術節的起點。 許美惠進一步解釋,治警事件對多數人來說,並不是耳熟能詳的歷史,而以此事件為創作基底的劇本徵件,不希望只是樣板作文,於是事先規劃劇本創作工作坊,邀請專家學者帶領創作者認識事件、了解歷史背景與日常,接著對外開放徵件,選出《大正十二年》、《春風得意樓》與《外外外帝國跑廢》3個劇本。 聚思製造端總監、同時也是此次計畫主持人的高翊愷補充,除了有徵件前期的工作坊外,3組團隊在入選後的劇本創作階段,還有創作顧問、文史顧問、創作陪伴等角色提供諮詢與建議。「團隊們非常用功,在爬梳文史資料後,都會針對創作提出問題向顧問請益。」他也偷偷劇透,像《大正十二年》編劇劉勇辰就將當時兩部小說化為劇情,藉大量的史料閱讀,從中窺探出過往社會風貌,並串接到劇本創作裡。
-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年度製作
7段主題設計 揮擊出蔣渭水一生的「俠 飛 春 光」
當時人稱他是「文化頭」,他卻自比為「文化鐘鼓手」生於1888年的蔣渭水,是醫師,也是社會運動者,他以「醫」的角度,提出台灣社會弊病與興革方法,尤其是作為「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民報》等共同創辦者及重要領導人物,不但是台灣啟蒙運動的先驅,更為這塊土地留下承先啟後的珍貴印記。為了傳遞蔣渭水一生的精神與正向能量,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與擊樂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俠 飛 春 光晨鐘暮鼓蔣渭水」音樂會,將自10月起,陸續在台中、台北、高雄演出。 「我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與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蔣理容認識超過30年的朱宗慶透露:「4年前,在1通電話中談起這項製作後,我就一直放在心裡。兩年多前坐下來喝咖啡,藝術的狂熱由衷而來。」就這樣「1杯咖啡變成1場音樂會」,「俠 飛 春 光」的製作於是誕生。 雖是音樂會形式,但朱團卻一點也不馬虎,不僅邀請李小平擔任導演、施如芳擔任劇本撰寫、委託作曲家創作新曲,更請蔣理容親自為藝術家們述說蔣渭水的故事,作為創意的發想基礎。幕後卡司還包含了燈光設計車克謙、服裝設計林秉豪與舞台設計陳慧,以及合唱指揮陳麗芬等。為了讓歌唱咬字符合蔣渭水的故鄉,還請來台語老師許澤耀指導演員的宜蘭腔。以最高規格來對待這場表演,朱宗慶果決地說:「要做就做到最好,像蔣渭水的精神一樣『蹽落去』(liu--lo̍h-kh)。」 李小平說:「以蔣渭水生平來敘事,已經有很多表演藝術投入過了。打擊樂這個載體,僅止於敘事是不能滿足的。」因此在施如芳的爬梳後,擷取7段典故與事蹟,造就音樂上的主題感與氛圍。音樂會主題「俠 飛 春 光」的4個字,即用來表現蔣渭水的多個面向。7個段落由洪千惠、櫻井弘二、楊祖垚與蔡昀恬4位作曲家的創作組成,表現各自不同的觀點與詮釋。洪千惠分享〈獄中即景〉一曲的構思:「因為場景在監獄,所以我用了大量的鼓,立起四面鼓牆,讓視覺上有想像。再擷取蔣渭水名篇《古董大會》為語言節奏作為反諷。」 身為製作人,也是音樂教育家的蔣理容,卻堅持不看排練,放手讓作品成長,期待與觀眾一起見證首演品嚐感動。她感慨:「1920年代是蔣渭水短暫生命中的最後10年,也是生命的精華,他的人生就燃燒殆盡。」她特地帶來1925年《臺灣民報》新年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