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相關文章 2 篇
  • 老調新聲工作坊。
    特別企畫 Feature

    移居前,不如先來地方創生駐村試水溫吧!

    2019年,行政院宣示當年為「地方創生元年」,並推出地方創生相關政策。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面向,便是推展移居、返鄉於地方,期望創造更多的青年們在台灣各地實踐,藉由新世代的創意、創新、創業,以「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相關的政策推動至今,開始廣泛於全台各地建立「青年培力工作站」,並集結各部會推展地方創生工作。 若有心想要投入地方創生工作,或想嘗試移居的創作者、創意者們,本文也介紹兩處有別以往駐村的單位,可以讓大家藉由駐村試行。

    文字|楊富民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咱ㄟ溝仔尾》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近年開始出現移居與返鄉的風潮,這股風潮逐漸擴大,甚至影響許多青年。不過,當他們來到鄉村地區的時候,赫然發現,地方的文化能量、藝文資源遠遠比他們想像得還要豐厚;甚至長出與傳統認知的都會藝術有所區別,這背後有許多不同的脈絡,其中一個難以忽視的,即是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 另一種系譜社區中的藝術、文化與表演 台灣的社造自1994年啟動,今日的文化部將社造政策分為1.0及2.0,其中前後各自包含兩期政策。社造1.0有第一期的社造始動與第二期的「新故鄉社區營造」,其中最重要的內涵,是凝聚對土地的認同、復振地方文化。 當時的工作面向,包含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充實鄉鎮展演空間、輔導縣市建立文物館藏等等。這些政策的實踐,幫助許多社區成立自己的文物館、典藏館,一步步完整社區文史的保存。其中一個最著名的案例,即是宜蘭二結王公廟的「千人移廟」。 二結王公廟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近200年左右的歷史,也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之一。他們在1990年代左右決議重建,但在社區營造的推動下,當時的宮廟管理委員和居民們共同討論,決定將舊廟整棟保存,並「橫移」至鄰近,原址另建新廟。於是為保存舊廟,他們花了4年的時間,逐漸將舊廟的地基挖出;直到1997年,號召近1,200名居民共同合力,用著粗大的麻繩權當拉繩,原木作為滾輪,一點一滴地拉動舊廟到新址。舊廟後來遂成為「二結庄生活文化館」,展示的當地宮廟的文化,以及社區營造的歷程。 第二期社造政策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自2008年到2015年間,以社造行政化、社區文化深耕,以及社區創新實驗3大方向共同推動藝文社造。在社區文化深耕上,2008至13年間,產出文化保存記錄1,267項、影像記錄1,678卷,更是補助高達383場社區劇場。(註1) 383場的社區劇場少見於當代的藝術史中,也少有戲癮者知曉,甚至也非如我們想像中的「落地掃」或南北管那樣的農村戲劇系譜,它們不在黑盒子裡、不在舞台上,也不是由專門的演員演出,而是由社區的居民在晚上練習、排戲,並在廟埕與社區的活動中心廣場上展演;觀眾是鄰里、自己的孩子、父母,不圖能留在名為藝術的豐碑,只期待演出

    文字|楊富民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蕭煌奇:記憶、練習與模仿,作為建構視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