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初戀是頭鹿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4年度現象:08.寶寶劇場、青少年劇場現身
以「分齡」重塑台灣劇場的「分眾市場」
分眾,是近年劇場行銷的重要關鍵詞。在於找尋劇場觀眾的過程中,更加意識到作品不可能滿足所有觀眾的喜好;更甚者,COVID-19疫情之後,觀眾對於劇場類型、內容、形式的訴求,因應年齡、性別、地理位置、收入水平、價值觀、興趣等面向而有更為明確的分類。 若劇場的分眾概念多從喜好切入,藉此去思考製作面與創作面如何對焦,嘗試更有意識的「觀眾溝通」;「分齡」則可能是更為細項的觀眾分類,且是從創作端出發,去塑造現有的劇場生態與市場,成為近年的重要趨勢之一。 也就是,過往劇場服務的觀眾年齡層多以「成人」為主而「成人」本身就已囊括極為寬廣的年齡層。另一種長期推動的是所謂的「兒童劇」,甚至兒童劇也在持續轉型,在實踐中探索現代兒童的面貌。近年除有勾勾手合作社、陪你長大工作室劇團等團隊,以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等場館,致力於作品開發與推廣,導入議題與思辨,更有逐漸成熟且蓬勃的發展趨勢在「寶寶劇場」與「青少年劇場」。
-
戲劇 臺北兒藝節推出兩檔「青少年劇場」製作
從兒童延伸到青少年 北藝中心嘗試面向「全年齡」觀眾
2022年臺北兒童藝術節中,由僻室House Peace帶來的《宿舍房號:8305》引起討論。原因在於《宿舍房號:8305》以男子與女子宿舍為演出場景,透過4位大學男生/女生的生活對話,以喜劇的方式講述政治、學運等嚴肅議題,而在劇情內容、表現方式、發生場域等方面,都明確定錨於其建議年齡「15歲以上」,而非「兒童」。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下稱北藝中心)節目部經理林采韻表示,北藝中心經過幾年籌備,作為面對市民的場館,應該是0到99歲都可以有適合的節目觀賞,但無論是臺北藝術三節、或是任何專案節目規劃,都未明確將國中、高中這個階段的青少年納入思考,或者說,比例是相對少的。因此,去年的《宿舍房號:8305》就是明確定義在「青少年劇場」脈絡下,在臺北藝術三節原有的框架與規劃下,放置於臺北兒童藝術節,嘗試開啟不同的視野與角度。「之所以選擇兒藝節,在於它比較像是一個想像力開發的藝術節,可以不只鎖定於『兒童』這樣的年齡限定。」林采韻這麼說,「青少年的設定也是13歲以上,並未設天花板。」 於是,臺北兒童藝術節就從《宿舍房號:8305》這樣一個已經相對成熟、且具備一定觀眾基礎的節目出發,今年則添加到兩檔節目,分別是嚎哮排演《別叫我英雄》、胡錦筵X徐啟洋X吳璟賢《我的初戀是頭鹿》,並於節目手冊、售票系統都明確標示出「青少年劇場」。 《別叫我英雄》是嚎哮排演首演於2013年的作品,改編自希臘史詩《阿爾戈英雄》(The Argonautica),主要擷取英雄傑森(Easun)出海尋求金羊毛的段落進行二次創作,藉此諷刺西方傳統的「英雄旅程」,並與台灣青少年產生共鳴。於是,在2017年時,曾改編為校園版,更直接地面對其所設定的觀眾群。本次改版,則嘗試從原本的實驗劇場規格,升級成「中劇場」規模,於北藝中心球劇場演出。
-
《我的初戀是頭鹿》走進校園時光 感受初戀悸動
由編劇暨作詞胡錦筵、作詞陳星佑、作曲徐啟洋、導演吳璟賢攜手合作的音樂劇《我的初戀是頭鹿》,將於7月12日至14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登場,故事描述一段宮廟男孩與學霸女孩衝撞體制的戀愛故事,劇情青春洋溢、笑淚交織,帶領觀眾重溫校園時光,感受初戀悸動。